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憤怒
(2010-08-25 23:52:35)
标签:
杂谈 |
十七歲, 不寂寞
李戡十七歲,少年憤怒,憤怒少年,自屬天經地義,所以《李戡戡亂記》在本質上是一本憤怒之書,不管立論和觀點如何值得商榷,年輕人有此熱火也有此耐 性,實為可貴,若干年後回看此書,李戡肯定不會「自悔少作」,而李敖先生有子繼承其批判大業,令批判成為其「家風」、「家學」與「家業」,更應欣慰。
十七歲的少年總是憤怒,李戡絕對不是唯一,但他選擇用書籍出版作為批判工具,的確需要特別的耐性。
台 灣和香港的許多「憤青」批判社會,通常使用音樂和影像,拍一段兩分鐘短片,搞幾句爛gag,寫一首三分鐘短曲,配幾段歌詞,把成品放到網上,ok搞掂,前 後過程大概需時三五七天甚至更短時間,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配合,點擊率隨時以萬或十萬或百萬計,熱爆網絡,做了十五分鐘的後現代英雄。
寫書的 人可沒這麼輕鬆,其「投資報酬率」也普遍低得多。一位利用書籍平台批判社會的人必須先對某些學術理論具備基本掌握,然後再對資料內容有所閱讀和消化,跟着 又要在行文過程裏清楚而不沉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後要把文章弄成系統和結構,以「書」的形式編排和印刷,經過出版和行銷步驟,放在書店桌前,等待讀者掏 錢購買。這樣的運作形式,讀呀讀,寫呀寫,所需耗費的心血和時間往往比拍片或作曲多出幾十倍,然而在網絡年代裏,銷售數字卻難跟短片和音樂相提並論,能夠 賣出三千冊,在福爾摩沙已算是暢銷書,而三千之數,恐怕還比不上短片和音樂的點擊率零頭呢。
所以李戡選擇書籍而不是短片或音樂,顯示了他有 的不僅是憤怒而更是耐性,也不僅是耐性而更是冷靜,因為如果稍稍欠缺冷靜、不夠沉着,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絕難在半年內每天跑去圖書館找材料然後回家按電鍵猛 寫作。這樣的年輕人,如李敖所言,確為「異數」;以此「異數」,棄台赴陸,確更適合,因為中國大陸比台灣有着更多更多選擇文字書寫的憤青,李戡到了北京, 吾道不孤,可以找到更多更多的同類。
從此,十七歲不寂寞,李戡不再是寂寞的十七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