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七歲, 不寂寞
李戡十七歲,少年憤怒,憤怒少年,自屬天經地義,所以《李戡戡亂記》在本質上是一本憤怒之書,不管立論和觀點如何值得商榷,年輕人有此熱火也有此耐 性,實為可貴,若干年後回看此書,李戡肯定不會「自悔少作」,而李敖先生有子繼承其批判大業,令批判成為其「家風」、「家學」與「家業」,更應欣慰。
十七歲的少年總是憤怒,李戡絕對不是唯一,但他選擇用書籍出版作為批判工具,的確需要特別的耐性。
台 灣和香港的許多「憤青」批判社會,通常使用音樂和影像,拍一段兩分鐘短片,搞幾句爛gag,寫一首三分鐘短曲,配幾段歌詞,把成品放到網上,ok搞掂,前 後過程大概需時三五七天甚至更短時間,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配合,點擊率隨時以萬或十萬或百萬計,熱爆網絡,做了十五分鐘的後現代英雄。
寫書的 人可沒這麼輕鬆,其「投資報酬率」也普遍低得多。一位利用書籍平台批判社會的人必須先對某些學術理論具備基本掌握,然後再對資料內容有所閱讀和消化,跟着 又要在行文過程裏清楚而不沉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後要把文章弄成系統和結構,以「書」的形式編排和印刷,經過出版和行銷步驟,放在書店桌前,等待讀者掏 錢購買。
标签:
文化 |
老至無能始達觀
标签:
馬家輝旅游 |
畢竟會流乾
四月中旬去了杭州一趟, 回港後才買到新版《對照記》,除了早已讀過的張愛玲私房老照片,亦有同樣讀過的舊散文,再來便是剛出土的《異鄉記》,殘稿未完,卻已堪一讀再讀,讀得愴然。
新版書出籠後,有人抱怨出版社把舊文新作合在一起再編再出,似有強迫讀者買完再買之嫌。我完全無法理解這種思路。咦,讀書不都是講究版本的嗎?新版本的新意念,本身便是一種創意成果,若真愛原書作者,多買一本又何妨?反正從封面設計到編者引言都不盡同,各版有各版的好,書架上多一冊收藏,是對作者的尊重,等 於再投喜愛的一票,稍稍付出成本,無傷大雅,除非書價訂定得明顯的不合理才值得抗議幾句,否則,若真不願買或買不起,便算了,大可上網
标签:
馬家輝死在哐e也不錯旅游 |
Broken Flowers 令我想起楊德昌的<一一>
也想起寫過的一段文字
-------------
事情沒那麼複雜
國際電影節以楊德昌作品<一一>作為閉幕電影, 讓觀眾在聲光幻影的盛宴之後, 留下無限省思與懷想。
三小時的電影, 一氣呵成而沒半分冷場, 吳念真飾演男主角 NJ, 面對事業與舊情的掙扎; 母親, 面對生死大事的掙扎; 妻子,
面對自我價值的掙扎; 女兒, 面對初戀情懷的掙扎; 兒子, 面對成長迷惘的掙扎…..看似風平浪靜的家庭,
內裡危機重重。電影裡被不同角色重複說了五遍的一句話是, 「事情其實沒那麼複雜啦!」, 把各式掙扎看破了, 其實都是庸人自擾, 或許,
把欲望念頭放下, 將平常之心提高, 一切自會迎刃而解。導演用兩個「一」字做戲名,
說的就是這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道理。
楊德昌電影, 從<恐怖分子>到<牯嶺街>再到<獨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