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林外史》的写作技巧(四)
(2009-02-20 06:53: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掇拾 |
谈《儒林外史》的写作技巧(四)
一篇好的艺术作品,他是作者渗淡经营的结果,它往往凝聚着作者苦苦构思、谋篇的心血,从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精心雕凿的痕迹。好的作品,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明线暗线,虽然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但仍然还有笔墨的联系可寻。由于前有铺垫,后面在接上去时,就决不显得突兀,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作者谋篇的匠心,而且读来浑然天成,俨然一体。
例如,《三国演义》在孙刘荆州大战的前夕,孙权欲取荆州,但碍于蜀汉关羽坐镇此地,荆州也不是那么容易唾手可得的。但不取荆州,东吴西边的门户洞开,蜀军顺流而下,形势是甚为可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欲与关羽联姻,如果两家成为亲家,孙刘联手抗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可惜关羽不懂大局,说什么“虎女焉可嫁犬子”,拒绝了孙权的请求,终于引发了荆州之战。这联姻一折,就是荆州大战的伏笔,由于双方撕破了脸,导致了关羽大败,最终败走麦城,地失身亡;这结果就照应了前面,使前后成为浑然一体。《水浒》中由于潘金莲,在晾衣服时,不慎将竹竿落下,打在西门庆的身上,两人相视一笑。这一笑的情节,就是为后来两人勾搭成奸作了伏笔;以后王婆拉线,两人勾搭上手,又欲长相厮守,从而毒死武大郎,则是前面故事情节的照应。由此可见,大手笔均不同凡响,决非是随手落墨的。
我们再看《儒林外史》:忽然乒乓一声响,屋梁上掉下一件东西来,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端端正正掉在燕窝碗里,将碗打翻。那热汤溅了副末一脸,碗里的菜泼了一桌子。定晴看时,原来是一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掉将下来。那老鼠掉在滚热的汤里,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缎补服都弄油了。众人都失了色,忙将这碗撤去,桌子打抹干净,又取一件圆领与公孙换了。
须臾,厨下捧出汤来。那厨役雇的是乡下小使,他趿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站在丹墀里尖着眼睛看戏。管家才掇了四碗上去,还有二研究会不曾端,他捧着看戏。看到戏上小旦装出一个妓者,扭扭捏捏的唱,他就看昏了,忘其所以然,只道粉汤已是端完了,把盘子向下一掀,要倒那盘子里的汤脚,却叮当一声响,把两个碗和粉汤都打碎在地下。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他怒从心上起,使尽平生气力,跷起一只脚来踢去,不榻那狗倒不曾踢着,力太用猛了,把一只钉鞋踢脱了,踢起有丈把高。陈和甫坐在左边的第一席,席上上了丙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买,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热烘烘摆在面前,又是一大碗索粉八宝攒汤,正待举着箸来到嘴,忽然席口一个乌黑的东西的溜溜的滚了来,乒乓一声,把两盘点心打的稀烂。陈和甫吓了一惊,慌立起来,衣袖又把粉汤碗招翻,泼了一桌。满坐上都觉得诧异,鲁编修自觉得此事不甚吉利。
上述一段描写,为后面鲁编修的突然而死,埋下了伏笔。请看:“门上人进来禀说:‘鲁大老爷开坊升了侍读书,朝命已下,京报适才到了,老爷们须要去道喜。’蘧公孙听了这话,慌忙先去道喜。到了晚间,公孙家打发家人飞跑来说:‘不好了,鲁大老爷接着朝命,正在合家欢喜,打点摆酒庆贺,不想痰病大发,登时中了脏,已不省人事了。’两公子听了,轿也等不得了,忙走去看。到了鲁宅,进门听得一片哭声,知道已不在了。”鲁编修朝命升迁,正高兴时,痰病大着,未久即鸣乎哀哉了。下面一段就是对上面的照应。真是前后严丝合缝,巧妙天成。
我们再看《儒林外史》,杨执中和权勿用原来是好朋友,而且权勿用还是杨执中介绍到胡府来的,那么两人因何交恶呢?
书中写道:天气渐暖,权勿用身上那一件大粗白布衣服太厚,穿着热了,思量当几钱银子去买些蓝布,缝一件单直裰,好穿了做游莺豆湖的上客。瞒着公子,托张铁臂去当了五百文钱,放在床上枕头边。那知被杨执中的蠢儿子杨老六,拿去输了?这老六还说:“老叔,你我原是一个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甚么彼此?”说罢,把头一掉,就几步跨出去了。
自此,权勿用与杨执中彼此不合,权勿用说杨执中是个呆子,杨执中说权勿用是疯子。这真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以少量笔墨作为伏笔,写了杨老六的混帐行为,将别人的钱随意拿去赌输了,还振振有词地说,你的就是我的,一付毫不在乎的英雄气慨。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如此,这老子也好不到那去。
名士派头的权勿用,为了几钱银子,就同杨执中水火不容,反目成仇,同穷而见义勇为的马二先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直至后文,原来权勿用是一个地棍,他奸拐霸占了兰若庵的小尼姑,萧山县正在追捕他。从中我们可见,小说中伏笔和照应的作用,如果用得好,真有画龙点晴之妙。
学习名家的的创作手法,借鉴和汲取名家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不断地营养和充实自己,使个人的写作在实践中慢慢儿地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