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儒林外史》的写作手法(二)
(2009-02-01 06:56: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掇拾 |
前一篇的写作技法,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和对话,从中透露出矛盾,并从这些矛盾的揭示中,使我们看清了人物的性格和他的内在的心理层面。从而揭露了封建伦理和迷信对善良的下层人民的迫害。现在我们再通过不同人物的对白,来看《儒林外史》是如何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的。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一回,梅玖吹嘘他进学的事,书中写道,梅玖说:“就是侥幸的这一年,正月初一,我梦见在一个极高的山上,天上的日头,不差不错,端端正正掉了下来,压在我头上,惊出了一身的汗,醒了摸一摸头,就像还有些热,彼时不知甚么原故,如信想来,好不有准!”一个中了秀才的人,就在未曾中过秀才的老童生面前大吹大擂,他在席上不停地嘲弄周进,真是令人发指。
王举人到学校,同周进谈论起来,周进说:“老先生,梦也竟有准的。前日晚生初来,会着集上的梅朋友,他说也是正月初一,就有大红日头落在他头上,他这年就飞黄腾达的。”王举人道:“这话更作不得准了,比如他进过学,就有日头落在他头上,像我这发过的,不该连天都掉下来,是俺顶着的了?”
梅三相中了个秀才,就如此吹牛,也不怕舌头给折了。他的牛皮一碰到中过举的王举人,就一下子被无情撕破了,这一系列的人物描写,都是通过人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的。作品在不经意之间,通过人物的对话,为我们塑造了各个不同的、形形式式的人物形象,完成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和讽喻的目的。
我们再看,开馆那日,申祥甫同着众人领了学生来,周进上位教书。晚间学生家去,把各家贽见拆开来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周进一总包了,交与和尚收着再算。荀家在这个集上,比别人家好一些,银子多送了一些,也不足二钱。
王举人做梦,荀家的孩子将来同他是一榜。这申祥甫背地里又向众人说:“那里是王举人亲口说这番话?这就是周先生看见我这一集上只有周家有几个钱,捏造出这话来奉承他,图他个逢时过节,他家多送两个盒子。俺前日听见说,荀家炒了些面筋、豆腐干送在庵里,又送了几回馒头、火烧,就是这些原帮了。”众人都不喜欢,以此周进安身不牢。
乡下人眼匡浅,见别人多送了几钱银子、送了些炒面筋、豆腐干、馒头,就将原是王举人说的话,硬放在周先生头上,说他得了人家好处,才这样奉承说的。挑拨得众人都不开心,先生也混不下去了。这些事儿,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是,确实是从生活中亲手提炼出来的,作者把人们日常的生活见闻磋磨透了,所以写来十分亲切和感人。
就是这个申祥甫,在周进中举以后,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
原来造谣,背后说先生坏话的申祥甫,见周进高中之后,就主动在乡间起头,挨家挨户凑分子钱,买鸡买蛋,还亲自到县里为周进先生贺喜。这虽然是世间百态的人之常情,从另一个侧面也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些人物的心理动态,从而丰满和充实了人物的形象。即使人们合上眼睛,这形象也挥之不去,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附:春节本人适患小恙,连日卧床数日,未能与网上诸友亲近,故借此聊致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