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掇拾 |
儒林外史写作技巧(五)
汉秋先生说《儒林外史》刻画人物,“坏人完全是坏的”为数很少,严贡生是其中写得较突出的一个。他托依豪门,勾结官府,运用乡绅的势力,讼棍的狡诈,无赖的手段,可说是无恶不作,每个毛孔里都渗出罪恶的毒汁。
传统的写作手法,要写一个好人,则百样的好都加在他的身上,成为一个非现实主义的完人。要写一个坏人,则什么样的坏事,就一古脑儿都堆在他身上,成为一个“头上生疮,脚下流脓”的恶人。可说是从头到脚,没有一点儿干净的地方。我们过去所追求的典型人物创作方法,就是这样追求“真、善、美”;“高、大、全”的创作路子。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教导我们,人物更加要来于生活、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既有优点,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掇拾 |
谈《儒林外史》的写作技巧(四)
一篇好的艺术作品,他是作者渗淡经营的结果,它往往凝聚着作者苦苦构思、谋篇的心血,从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精心雕凿的痕迹。好的作品,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明线暗线,虽然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但仍然还有笔墨的联系可寻。由于前有铺垫,后面在接上去时,就决不显得突兀,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作者谋篇的匠心,而且读来浑然天成,俨然一体。
例如,《三国演义》在孙刘荆州大战的前夕,孙权欲取荆州,但碍于蜀汉关羽坐镇此地,荆州也不是那么容易唾手可得的。但不取荆州,东吴西边的门户洞开,蜀军顺流而下,形势是甚为可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欲与关羽联姻,如果两家成为亲家,孙刘联手抗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掇拾 |
前一篇的写作技法,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和对话,从中透露出矛盾,并从这些矛盾的揭示中,使我们看清了人物的性格和他的内在的心理层面。从而揭露了封建伦理和迷信对善良的下层人民的迫害。现在我们再通过不同人物的对白,来看《儒林外史》是如何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的。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一回,梅玖吹嘘他进学的事,书中写道,梅玖说:“就是侥幸的这一年,正月初一,我梦见在一个极高的山上,天上的日头,不差不错,端端正正掉了下来,压在我头上,惊出了一身的汗,醒了摸一摸头,就像还有些热,彼时不知甚么原故,如信想来,好不有准!”一个中了秀才的人,就在未曾中过秀才的老童生面前大吹大擂,他在席上不停地嘲弄周进,真是令人发指。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掇拾 |
《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手法,不同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例如关公这个人物的塑造,他的前期是通过“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古城会斩蔡阳”等故事情节来塑造的。它的后期,则通过“水淹七军”、“走麦城”等情节来完成的。
而《水浒传》的人物塑造,例如武松这个人物的刻划,则是通过“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快活林”、“十字坡”、“飞云浦”、以及“血溅鸳鸯楼”等故事情节来刻划的。
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表现和行动来刻划或逐步塑造的。而《儒林外史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读袁枚《祭妹文》有感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及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为我国古代祭悼文章中的名篇,特别是袁枚的祭妹文,可说是字字血、声声泪,充满了一个长兄对妹妹的诚挚的爱。作者含着泪水,胸怀柔情,用自己一支饱含着情感的笔,写下了对妹妹的深切地怀念,其感人处,使我每读一次,都不禁岑岑泪下。为使奇文共欣赏,故而特别介绍给同好。因行文方便,我以白话文叙说,读者要领略古典文学的美,还是读作者的原文为好。
先得说明一下,袁枚和三妹素文年龄仅相差四岁,而且素文又是姐妹中极有才情的一位;袁枚非常喜欢她,她同袁枚的关系也极好。素文从小指腹为婚,许配如皋高氏。后高氏的儿子长成,日渐无懒,整天赌、吃、嫖、摇;高氏因儿子不好,怕误了素文终身,先提出退婚。但素文受封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