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课堂响起“惊雷”--一节关于朋友观的英语课

(2025-10-29 14:42:3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故事

那节关于“朋友观”的英语课上,我原本设计了一条平滑的教学路径——导入、阅读、理解、总结。然而,当那个声音响亮的男生小平说出“My friend is a cat”时,全班哄堂大笑,课堂瞬间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这突如其来的“惊雷”,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也是对教育智慧的叩问。

背景:农村初中的英语课堂与交友世界

在农村初中任教,我深知学生们交友圈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不在少数,许多孩子的情感世界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英语课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场所,更是价值观塑造的阵地。那天,我选择的阅读文章正是关于友谊的多元理解,希望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交友观。 

经过:从哄笑到深思的教育转化 

当我随机点名小平回答“谁是你最好的朋友”时,他支吾不语。我尝试用“他在我们班吗?”“在学校吗?”的引导后,却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全班大笑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小平眼中的窘迫。

教育时机的把握往往就在瞬息之间。我迅速从他的回答中捕捉到了教育价值:“这个回答很surprise。动物也可以做朋友的。”这句话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将看似“荒谬”的回答正常化、合理化。顺势引入课文,学生通过论坛帖子了解多样的友谊形式,课堂才恢复了秩序。

阅读活动后,学生们的神情已从最初的新奇转为深思。在课堂小结时,我再次采访小平,引导他思考:朋友除了陪伴,还需要建议和分享,这些是小猫无法完全提供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在于创设认知冲突,让他们自己思考、建构新的理解。 

最令我欣慰的是下课后的那一幕:小平主动找到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朋友观,并分享了他在803班的好朋友。这一刻,我看到了教育的真正发生——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的转变和价值观的重塑。 

教育艺术:在意外中寻找教育契机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艺术在于:

第一,共情力。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我的朋友是猫”背后的情感需求,而非简单地视为捣乱。农村孩子的情感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和复杂。 

第二,灵活性。当课堂偏离预设时,不强行拉回原有轨道,而是顺势而为,将意外转化为教育资源。教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随物赋形。

第三,建设性。不在课堂上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通过后续活动引导其自我修正和发展。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比纠正一个“错误答案”更为重要。

教学反思:从“控制”到“生成”的课堂重构 

回顾这节课,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过去,我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试图控制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节课让我明白,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往往来自于那些未经预设的生成时刻。教师需要具备“接纳意外”的勇气和“转化资源”的智慧。 

其次,农村学生的特殊情感需求。在农村教育环境中,许多学生将宠物视为情感寄托并非个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敏锐地察觉这些情感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契机。

再者,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艺术。直接的说教往往效果有限,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让学生自我建构的价值观才更为牢固。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场所,更是跨文化理解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阵地。 

最后,我意识到,教育评价的即时性与延时性。课堂上的即时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而延时的评价——小平下课后的反馈——才真正证明了教育的有效性。有些教育成果不会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创设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真实表达;提升自己的教育机智,将课堂意外转化为教育契机;同时,也更关注农村学生的特殊情感需求,让英语课堂成为语言学习和人格成长的双重阵地。

当课堂再次响起这样的“惊雷”,我不会再视之为干扰,而是珍视其为教育的契机——因为真正的教育,恰恰发生在那些无法预设的真实瞬间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