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闲话雲南省造光绪元宝新版龙库平三钱六分银币(云南“半圆龙”)
笔者藏荚中有一枚其貌不扬的“雲南省造光绪元宝新版龙库平三钱六分银币”(又称:云南“半圆龙”)。该币制作粗疏、瑕疵明显,流银几近贯穿全钱。正面以珠圈为界,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钱币珠圈内铸“光绪元宝”四字,隐约可见中心满文“光绪元宝”四字痕迹。上环“云南省造”四字,下环“库平三钱六分”,左右两端饰有星花,字体端庄清秀,笔画圆润饱满;钱币背面是蟠龙图,蟠龙为长须龙,纹路如刀刻所成,龙身纹路精美,该藏品虽历经岁月的磨痕,但字体、纹路依然清晰可见,工艺精湛,纹饰优美,有着很不错的收藏价值。(见图)
“雲南省造光绪元宝新版龙库平三钱六分银币”(又称:云南“半圆龙”)。是清代龙洋的一株“奇异果”。它奇就奇在:
1、清代龙洋民国造,数量巨大流全国:云南是民国时期政府唯一同意铸造龙洋的省份,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云南造币厂曾十铸“云南半圆龙洋”,流行全国各省;据不完全统计,云南造币厂自铸自发的“半圆龙”有八千多万枚,富滇银行委托制发的约1.5亿枚,其他商号委托铸造的数目不详。铸量是很大的,经过漫长岁月的流通损耗和回收熔毁,现在的存世量虽无准确数字,但估计数量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
2、民国龙洋质量差,尤以半圆含银低。民国时期铸造云南半圆龙洋多用前期废旧钢模,所以生产出半圆龙洋漏宇、纹裂、流银等现家非常严重。含银量也逐年下降,到民国三十八年,半圆龙含银最低只有30%;
3、面背不见一英文,百年银圆是唯一。云南半圆龙设计别出心裁,面背图案中没有一个英又学母,这在屈辱的清朝,无疑是个空前创举;
4、珠圈环锁困蟠龙,火珠圈纹分版别。云南半圆龙龙面与其他省龙图迥异,龙头端庄大气,龙鳞精致细腻,龙爪刚劲有力。四周围绕着着一圈细密的圈珠,这个设计非常有特色,看起来像是一条巨龙被囚禁在这圈珠子里面了,俗称“困龙”。“半圆龙”版式复杂,主要区别在困龙下面火焰珠下缀的圆圈。有二空圈、三空圈、四空圈、二盈珠、三盈珠及多环。珠圈也各异;边花有单圈、单圈中点、双圈中点、边花圈内全有点;文字中区分亦复杂。困龙面火焰下面圆圈有单圈和四圈,早期的为単环(圈)带点;中期的为单环(圈)不带点;而后期的为四环(圈)。
5、半开龙洋主云南,经济衰败显易见。清末至民国云南经济全靠云南半圆龙维持,云南半圆龙俨然成为云南货币的主币,云南经济被称力“半开経济”。云南半圆龙,很多人称之为半开,其实这是不严谨的,早期高银的新龙应该称其为新龙半元,而后期低银的称其为半开,两者叫法应该区别对待,那么一般来说,珠圈的,就是早期高银(除马尾珠)空圈(除部分双圈)一般为后期低银。
总知,新版光绪元宝半圆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造,俗称新云南、细字小龙、困龙;宣统三年为统一币制,将粗字粗龙的模具全部销毁,开始只铸细字细龙半圆银币,所以它的存世量较多,宣统三年开始发行,后续民国时期也在发行。总的来说云南半圆龙的设计非常精美,独树一帜,蕴含的艺术价值非常丰富,值得收藏。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5月30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两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省造无纪年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赏析
云南银元局(云南省造币分厂),筹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洽购德国Schuler制造银币用的机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朝廷因各地方所铸银元成色不一,难以流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打算以中央名义统一币制发行大清银元之机。云南总督丁振铎借以边陲地区货币运送不便为由上奏朝廷,奏请在云南设立中央的造币分厂,所以云南算是最晚设厂铸造银元的省份,此时,全国许多造币厂已逐渐被下令停止铸造银元。天津为造币总厂,只保留鄂、粤、川、滇为造币分厂(“滇”就是云南),后面又增加了南京,一共有六个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云南省造币分厂开始动工,总督锡良从四川派技师工匠支援云南造币分厂安装机器,币模由天津造币总厂配发,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正式开始铸造银元和铜元。
云南省造光绪元宝按铸造时间来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省造币分厂铸造的第一批光绪元宝龙洋,特征是:背面龙纹四周有英文环绕,我们俗称为“老云南”,它的面值有: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和一钱四分四厘3种,其中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的版别较多,区别主要在“库”字的写法上;“老云南”光绪元宝在铸造数量上以三钱六分的数量为最多。第二阶段:是铸造于宣统三年(1911年),这一时期铸造的光绪元宝银币,我们俗称为“新云南”或称为“细字小龙”,与“老云南”的主要区别在于,银币背面龙纹四周没有英文环绕,并且正、背面的文字、图案及点圈均缩小。“新云南”面值有: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和七分二厘4种,比“老云南”多一个七分二厘。“新云南”版光绪元宝银币铸造时间长,数量多、含银量低、版别杂,存世极多,价格便宜。
笔者收藏有两枚包浆锈色各不相同的“云南老龙版”,“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见图1、2)。下面就以这两枚银圆实物和朋友们一起对“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进行鉴赏分析。
此种“云南老龙版”“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外缘较宽,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云南省造”四字,底部铸货币重量“库平七钱二分”(图1分字最后一笔,因模具缺损漏铸),中心对读满汉文“光绪元宝”各四字,外圈两侧各有一朵四瓣梅花纹装饰。钱币背面内圈刻制蟠龙图腾,上下环绕英文,左右有两朵小梅花进行点缀,其蟠龙纹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各省发行的龙洋之龙纹,而是清末著名的“三山头太清龙”。整个钱制作精美,图案考究,文字清秀,楷书文字书法极为精湛,间架结构平衡舒展,在龙洋里首屈一指。两钱包浆老道深沉,尤以图2为甚,流通磨损自然,极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
“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是近代中国钱币中的精品,有着历史熏陶,是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物,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同时还是考古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难得的实物,珍贵的“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记载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专权时代最后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保藏价值,收藏价值颇佳。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5月21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奉天(1929年改为辽宁)三省。1907年(光绪33年),清廷将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合称为东三省。并将奉天和吉林两省的造币厂兼并,称为东三省造币厂。当年由天津户部造币总厂代铸东三省造光绪元宝一套。而宣统元年(1909年)东三省造币厂仅开铸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的银币。东三省一圆、半圆银元铸造极稀,很难看到。1914年(民国三年)3月至4月,铸造了东三省官银号七成色小银币。同年,将这批小银币改铸为“东三省造宣统元宝”。
宣统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自1909年启用至1912年2月12号后废除,1917年6月底,在张勋拥戴下1917年7月1号第二次登基,清朝辫子军控制了北京城,并通电全国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北京城街头重新挂起了黄龙旗,不久后与共和派革命员发起战斗,辫子军维持10多天后战败,革命军动用飞机轰炸皇宫威逼清帝退位,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袭,轰炸皇宫紫禁城,宣统帝于7月12号再次退位。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唯一一个登基三次,退位三次的皇帝。
“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是清朝最后一种机制“龙洋”,也是清代“两角”银毫版别最多的、珍稀品种最多的一种,据考证其版别多达七百多种。一九九二年,在沈阳南湖,我曾分期派人到辽宁乡下收购了“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260多种,一千多枚。如今在我的收藏荚中仍遗存有这批银毫中的两枚特殊版别的“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下面让我们一起剖析它们欣赏它们:
(1)“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中空龙口七牙版样币’”(见图1),径23.6毫米,重5.1克。该币正面珠圈内镌汉文 “宣统元宝”字样,四字中间平整光滑,上铸“东三省造”四字,两旁左右各镌一朵八瓣花,下镌“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八字。背面蟠龙居中,外圈上为英文“东三省造,宣统元宝”。下镌有“1”和“4.4”阿拉伯数字及英文表示重量,两旁各镌八瓣花。龙鳞雕刻细密有致,腾云驾雾,身姿遒劲有力;龙爪张扬,神武有力;龙身盘踞,尽展皇家威严大气。该钱币工艺极其精湛,雕工极其完美,浮雕感极其强烈的品种,镜面平整光滑,纹饰非常清晰。该版别珍罕稀少,亮丽红彩银光,品相顶级,材质珍贵,样币制作,艺术价值极高,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随着收藏投资热的不断升温,银元在钱币市场中异常火爆,中国银元今后极大可能成为收藏投资领域中的一匹“黑马”。 像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面值如此小的的珍品,现在市场上已十分罕见,且包浆自然古朴,品相完好,极具收藏价值!
(2)“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中满文背错配满州省(东三省旧译)造光绪元宝33年龙图版’”(见图2) ,径23.6毫米,重5.2克。该币正面珠圈内镌满汉文 “宣统元宝”字样,上铸“东三省造”四字,两旁左右各镌大小三颗五角星,下镌“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八字。背面蟠龙居中,外圈上为英文“光绪元宝33年”。下镌有“(满州省)东三省造“,两旁各镌一中空六角花星,龙为太清龙,龙鳞平整细密,身姿瘦弱纤细,;龙爪似鸡爪骨廋如柴,脊鳍背刺乱如蓬草,病恹恹如蚯蚓黄鳝,活脱脱一副行将就木的惨象。该钱币工艺极其粗糙,雕工极其简陋,给人以破落凋落的强烈刺激,铁红色包浆自然厚实无半点优揉造作之感。该币看似粗恶 ,却掩盖不住它绝代天骄的美名与姿色。它是末代皇朝宣统年号机制铸币(天津造币厂代铸“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唯一遗迹;是清代最后一枚龙洋的错配版;是七百多种版别“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中最怪异、最不可思议的一种存在;是最值得收藏和研究的“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
以上一枚样币,一枚错币均系笔者个人收藏,它告诉人们,百姓也可以收藏到珍稀钱币。“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之所以数量巨大、版别五花八门,是因力它经历了清末民初两个时代,清朝系列的铸币民国以后又有续铸,使得这一系列的铸币难以分辨是清末或是民初。特别在民国初期,不但原有的宣统元宝模具继续在使用,并且又刻制了大量的新模具,加上造币厂工人在铸造时把新旧模具和不同正背版模具混合使用,以及铸币过程中模具的不断修补,使得这枚辅币的版式越发复杂繁多。
“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铸造精美,版式丰富。由于研究讨论者众多,有的分的比较细也较复杂,细少到七百多种。稀少版式多,好品相容易找。一般收藏者可按以上粗分版别来寻觅。当前普品市价一般在数十元一枚。稀少、珍贵版式就高达数千乃至万元以上。收藏研究者们把“东三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版别版式的收藏研究作为乐趣,则将是一种美的享受。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见解,望诸藏友共同探讨以便丰富其内在内容。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5月18日于京东家中
银圆中的阴阳币
我的藏品中有块怪异的、一面阳一面阴的银圆,俗称“阴阳币”(见图)。此币正面上缘镌:“京局制造”四字;下缘镌计重:“库平七钱二分”六字;中珠圈内镌:“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左右镌年份:“庚·子”二字;背面中镌一:坍塌似平凹状“坐龙图”;上缘镌英文:“PEKING”六字母,中译为:“京局”二字;下缘镌阿拉伯数字和英文计重:“7 MACE AND 2 CANDAREENS”字样。该币本系废币,要是普通币早就一扔了之,可它偏偏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珍罕品:“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中的一枚,故从酷爱“京局”庚子系列角度乃珍藏之。
“阴阳币”,又称“阴阳版”:形成原因:一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的故障已完成印花的银元没有被抱钳推出套圈,新的币坯进入,于是就产生出一面阴一面阳的现象;另一种原因是装在工作台上的模具装错,把应安装到工作台的工作模(凹纹)错装上(凸纹)原模,以至压制出坍塌似平凹状图纹。后一种情况只能发生在特定的环境(试铸)、特殊的条件下(紧张)。而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的生产过程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特殊的条件之中。
“京局”,即“京都制造银圆局”的简称。它成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一年庆亲王奕劻请求会同户部在京师试办造币厂制造银圆,上奏获准。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月,清政府北京银圆局成立,并开始铸造银币。当时委由英国皇家铸币厂雕制铸币钢模,币面图样正中光绪元宝满、汉文四字,左右年份“庚子”上端为铸造机关“京局制造”四字,下端计重“库平七钱二分”,背面图样中为一大清龙图,上、下端分别为英文“PEKING”和重量。同时,向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订购蒸汽机、轧片机、车床、印花机等杂项设备,定于该年8月6日前交运。
1900年,义和团烽火燎原并波及北京,6月22日,京局在义和团攻打附近的奥地利使馆时毁于战火。有资料记载,京局并没有正式运行,只试铸了很少量的贰角及壹角样币。战火中,有工人抢救出除“一角”钢模以外的四套钢模,后售予收藏家方药雨,民国年间又转让给上海收藏家陈仁涛,其间,模具曾借给上海币商王守谦私制数套,于是京局银币有了原铸和后铸版之分。京局原铸版,存世仅有“二角”和“一角”二种,数量各十枚左右;后铸版,估计制作了十至十五套,“二角”数量可能稍低于此。由此可见,无论是何种版别的京局银币,均为难得的罕见珍品。
民国二十?年,
王守谦借陈仁涛“庚子京局光绪元宝系列模具”私铸银圆,早有预谋。他事先用重金买通了南京造币厂某位当权派和部分技术工人,利用生产间隙偷偷私铸十数套“庚子京局光绪元宝系列银币”。由于事情涉嫌违法,见不得天日。整个私铸过程,参与人员都象作贼的偷儿忐忑不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特殊的条件之中,就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把装在工作台上的模具装错,把应安装到工作台的工作模(凹纹)错装上(凸纹)原模的事故。虽然事故在试机后就得到纠正,但终究留下了一枚举世无双的“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阴阳版银币”
。为京局扑朔迷离的身世增添了一段“假语村言”,使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系列银圆,成为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机制银币之一。
谚阴阳币含银量90%左右,符合当时所铸银元的含银量,直径3.9厘米,因在流通中有磨损,现重为26.8克,钱面的文字比一般银元小,中间以点连成的圆圈,直径2厘米,比一般银元的圆圈少0.5厘米,圆圈中“光绪元宝”四字,上、下、右、左直读,四字中心有相对应的“光绪元宝”满文。在“光绪元宝”四字的上方,有“京局制造”四字,右、左两侧有“庚子”二字,下方自右至左有“库平七钱二分”六字。钱背中间大头龙阴文痕迹明显,周围英文及阿拉伯数字,清晰可辨。。该银元距今虽已120余年,但打模之深峻,版底之平整,品相之完美,仍堪称精美,足证它确实是一枚用伯明翰原模铸造的“阴阴币”、
近年来,在古玩收藏市场上,有人把前些年仿制的伪品银元,称作“后铸品”,混淆了用真的钢质币模进行后铸的界限。其实,像用真的钢质币模铸造的京局“庚子”七钱二分银元,不属赝品,才能算是后铸品,而一些仿制的伪品银元,实属赝品,将其说成是“后铸品”,乃是鱼目混珠,欺骗世人!银元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可上当受骗。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5月13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工艺复杂的戏铸币
--台湾制造光绪元宝中心太极图库平七钱二分背错配北洋34年龙图银币
在笔者银圆收藏品中有一枚工艺特别复杂的戏铸币:“台湾制造光绪元宝中心太极图库平七钱二分背错配北洋34年龙图银币”,它集臆造、移植、改刻、错配等工艺技法于一身,平空创造出这样一枚不伦不类,牛唇不对马嘴的所谓银圆。但由于它设计巧炒,正背面错配,铸造精致,龙图及字迹均完整清晰,趣咪性强,工艺精湛,雕刻精美,底板光洁平整,状态极佳。原色银光,征集自海外著名收藏家,完全未使用品。亦深受笔者及身边那友的喜爱。
该币虽属戏铸币[(Mint Sports),也被称为戏作币,是指造币厂或造币厂员工私下生产出的、非流通的钱币。它们往往具有不同钱币的模具正背面错配(Mule)的特点,即正反两面图案本不属于同一枚钱币]但该币离奇之处在于,它不仅正背面错配,而且仅在正面一面就采用了臆造、改刻、移植的手法,把数枚毫不相干的钱币特征凝聚一币,创造出一枚世人做梦也绝不可能想到的“新奇之币”。
一、无中生有。台湾从未生产过库平七钱二分的光绪元宝,(光绪十六年 (1890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设立官银局,开铸“台湾制造”光绪元宝银辅币,面值只有库平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两种。)台湾自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后,就已割让给了曰本,直到1945年8月15日再也未铸行过中国钱币。该币以“台灣制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为底版,希翼以离奇造成轰动效应,达到唬人目的。
二、移花接木。为增加可信度,该币把光绪二十六年吉林省造庚子年(1900年)光绪元宝中心的“太极图”挪移过来,填充到原币中央只有一圆点位置。使人不敢相信眼前的银币不是刘铭传的“台湾制造”银币。
该币背面戏作者有意给该币配了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长尾龙龙图,使整个飯币被赋予庄严肃穆的带王之像,使人误以为这枚币是正规的官造正品珍稀版别。
这枚戏铸币尽管设计巧妙,花样多多,但蒙骗不了熟知历史的明眼人,一眼既知这是一枚民国初年天津造币厂某些掌权人泡制的以猎奇为目的的戏铸币。据粗略统计,从清末到民国错配机制币种类为数不少,其中被认定的戏铸币清代不足十种,民国有三十多种。
无论是在哪个时期,钱币本身的性质都决定了它们的生产过程需要受到严格的管控。因此有不少人推测,中央或地方造币厂的内部人员生产这些戏铸钱币的目的,一是为了谋利,高价卖给币商、藏家,用以赏玩猎奇之用。二是在当时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客、军阀示意下,用以赠送、礼品之用。
虽然这些戏铸币,看上去不如同时期的流通货币那样“正式”,但由于铸造量稀少、无流通、用途特殊的特点也为戏铸币增添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们经过时代的变迁,踪影难寻,流传下来的也多为马定祥、Mas Fera等中外名家的陈年旧藏。有这样的多重加持,戏铸币为何能够成为藏友的爱好及拍卖场上的翘楚,也就不难理解了。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4月29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铜样币”是清朝地方各省银圆局或造币厂发行银币时,预先用铜制出钱币样品(也有的用金银铝镍等制出样币,有的多者兼有),向朝廷呈报,经核准同意后,朝廷才能给料制造银币,这就是“铜样”的由来。样币是供朝廷审核之用,故此数量极为稀少。据相关资料披露,呈样币往往不止一种,而被选定的则可批量正式铸造;落选的,则不能大量铸造;随之试铸的铜样也存世极少;二者皆以铜质作为试铸,似是常态,铜质试铸品也存世极少。
今天本文介绍的作者亲藏的这枚“清四川省造光绪帝像右向一卢比银币铜样币”,(见图)就是这样一枚进呈落选的试铸铜样币。该币径31毫米,厚1.65毫米,重11.4克,“铸模深峻,工艺精湛,样币风范极致,原铜色包浆,世间目前仅发现此一枚,似应为清“四川卢此”钱币的大名誉品!
该币进呈落选的唯一原因,就是钱币正面“光绪帝像右向”。大家知道满清是“以左为尊”,“左向”是吉祥、顺遂之向。而“右向”正好相反,是厄运、悖逆之向。“光绪帝像右向”,暗喻皇帝正干着忤逆祖宗之法的勾当,给国家带来厄运和灾难。试想这样一枚对朝廷明显大不敬的样币怎能不落选进呈朝廷之列?联想到刚刚过去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失败的“戊戌变法”,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枚“清四川省造光绪帝像右向一卢比银币铜样币”是早期铸行“四川卢比”中一位极端保守的高官督造的,时间大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正面币图中的光绪帝刻画得非常年轻,夏凉皇冠,威严周正;人物天庭饱满,浓眉大眼,鼻子略翘,嘴唇中正丰润;大耳如轮,帽带紧勒;脑后五绺发辮,丰盈润泽;服饰朝珠,历历在现,小矮领朝服綴满模花,九五之尊形象油然而生。威而不怒,卓而不群。俨然顶天立地真男子也。
币国背面依照印度卢比纹饰装饰环绕的蔓枝花卉图案,左右大致对称,下方中间有一花狀椭圆形花座,在四字上方正中间有左花伸出一旁枝,上托两朵相对对的三角花,夹托起一状如玉米棒大花;“四川省造”为行楷,四字内左撇长至左下角,右竖短直;造和省字都是直头。(简称:双直头。请注意5节发辫配的背面虽然都是“双直头”,但是大概由于修版的原因,它与前面的双直头是有细小区别的。);币中心横置 一朵八瓣花,形成全币自然中心。
整枚币打制完整清晰,压力十足,字体图饰均非常深峻,整体状态庄严肃穆,图案清晰优美,底板平整光洁,保存状态完好。这是中国近代制币史上一枚十分难得的银币铜样币。由于铸币史料缺失,对该币的铸行人、雕匠等信息已难以查考。不过,无论是雕铸或是设计工艺,都称得上历来少见,经百年沧桑,能幸存下来,已是凤毛麟角。此币“开门见山”,有传世色泽,铜色熟旧,包浆自然、老道,年头应过百年,目下仅见,实属一件弥足珍贵的货币文物。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4月24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清光绪28年至34年四川省造光绪像“四川卢比”一卢比银币的两个版别
笔者收藏有凡枚清光绪32年至34年四川省造光绪像“四川卢比”一卢比银币,其中两枚人物像左向银币衣服花饰迥然不同,显然是两个不同时期的版别。本文想就以这两枚“四川卢比”一卢比银币实物(见图1、图2、),简单聊聊“四川卢比”的版別。
大家都知道“四川卢比”是清末为抵制印度卢比入侵,专门由四川省造币厂仿造“印度卢比”制造,并限于康藏边区使用的一种银币。它最大的特点是正面镌有光绪皇帝载湉的半身像,这是中国几千年钱币史上唯一有帝王头像的流通钱币。
虽说清朝的资料中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向四川总督锡良发电批准制造“四川卢比”。但1903年《法国金融业报刊》中就已经开始详细介绍中国四川卢比银币了。而《四川财政录》里也记录了成都造币厂造币历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已经制造“四川卢比”230340枚。
《四川藏洋》记载,四川卢比总产量约为2550万枚,成都造币厂在清朝制造了1000万枚,之后都是民国制造。民国元年至民国五年制造卢比约750万枚,银含量降低到75%,后来因为战乱且无利可图而停产。后来北伐战争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着手继续驱逐印度卢比,便生产70%银含量的卢比,民国22年又降低银含量到65%,民国24年甚至减低到50%银含量。民国21到24年因为发生了美国白银法案事件,国民政府着手废除银本位制度(详见《袁大头银元——给我国经济带来过巨大的灾难》),所以卢比在民国24年后都不能被称为银元了,被称为“红头藏洋”。
“四川仿铸之卢比银元,正面采用光绪皇帝的侧面头像,背面铸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环绕花草纹饰,中心部位是一朵八瓣花;矩形内齿排列规整,无细夹齿。面值分别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种,一卢比重三钱二分(11.3克),铸造数量约2500万枚;半卢比一钱六分(5.6克),铸造数量约13万枚;重八分(2.8克)的四分之一卢比铸造数量约12万枚。此种新式银市,是我国最早铸有人物图象的银市,也是唯一有帝王头像的银币。历史上,人们称这种仿造市为“四川卢比”、“川铸卢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间还称之为“赵尔丰钱”。
四川卢比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生产,到民国停铸,总共经历了40多年,期间断续生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1年,出产于成都造币厂。这期间属于清朝阶段,卢比成色高,九成银,币面白亮,图案精致。反面造字的走字底两笔写成,四字中间两竖笔较长。这个阶段铸造数量约1000万枚。
第二阶段1912-1916年,成都造币厂铸造。含银量降至75%,币面较白,长期养成包浆为淡金色,整体做工较精细。造字的走字底三笔写成,四字中间两竖较短并且右上方有片树叶。记录的铸造数量为750万枚。
第三阶段1930-1935年,四川康定造币厂生产。含银量从65%逐渐降低到50%,低成色导致币面呈灰色。做工粗糙,光绪皇帝头像已经走形,并且配饰不齐全,反正大清已经灭亡了,也没人在乎了。这期铸造数量约400万枚。
第四阶段1936-1942年,四川康定造币厂生产。这期间卢比成色从初期五成银到最后一成银,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了。币面颜色从灰色、黄色到红色什么颜色都有,图案粗糙丑陋。铸造数量大概400万枚。
从生产历史来说,第二期的最少,其特征是头像清瘦,头发精细。其次是第一期,然后第三期,第四期。从图案来分,人像带衣领的常见,无衣领的少见;背后中心花是竖立的常见,横向放置的少见。四字的写法可以分为两竖、两点、八字四等,四字右上可以分有叶和无叶版。人像的辫子可以分为三节、四节和五节辫。
对照以上资料,笔者的两枚“四川卢比”一卢比银币,图1、是第一期有领直花版银币;圄2、星第二期有领模花版银币,都是较珍稀版别。
四川卢比不仅是研究藏族历史,也是研究藏汉民族交往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佐证,作为中国唯一带有皇帝头像的银币,无论是其研究价值还是收藏鉴赏价值都非常之高,十分值得关注!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4月20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银圆盛行楷书,自两广总督张之洞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立广东省官钱局,在清政府的授权下,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没计、制模,试制出:汉字为光绪十二年底时任广东巡抚、著名金石家、书画家吴大澂,所书楷书为文的,首版机制龙洋—“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七三番版)”。自此,清代十九省铸造银圆,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川省造行书体光绪元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外,基本上都是“一楷到底”。
前面笔者已就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的书法成就做过专文论述,现结合本人收藏钱币实物(见图)就四川省造行书体光绪元宝的书法特点略作剖析,以澄清历代收藏家对其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下面先请各位朋友欣赏在下的藏品“四川省造行书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
钱币正面上缘镌行书体“四川省造”,下缘镌行书体“库平七钱二分”,中央镌写行书体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左右两边各有一四瓣星花;钱币背面祥云蟠龙居中,外圈环英文“SZECHUEN-TUNG PROVINCE”,“7 MACE AND 2 CANDAREENS”,两旁镌小四瓣花星。此币银色自然,设计巧妙,铸工精良,保存完好,威风凛凛的蟠龙,眼神灵异炯炯有神,龙鳞雕刻细密有致,腾云驾雾,身姿遒劲有力,神武英勇,尽展皇家威严大气。钱币包浆成熟,无做旧痕迹,品相极好,是一枚精品光绪元宝,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说句实在话,该币雕工精美,设计独到,有样币之气势及外貌,但书法之拙劣实实不敢恭维,不要说和吴大澂,所书楷书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七三番版)”无法相比,就连与浙江绍兴陶浚宣所书“浙江省造魏碑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也有云泥之别。一句话它的钱文可说是中国机制银圆钱文中最丑陋、最憋脚的唯一一种“丒书”。
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四川省造行书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钱文书写悖谬了行书书写法则,该斜不斜,该正不正;強调动势,无视倚正,整体东倒西歪,笔势无和谐平衡之态;呈尖滑虚浮之状,笔势势尽力竭。总之,行不行,楷不楷,遗笑百年。也从侧面说明银文虽少,但绝不适合行书。丑书“四川省造行书体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有多种书写版别,但识别规律只有一条:最丑的行书才是初铸真品。
四川省造行书体光绪元宝银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铸,四川省造币厂铸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清廷整顿各地造币厂,令四川所需银元向湖北省银元局搭铸,该币停铸。铸制时间仅不到一年。由于锝期短,铸额少。故该币存世极罕,名贵异常。造就了一段最丑银圆书体创出奇高价值的佳话。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4月17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寻常钱币里的不寻常--安徽省造无纪年光绪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银币
无纪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是一枚极为寻常的银辅币(见图),是光绪二十三年铸造的无纪年光绪元宝套币之一种。该套币分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五种。其中三钱六分是一枚样币,它不是安徽银元局铸造,而是由出售机器的德国厂商代铸的。本文所附笔者自藏钱图为:径23毫米,重 5.3克,成色80%;正面珠圈内为 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珠圈外上端镌“安徽省造”四字,左右以小六花星为隔,下镌“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钱背中心为一太眼蟠龙,腾云驾雾,威风凛凛;上书英文“AN-HWEI PROVINCE”;下书1MACEAND4.4CANDAREENS。左右间隔六点花星。整币日期字体清晰圆润。包浆古旧深沉,斑驳陆离有历史陈旧感,流通痕迹明显
光绪二十三年二月(1897年3月)安徽巡抚邓华熙以皖省制钱不足为由,奏请购机建厂制造银圆,便利市面流通。获准后随即派遣候补道潘汝杰赴上海洽购机器,三月与德商订立合同,限期5个月交贷。可外购没备八月没能按期交货。于是当年(1897)11月借用广东机器试铸无纪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一套。外购设备在次年二、三月间才陆续运抵,厂房则在春季竣工,机器安装妥当后开工。“雇用熟悉工匠,按照广东、湖北银圆份量、成色并凿明年份及安徽省造字样,铸成“二十四年”大小银圆一套五种”。
安徽银元局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11月借用广东机器试铸起,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6月遵旨停铸,前后只有一年半时间。设在安庆的安徽省造币厂铸造的货币主要是铜元,但银币很少。有六种不同版别,分别为:无纪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国内试铸)、二十三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外商供样币与币模)。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分有英文和无英文两种)、戊戌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五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
由于安徽省造无纪年光绪元宝银元开铸时间短,铸造量少,存世量更少,偶有见到的品种也只有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这二个小规格品种,而且在币商处一出现,即被收藏者作为藏品迅速购走。而其他多数品种如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三分六厘规格则存世稀少,有的品种则只有几枚或是样币。而钱币爱好者喜好的七钱二分就很少有机会碰到。至于价格高高
说安徽省造无纪年光绪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是极为普通的寻常辅币,就是因为它在当时能买到、较容易买到;说它不寻常是因它出身不俗,祖宗来自外国。泉谱如干守谦的《中国稀见币参考书》及蒋仲川的《中国金银币图说》中皆未记载此“无纪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银圆”。首见于1949年施嘉干编的《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但只有二角型的一钱四分四厘一种,据称为国内仅见品。据耿爱德1954年出版的《中国币图说汇考》记载,该币是1947年在上海出现的。由于其与安徽“二十四年”系列银圆相似,故耿氏认为应有存在全套的可能性。至于它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然而以该年安徽银圆局尚无机器,故可确定是别处制作。可能是供应厂商的机具虽备妥,但其他方面未配合完全,待开制时,年份已不适用而弃置重新刻模。由于供应中国造币设备及模具最多的是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故该模由其供给可能性较大。
在1979年时,美国加州Money Company的邮购目录中已出现黄铜样币一枚,只是当时通信不如今日发达,未被人注意。2002年香港拍卖会出现一枚德国的铜质广告币,其龙图与安徽二十三年“二角”样币的龙图几乎相同。此币正面有中文“光绪元宝”及“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德文“ INGEN WITTLINGER STUTTGRAT”;背面为龙图及德文“ GEPRAEGT MIT DRUCKRGLERPRESSE”。其正面文字的大意是“斯图加特市威特林格厂制造”或“斯图加特市威特林格设计”。威特林格是姓氏, INGEN则是 Ingenieur的缩写,应为工程师事务所之意;背面的大意是“以压力调节器式压印机制成”。由背面文字可知,威特林格不是雕刻师名字。令人惊讶的是,其也与浙江二十三年及奉天无纪年的“二角”样币形式如出一辙,除中文字体书法近似外,“厘”字也缺角,其内圈珠点数亦为96粒。从实物的图片来看,上述4种的龙图均极神似,而上述安徽、浙江、奉天及黑龙江七钱二分“一圆”样币的正面内圈珠点数皆为123粒。
2012年6月德国 Hunker公司举办的拍卖会上出现一批中国清代钱币模具,证实这几种样币出处是德国。总计五省42件的正背面中国钱模内,除上述四省外尚有新疆。据介绍,舒勒厂最早可能是在1895年接到中方的订单,造币机由舒勒厂生产,币模的制作则转请专精于此的OttoBeh公司负责。1897-1898年间,后者提供了200套以上的中国钱币模具。以上证实孙仲汇等编著的《简明钱币辞典》中“此类币传为安徽订购德国造币机器时,德国厂商代铸之试样币”的推论是正确的。
在生产力有限的清代,再加上因为战乱所破损的,或者是遗失的钱币,能够保存至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在目前的钱币收藏市场中,我们很少能够看见完整,标准的安徽省无纪年光绪元宝,库平一钱四分四厘更是稀见。因此,从现存量来说,这枚钱币的现存量是非常稀少的,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市场中的永恒定律,可以从这一点了解其价值高低。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4月13日于京东家中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清光绪)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大花、斜四,无英文银币
笔者收藏有两枚“清光绪二十四年安徽省造七钱二分银币。大花,斜四,银币”。(见图1、图2、)。该币正面文字,上为“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八个字,(因“四”字右角高左角低,四面呈斜状,所以被称作“斜四”。是“四”学四种写法:“高四”、“平四”、“扁四”、“斜四”,最少的一种。)左右为六点花星(相对小花版,花星较大,故称“大花”)。中央“光绪元宝”四字之间没有镌铸 “ATSC”英文字样(被称作“无英文版”),下镌币值“库平七钱二分”。背面中央蟠龙图,上书英文“AN-HWEI PROVINCE”;下书7 MACE AND 2 CANDAREENS。左右间隔六点花星。整币日期字体圆润。铸打完整有力,币面绸缎丝滑,带车轮光。沉灰色的包浆醇厚自然,令人一见倾心,显然经长时间悉心静置于合适的环境中,犹如待字闺中的大家闺秀,气质相貌堪称一流。远超以往所见的同版币。位属顶尖集藏的珍品,自然会引得资深藏家为其千金一掷。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银元局设在安徽省安庆市,是在原火药局旧址上扩建的,而火药局“原在枞阳门内新塘中央(旧为宛在亭),因建银元局移北门外马山。”其具体方位,在安庆老城的西南角,包括现迎江区政府、人民路小学、三中及市立医院部分,以及人民路由市立医院至锡麟街这一段区域。安徽银元局仿广东造币厂规模建造,拥有技术员工近500人,置办机器20部。下设铸模、校准、鎔银、碾片、舂饼、光边、烘洗、印纹(冲压)、修理(配)等车间。因为是铸造钱币,管理十分严格。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机器安装就绪,三月十三日开炉鼓铸。七月十二日,安徽银元局将第一套银元试样呈递清廷,目前仅见库平七钱二分和一钱四分四厘两个品种。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11月借用广东机器试铸起,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6月遵旨停铸,前后只有一年半时间。铸造的钱币主要是铜元,银币很少。银币只有五种不同版别,分别为:无纪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分有英文和无英文两种)、戊戌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五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银元按照广东、湖北银元份量、成色及设计。币面格式简单,蟠龙图与广东、湖北银元相同、大众化,所以版别也少。由于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银元开铸时间短,铸造量少,存世量更少,偶有见到的品种也只有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这二个小规格品种,而且在币商处一出现,即被收藏者作为藏品迅速购走。而其他多数品种如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三分六厘规格则存世稀少,有的品种则只存几枚或是样币。而钱币爱好者喜好的七钱二分就很少有机会碰到。至于价格高高在上,由于很难见到的原因,不存在虚假或拉抬情况。其版式也无人谈及,比较简单。由于收集难度大,钱币收藏爱好者对能收藏到各种规格品种的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银元,普遍感到欣慰和乐趣。
光绪二十五年(1899)5月,清廷下谕,称“各省设局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湖北、广东两省铸造银元设局在先,各省如有需用银元之处,均着归并该两省代为铸造应用,毋庸另筹设局,以节糜费。”圣旨难违,安徽银元局不得不于当年6月停止了银元铸造。据史料,由于投入过大,生产期过短,至最后停铸,铸币收入勉强与物料开支持平。而筹建银元局所欠6万余息借商银,经奏准,动用公款补上了漏洞。六月,安徽省银元局奉旨停铸银元。
安徽省银元局铸造银元时间虽仅一年多,但是品种多,共有六套(二十四年5套,二十五年一套)。安徽省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于德国奥托拜赫公司设计并制作模具,同年三月正式铸造,先后铸造纪年类23年、24年、25年等三种,另有无纪年版和戊戌年存世,其中尤以23年和24年最为珍贵,按照铸币材质可以分为:铜质样币、铜鎏银材质和银质钱币,细分下来,又有大花版、小花版、A.S.T.C 版,扁四版、高四版等,珍品云集,不胜枚举。
泉痴山入裴元博2023年4月10日于京东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