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北京之夜(散文)/林文钦

(2021-03-02 10:35:04)
标签:

转载

转载

北京,宛若我的一个情人。

很多年之后,我站在一座南国的城市观望着她,这样平静而安然,早已失却了曾经的激情与悸动。但我仍然是爱着她的,挚爱着,不曾改变。

最早知晓北京,是因幼年时看到的一张老邮票,上面印着“祖国风光美丽首都”的影像。抚摸着这印在邮票上的几个字,我总在想象这名字背后的故事,觉得她是一座与历史结缘的城市。

慢慢地,看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黄宗英的《京城琐记》……北京,在渐次的阅读中,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让人觉得有些疏离。而我认为北京是远离我的,她站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兀自繁华,兀自高贵。

在脑海中,我已隐约感知到,这是一座浸透沧桑的北国城市。渐渐地,这座城,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觉得疏离。这个自明朝开始兴盛的都市,是伟人指点江山的国家中枢。今天,她已经不再凛凛威严,她可以安然地注释那些沉淀下来的传奇岁月。她不再张扬,却有着平民化的一派温情。

在细读了铁凝的散文《城市风度》后,我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漫步文章的字里行间,京城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乌色步行道、两旁的古老砖墙、青漆大门、京韵店铺招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30年代的旧时女子,身穿旗袍,优雅娉婷地走在历史里。

我从来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我迷恋上这座城市,就如同我迷恋上一个人、一首歌曲,或者一部老电影。那种感觉清晰地印在心尖上,却穷于言辞。那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与默契。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开始迷恋这座城的时候,那样的爱已经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排山倒海地袭来。

2003年初夏,我有幸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社的散文笔会,带着窥探的心理去接近这座大国之都。

那是寻常的一日清晨,我无意间从酒店的窗口望出去,窗外是整块整块的砖墙,一大片苍茫的红色。红色分很多种,而砖红则于其中最具沧桑意味。它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古罗马碉楼的雄伟,雅典城墙的古意,太阳神庙的静谧——都是一种时光流过墙的痕迹。在这个早晨八点的茫茫雾气中,那些红砖墙的朦胧高大的影子,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教堂边,早祷的清亮歌声在耳畔弥漫。白色的鸽子展开翅膀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砖墙的红色当仁不让地成为最衬纯白的底色——好像遗落在雪地的血痕,夺目并且唯美。

那是普通不过、随处可见的景象,但是,我依然觉得美。也许,那更是因为:任何事物,用倾注了感情的眼光去看,总是美丑分明的。在古老而现代的阳光照彻下,这座古老都市似乎变得和往日有些不一样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这一切在阳光柔和的光泽笼罩下,远远看来就像一幅和平安详、诗意盎然的水彩画。在这样的光线下,没有了古都的闭塞与破败,没有了老城的偏执与固守。就连我,一个从海滨小城里来的后生,也不由得细细打量这座自己为之神往了多年的都市。

2014年的春风邀请我再次来到京城。

春日里,北京的傍晚是迷人的,尽管她对于我仍是十分的陌生。我尽力地在这里寻找自己所曾了解到的一切。在华灯初绽的林阴道上,我有意放慢脚步企图呼吸老北京那种特有的气息。但我的努力显然是徒劳的。那闪烁的霓虹灯,嘈杂的车流,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还有那从四面八方来的外乡人的口音,使我意识到以往印象的老北京已改变了模样。

我在脑海中细细搜寻,北京,竟没有一个词能准确完全诠释她。北京,她的脸上呈现出任我们谁都读不清的繁杂信息。

夜幕拉开后,从北京的制高点——景山公园向下俯瞰,可以一览京城的新老建筑群,它们以优雅的姿态展现她的风情万种。霓虹亮起时候整个城市就陷入了这片恢宏的灯火中。那些高低起伏的多元建筑,流光溢彩地装点了都市的夜生活。京城的夜,暧昧而沧桑的夜,摩登而怀旧的夜,她显示出一种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气质。

我脑海中始终保留着这样的画面:带着一脸热心友善、操着一口京韵方言的京城人,地铁车站里精致而友善的脸,都市人群有一种速度感与优越感。北京,是以一个绝世佳人的姿态出现的,让人惊艳,却无法接近、无法征服。

北京,我心中对她的倾慕,愈来愈浓烈。

我想,一座城市的魅力并不是刻意包装出来的。我眼中的京城,沧桑而现代。她留给我的初印象是大气、平和、兼容,寺庙鼓声和教堂钟声齐鸣,中华民居和西式建筑并存,华人与西人共处。这座城,她和她在国家所处的中心位置一样,广纳百川而融合包容。北京透出的城市气质,来自她沧桑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温和包容的民风以及怀旧的传统。

静读北京的城市表情,是令人着迷的事。

她,是古典的。

当走在四合院与四合院之间的胡同里,感受着千年的历史,体验着北京城的变迁历程。那风雅一身的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一砖一瓦都是历史、民俗、故事,连接着的是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老字号”是这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标志,“全聚德”“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六必居”等上百个“老字号”,像繁星般镶嵌在北京的古老胡同,放射着光芒,传递出历史长河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不管是衣食住行的哪块招牌、哪一行当,细心去领略,都会耳目一新,看哪儿都让人觉得踏实,觉得惬意,觉得舒心,觉得物有所值。在老舍茶馆听戏喝茶,品一碗馨香,听一串豪情。定睛看,京城以960万肥沃的大地作背景,走来玉指弹奏古筝音乐的卓文君,走来紫禁城里美丽多情的贵妃娘娘,走来高举闪亮红灯的李铁梅,那京腔京味弥散着千年神话的飘逸。

她,是唯美的。……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0年第12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