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江
时下广州正值鲜花盛开的时节,因而到处是花,到处是看花的人群。木棉刚去,宫粉紫荆、黄花风铃等又格外耀眼。我在收费的海珠湿地、不收费的海珠湖,均有目睹;微信圈则延伸了视角,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看花市民之众,导致校园内外道路、地铁口皆人满、车满为患,至于引发了校园要不要借鉴武汉大学看樱花的做法,进行收费的问题。
这种“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情形,杨巨源早已诗意地呈现笔端。李渔说:“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不管他这话成立与否,人们喜欢看花是个不争的事实,即便从前也不例外。《新唐书·白居易传》载: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然“宰相嫌其出位,不悦”。这时有人说话了:“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白居易就这样被“追贬江州司马”。白母为什么会堕井呢?《南部新书》云,就是“因看花”,而白之《赏花》《新井》诗,不免有害名教。《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看花,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丫鬟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丽娘说:“牡丹虽
田东江
去年8月,广州动物园关停园内长期进行动物马戏表演的消息轰动一时,备受市民赞许。如今不知进展如何。
马戏古已有之,专指驯马和马术表演。该词初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粥(鬻)于市。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就是说,从前属于残次品的东西、没用的东西根本不会拿到市面上去卖,现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裴松之注有:“(文昭甄皇)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彼时马戏内涵不得其详,然统而观之,似有负能量的意味。
至少从唐朝开始就不是这样了。唐玄宗时的舞马,无疑即马戏之列。《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到玄宗生日,这些马都是参与庆典的一部分,要“舞于勤政
田东江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日前又开播了,前两季均火爆一时。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虽然从内容看,该叫中国诗词背诵大会更合适一些。盖古人常有“诗词大会”一类的活动,也就是雅集,无论是友朋之间,还是奉和御制,都相当于诗词创作大会。
史上最有名的诗词大会,当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的“兰亭之会”。40几个名士或准名士一共写了30多首诗,汇成一集,王羲之因之留下了享誉后世的《兰亭序》。没这么著名的,还有曹氏兄弟与建安七子等的“邺下之游”、石崇在此基础上形成二十四友的“金谷宴集”等等。对前者,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有过回忆:“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对后者,石崇《金谷诗序》云,当时参与的30多人“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金谷酒数,就此成为罚酒三大杯的代名词。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田东江
从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清嘉录·门神》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今天在某些乡间,依然可以看见痕迹。历史悠久一点儿的祠堂,大门上更有绘就的武士形象。前两年溜达佛山的历史文化名村松塘村,不少祠堂大门都是这样装饰,只是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剥落了不少色彩,不免为之惋惜。
门神,是传说中的护门之神,贴上它,有驱逐鬼怪之效,所以形象往往“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露出一副威武之相,一左一右,比肩而立。像诸多神祇一样,门神也早已被人格化,千百年来,主要定格在了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身上。前二者是传说中的神物,后二者则实有其人,众所周知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上了《凌烟阁功臣图》的,根据现实需要,他们才由人而擢升为神。对门神的起源,清朝学者恽敬还有个观点,认为《汉书》载广川王刘去“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剑”,为门神之始。俞樾认同这一见解。成庆,晋灼认为是荆轲,“卫人谓之庆卿,燕人谓之荆卿”。但颜师古认为不是,就是古代一勇士。
田东江
中午徒步,每每路过若干家素食馆。这种餐馆这些年在广州很流行。本人也吃过几次,广州之外,还在厦门南普陀寺、韶关别传寺、佛山西樵山大佛脚下等地“从众”过。素食馆,在全国应当是个全方位的存在吧。不管是出于何种考虑,宗教或者养生,年纪大一点儿的人以之为风尚,就像年纪轻一点儿的圣诞时就钻进教堂一样。
素食的历史很早。《左传》中有“肉食者鄙”“肉食者谋之”,其中的“肉食者”逻辑上对应的正是“素食者”,但这里有消费能力的因素。《汉书·王莽传》中的“每有水旱,莽辄素食”,就是刻意为之了。太后知道后叫人传话:“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菜食,无疑即素食。太后觉得王莽这样身体扛不住,还是得吃肉,吃肉也是为国家着想。王莽为什么要素食呢?《礼记》有“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郑玄注曰
田东江
前几天吃了四会的贡柑和砂糖橘,偶有所感。明朝王临亨《粤剑编》即云:“橘子,产自端之四会……五月间犹可食。”四会,今亦归肇庆市所辖,肇庆正古之端州。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亦云:“柑……以皮厚而粗点及近蒂起馒头尖者为良。产四会者光滑,名鱼冻柑,小民供亿亦苦,柑户至洗树不能应。”贡柑之“贡”,根源于此吧。至于“小民供亿亦苦”,拙文《特产之“害”》(载《历史如此年轻》)说的就是这回事。
桔与橘,本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汉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批简化字的颁布,才使二者产发生关联,前者成了后者的简体。桔,草本药用植物,读jie(阳平),如桔梗,根可入药,有宣肺、祛痰、排脓等功能。《战国策·齐策三》里,淳于髡对宣王求人才打了个比方,“今求桔梗于沮泽,累世不得一焉”,与孟子的“缘木求鱼”是一个意思。而橘,读ju(阳平),虽然果皮、果核及树叶也均可入药,比如以橘皮制成的药丸可以止痰,元稹《感梦》诗就说了,“问我何病痛,又叹何栖栖。答云痰滞久,与世复相暌。重云痰小疾,良药固易挤。前时奉橘丸,攻疾有神功”,但橘却是常绿乔
田东江
街上见到,甘蔗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了。在我住的大塘村一带,满载甘蔗的小货车,但得空隙就安营扎寨。那些甘蔗都“有头有尾”,买了之后倘若马上就嚼,摊主马上会掐头去尾、去皮斩节;再过些天,过年了,广州人则往往要买一根完整的,拿回家摆上,寓意生活从年头甜到年尾。
甘蔗,辞书上说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似竹,实心,多汁而甜,为制糖原料,亦可生食。生食,就是前面刚说的这种了。《楚辞·招魂》中已有“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识者指出,两汉之前“柘”指的就是甘蔗,柘浆即甘蔗汁。这或可说明,战国末期的楚国,甘蔗汁已成一种饮料,同时表,楚地局部地区可以栽培甘蔗。司马相如《子虚赋》讲到云梦大泽(今湖北境内)东面,有“诸柘巴苴”,似可相互印证。《楚辞》里的甘蔗汁,是作为祭祀用的祭礼出现的。而《汉书·礼乐志》载:“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柘浆,取甘柘汁以为饮也。酲,病酒也。析,解也。言柘浆可以解朝酲也。”这里的甘蔗汁,功能则为解酒了。
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
(2018-01-09 16:45)
田东江
前几天看了冯小刚的新片《芳华》,拍的如何不去说它吧,见仁见智。里面文工团员们的舞蹈,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未必是怀旧心态,大抵应了洪昇《长生殿》里唐明皇的赞叹:“妙哉,舞也!逸态横生,浓姿百出。”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过一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盆”,盆内绘有剪影形式的三组五人联臂舞蹈的形象。马家窑文化为新石器晚期,距今5700多年了,舞蹈的悠久历史可窥一斑。在官方,《周礼》中已有“舞师”一职,“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当然了,那些都是大的活动,“凡小祭祀,则不兴舞”。对仪礼舞蹈,前人相当重视,《论语·八佾》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乐舞的行列,舞佾即多人纵横排列的舞蹈。礼法规定:“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佾数。”因此,“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季氏大夫,理当四佾,僭越了礼法,所以孔子很生气
田东江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下一个将是大雪,二者在顺序上是前后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云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南朝梁崔灵恩认为:“十一月,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明王象晋《群芳谱》还有个说法:“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以上说的主要都是作为节气的小大雪,每年的公历11月22或23日以及12月7或8日,它们会分别准时“来到”。而王象晋所说,主要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小大雪,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其一,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1000米或以上为小雪,小于500米为大雪。其二,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雪为小雪,大于5毫米则为大雪。节气的小大雪与天气的小大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节气概括出来的是所谓“普遍性”的一面,比如大雪的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些费解的文字归结为一点,就是此时阴气最盛,盛极而衰,故阳气已有所萌动。这是一条普遍“规律”。而作为天气的小大雪,则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如果
田东江
今日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
“转瞬光阴节序移,又逢露冷欲霜时。天高夜月苍凉映,野旷秋风惨淡吹。”清朝恭亲王奕訢的诗。其句中自注云:“本月十一日寒露,二十六日霜降。”则此中的“露”即寒露,“霜”即霜降。寒露过后,节气的顺序是霜降。
二十四节气是前人依据太阳运行周期而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奕訢云“苍凉”云“惨淡”,显然赋予了人文色彩,有其特定的含义。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其诗题已有交待:“乙亥九月十八日辰刻,穆宗毅皇帝梓宫由观德殿、孝哲毅皇后梓宫,由永思殿同时奉移东陵隆福寺行宫暂安殿。恭理一切礼仪,敬谨送往,仍随扈军机处入直”,穆宗,同治皇帝。时间,1875年。护送皇帝皇后的灵柩去下葬,自然要悲从中来,这且不够,还要有“海噬山陬同爱戴”一类的口号,代表百姓高呼一回。再往前看,奕訢虽然贵为清朝的铁帽子王,但终不及差点儿接了道光皇帝的班更为风光,给同父异母的哥哥(咸丰)抢去宝座,斯时令他有些触景生情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