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复杂的戏铸币--台湾制造光绪元宝中心太极图库平七钱二分背错配北洋34年龙图银币
(2023-04-29 19:38:56)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工艺复杂的戏铸币
--台湾制造光绪元宝中心太极图库平七钱二分背错配北洋34年龙图银币
在笔者银圆收藏品中有一枚工艺特别复杂的戏铸币:“台湾制造光绪元宝中心太极图库平七钱二分背错配北洋34年龙图银币”,它集臆造、移植、改刻、错配等工艺技法于一身,平空创造出这样一枚不伦不类,牛唇不对马嘴的所谓银圆。但由于它设计巧炒,正背面错配,铸造精致,龙图及字迹均完整清晰,趣咪性强,工艺精湛,雕刻精美,底板光洁平整,状态极佳。原色银光,征集自海外著名收藏家,完全未使用品。亦深受笔者及身边那友的喜爱。
该币虽属戏铸币[(Mint Sports),也被称为戏作币,是指造币厂或造币厂员工私下生产出的、非流通的钱币。它们往往具有不同钱币的模具正背面错配(Mule)的特点,即正反两面图案本不属于同一枚钱币]但该币离奇之处在于,它不仅正背面错配,而且仅在正面一面就采用了臆造、改刻、移植的手法,把数枚毫不相干的钱币特征凝聚一币,创造出一枚世人做梦也绝不可能想到的“新奇之币”。
一、无中生有。台湾从未生产过库平七钱二分的光绪元宝,(光绪十六年 (1890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设立官银局,开铸“台湾制造”光绪元宝银辅币,面值只有库平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两种。)台湾自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后,就已割让给了曰本,直到1945年8月15日再也未铸行过中国钱币。该币以“台灣制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为底版,希翼以离奇造成轰动效应,达到唬人目的。
二、移花接木。为增加可信度,该币把光绪二十六年吉林省造庚子年(1900年)光绪元宝中心的“太极图”挪移过来,填充到原币中央只有一圆点位置。使人不敢相信眼前的银币不是刘铭传的“台湾制造”银币。
该币背面戏作者有意给该币配了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长尾龙龙图,使整个飯币被赋予庄严肃穆的带王之像,使人误以为这枚币是正规的官造正品珍稀版别。
这枚戏铸币尽管设计巧妙,花样多多,但蒙骗不了熟知历史的明眼人,一眼既知这是一枚民国初年天津造币厂某些掌权人泡制的以猎奇为目的的戏铸币。据粗略统计,从清末到民国错配机制币种类为数不少,其中被认定的戏铸币清代不足十种,民国有三十多种。
无论是在哪个时期,钱币本身的性质都决定了它们的生产过程需要受到严格的管控。因此有不少人推测,中央或地方造币厂的内部人员生产这些戏铸钱币的目的,一是为了谋利,高价卖给币商、藏家,用以赏玩猎奇之用。二是在当时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客、军阀示意下,用以赠送、礼品之用。
虽然这些戏铸币,看上去不如同时期的流通货币那样“正式”,但由于铸造量稀少、无流通、用途特殊的特点也为戏铸币增添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们经过时代的变迁,踪影难寻,流传下来的也多为马定祥、Mas Fera等中外名家的陈年旧藏。有这样的多重加持,戏铸币为何能够成为藏友的爱好及拍卖场上的翘楚,也就不难理解了。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4月29日于京东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