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潮白
潮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721
  • 关注人气:1,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古齐观:门神

(2018-02-13 15:46:45)
标签:

历史

分类: 今古齐观
田东江

    从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清嘉录·门神》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今天在某些乡间,依然可以看见痕迹。历史悠久一点儿的祠堂,大门上更有绘就的武士形象。前两年溜达佛山的历史文化名村松塘村,不少祠堂大门都是这样装饰,只是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剥落了不少色彩,不免为之惋惜。

    门神,是传说中的护门之神,贴上它,有驱逐鬼怪之效,所以形象往往“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露出一副威武之相,一左一右,比肩而立。像诸多神祇一样,门神也早已被人格化,千百年来,主要定格在了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身上。前二者是传说中的神物,后二者则实有其人,众所周知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上了《凌烟阁功臣图》的,根据现实需要,他们才由人而擢升为神。对门神的起源,清朝学者恽敬还有个观点,认为《汉书》载广川王刘去“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剑”,为门神之始。俞樾认同这一见解。成庆,晋灼认为是荆轲,“卫人谓之庆卿,燕人谓之荆卿”。但颜师古认为不是,就是古代一勇士。当然,也早就有人对这些传统文化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如《燕京岁时记》说:“门神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好像是学陶渊明“不求甚解”,但与人家的本意完全南辕北辙。

    关于神荼、郁垒,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基于这些背景因素,“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应劭《风俗通义》引《黄帝书》则云,神荼与郁垒乃“昆弟二人,性能执鬼”,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在后世所绘的门神中,神荼白脸,喜相,郁垒红脸,怒相,自然又是某个时代根据自身需要的“改良”了。

    关于秦叔宝、尉迟恭,《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活灵活现地描写了他们二位如何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型”过程。那是太宗不豫,梦见鬼来追债,尉迟恭说:“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何怕鬼乎?”太宗说自己倒是不信,但是“这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着然难处。白日犹可,昏夜难禁”。秦琼站了出来:“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当天晚上,“他两个介冑整齐,执金瓜、钺斧,在宫门外把守”,果然一夜无事。天亮后太宗把二人招来,重重赏劳道:“朕自得疾,数日不能得睡,今夜仗二将军威势甚安。卿且请出安息安息,待晚间再一护卫。”如此过了二三夜,太宗“不忍二将辛苦”,想到了一举两得的解决办法,跟大臣们说,他想找会画画的,“传二将军真容,贴于门上,免得劳他。如何?”大家都说这样好啊,于是“选两个会写真的”,将两人“依前披挂,照样画了,贴在门上。夜间也即无事”。

    谁知前门安宁了,太宗抱怨“后门又响,却不又惊杀寡人也”。徐茂公这回出了个主意:“前门不安,是敬德、叔宝护卫;后门不安,该着魏徵护卫。”太宗于是“宣魏徵今夜把守后门”。魏徵虽然是个政治家,执行这种命令也并不含糊,“提着那诛龙的宝剑”,同样流露出英雄气概,“圆睁两眼四边瞧,那个邪神敢到?”《清嘉录》说,明清时苏州地区是“书‘钟进士’三字,斜贴户后以却鬼”。钟进士,就是大名鼎鼎的钟馗了,传说他本来考中了进士,却因为貌丑而落选。宋人《醉翁谈录》对钟馗当门神还有个说法:唐明皇做了梦,除夕夜“梦鬼物名曰‘钟馗’,既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事实上,门神的“名姓”只是相对固定,不同的地方门神也略有不同,比如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也都榜上有名。

    “盱目掀髯惯避邪,除书新换记年华。笑君只是春来燕,尽入寻常百姓家。”(清吴曼云诗)门神的观念早已深入国人内心,门神画,从来都是各地年画的重要题材。《东京梦华录》载,除夕时“禁中呈大傩仪”,还要表演呢。届时,“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崇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有趣的是宋朝袁褧《枫窗小牍》中的一种说法:“靖康已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宫之门至以浑金饰之。识者谓虎头男子是虏字,金饰更是金虏在门也。不三数年而家户被虏。”把金兵的入侵,归咎于门神画面的不祥之兆,算得上是门神的“躺枪”了。

    韩愈《送穷文》中有个穷鬼,“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就毫不在乎,“包羞诡随,志不在他”,跟定了主人。这当然是韩愈的寓庄于谐,也多少表明贴门神,只是趋利避害的心理寄托。然而,这是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今天不仅不该渐行渐远,而且应该得到传承弘扬。

    2018年2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