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英语教材设计与使用》读后感

(2025-08-28 09:10:39)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

读书笔记

分类: 学习情况

8月4日-8月18日,我参加了外研社组织的共读一本书《英语教材设计与使用》(程晓堂,孙晓慧)。这也是我这个暑期共读的第二本书。

读完程晓堂教授与孙晓慧老师的《英语教材设计与使用》,恰逢外研社第五期读书会直播预告中提出的四大困境——“教不透”、“设计难”、“目标难落地”、“资源整合累”——如重锤敲击心弦。这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教材理论,更似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下英语课堂的症结,为一线教师的迷茫点亮了航灯。

书中开宗明义,英语教材绝非冰冷的文本集合,而是承载课程目标、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的动态学习工具包。其使用绝非照本宣科,程教授强调的核心原则振聋发聩:“教师即教材设计师”。这意味着教师需立足真实学情,对教材进行批判性解读、创造性改编与智慧性整合,使之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预告中直击的困境,在书中都能找到深层次剖析:

 “教不透”源于对教材功能的误解。 程教授指出,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更非必须“滴水不漏”的圣旨。课时紧张时,教师需如书中建议,“聚焦核心,大胆取舍”。新教材的核心理念正是素养导向、任务驱动、语境真实,这要求教师从“赶进度”转向“深体验”,抓住单元大观念,整合关联内容,舍弃冗余练习,确保学生能在关键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

 “设计难”呼唤教师的“转化力”。 当教材任务与学生实际脱节,书中倡导的“适应性改编”便是良方。新教材虽强调真实交际与思维挑战,但落地需“接地气”。教师应如程教授所强调,分析任务本质目标(是获取信息?训练策略?还是发展思维?),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点,灵活调整任务难度、形式(如变个人写作为小组讨论)、语境(贴近学生生活)或输出要求(如变长篇报告为思维导图展示)。

 “目标难落地”映射评价与教学脱节。 书中痛陈机械操练的弊端,新教材的“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理念要求目标设定清晰可测。教师需依据书中“逆向设计”思路,先明确单元/课时素养目标,再设计指向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如观察表、表现性任务),最后匹配教学活动。教材活动仅为支架,其有效性需以“学生能力是否可见提升”为检验标尺。

“资源整合累”需系统思维破局。 程教授反对“素材堆砌”,强调“有机融合,服务目标”。新教材虽资源丰富,但教师应如书中指导,以教材核心主线为“锚”,依据目标需求谨慎筛选、分级补充(如为薄弱生补充基础练习,为优生拓展深度阅读),建立清晰资源库(按主题、技能、难度分类),避免迷失于信息海洋。

程教授在书中给出的建议,字字珠玑: 

1. 深度分析先行: 吃透教材编写逻辑、单元目标、活动意图,这是“用活”教材的基础。

2. 学生中心设计: 一切改编与整合,围绕学生的“学”与“用”展开,确保活动可参与、可完成、有收获。

3. 目标评价一体: 让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紧密咬合,使学习效果清晰可见。

4. 专业发展不息: 提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破茧成蝶的关键。

此次“外研读书会”犹如一场及时雨,程教授亲临导读,千名教师共研共进,正是践行书中“协作反思”理念的绝佳平台。这本书于我,不仅解开了教学实践中的诸多死结,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教材不再是束缚手脚的镣铐,而是等待我这位“设计师”去激活、去重塑的宝藏。未来的课堂,我将更自信地挥舞“取舍”、“改编”、“整合”之剑,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腾飞的坚实跳板,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身。这场破局之旅,正始于程教授书中那束智慧之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