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袁枚《祭妹文》有感

(2008-11-04 11:38:47)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读袁枚《祭妹文》有感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及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为我国古代祭悼文章中的名篇,特别是袁枚的祭妹文,可说是字字血、声声泪,充满了一个长兄对妹妹的诚挚的爱。作者含着泪水,胸怀柔情,用自己一支饱含着情感的笔,写下了对妹妹的深切地怀念,其感人处,使我每读一次,都不禁岑岑泪下。为使奇文共欣赏,故而特别介绍给同好。因行文方便,我以白话文叙说,读者要领略古典文学的美,还是读作者的原文为好。

先得说明一下,袁枚和三妹素文年龄仅相差四岁,而且素文又是姐妹中极有才情的一位;袁枚非常喜欢她,她同袁枚的关系也极好。素文从小指腹为婚,许配如皋高氏。后高氏的儿子长成,日渐无懒,整天赌、吃、嫖、摇;高氏因儿子不好,怕误了素文终身,先提出退婚。但素文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坚持从一而终。

素文出嫁后,其丈夫脾气极端暴燥,动辄打骂。又好赌,输了钱回家向素文要她陪嫁手饰,拿去抵债。不肯,即打。后来赌输了,甚至将老婆去抵债,素文只才逃回娘家。

开头,作者先统述葬妹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乾隆丁亥(1767)年冬天,葬三妹素文于南京上元县的羊山。你生在浙江,却葬于离开故乡七百多里的羊山,虽做着奇梦幻想,也无法知道,这儿竟是你的埋骨之所呀!你因为有着从一而终的想法,所以遭人离弃,一直失去依靠,孤零零的生活。你之所以如此,我也有一定的责任。

我幼年读书,你同我比肩而坐,喜欢听古人有节义的事,待自己长大后,又自觉按照它去做。嗯,你如果不读书,未必就会坚持这从一而终的思想。天气很冷,我捉蟋蟀,你也卷起袖管,同我一起去。今天安葬你,但往日的欢乐情景,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9岁时在书斋读书,你梳着双髻,穿着薄薄的绸衣,同我一起读诗经《缁衣》,老师推门进来,听到我俩琅琅的读书声,连连称赞。记得这是那年7月15日的事情,想来你也应该记得吧?我还未成年就有广东之行,你含着泪,牵着我的衣襟,大有依依不舍的样子。过了三年,我中进士回家,你从东厢房出来,相对而笑,不知从何说起。这些事,虽然琐碎,我一日未死,一日也不会忘记的,一想起旧事,便感到凄凉而说不出话来。真后悔当初没有将它记录下来。现在你已不在人间,虽然年光可以倒流,儿时的记忆犹在,但又有谁来见证呢?

你从高家逃回来,年老的阿奶靠你照顾,家中拿主意的事全靠你操办。人们都说,女孩子家“头发长,见识短”,知书明理的少,你嫂子虽然人很贤惠,但这方面比你欠缺点,你回来后,对你来说是不幸的事,但家里却多了一个能管事的人。我大你四岁,一般来说都是长者先死,可以将身后事托付给你,谁又想到你会先我而去呢?前年我病了,你终宵不眠,好一点就开心,坏一点就犯愁,为了安慰我,替我解闷,你总是坐在我床边,讲些故事和家常。嗯,今后如果我再生病,又从哪里叫你呢?

你病后,医生说没有大碍,所以我才离家到杨州去。你又怕我担心,病情恶化了也没有告诉我。等到弥留之际,阿奶问你想哥哥否,你只才说“想”。我前一天做梦你来同我话别,我心知不妙,连忙从杨州赶回家。我下午3时到家,不料你在上午9时就断气了,此时四肢尚温,一目未暝,好像是在等我。嗯,早知道这是诀别,我怎么会到杨州去?如今,只有我死后才能与你相见,我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即使死后能不能同你见面,又是谁也不知道的,天啦!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呀!

你写的诗,我已付印。你的女儿,我会帮助出嫁。你的传记,我已写好,只是你的墓地当时还未定。我家祖坟在杭州,远隔千里,难以归葬。母亲说就葬在这附近吧,也便于祭扫。这里葬着三、四个家里人,料想风雨晨昏的时候,你也不会寂寞。可邻的是,自从你的侄儿死后,我读过你的“哭侄诗”,至今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孩,如今才刚满周岁。我现在已发秃齿落,自知也活不多久了。你死我葬,将来我死,又有谁为我安葬呢?如果你有灵气的话,能告诉我吗?

嗯,生前的事想不到,身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你又不知道。给你上供,又不见你来吃。纸灰飞扬,北风又大,我边回家,边连连回头望你。伤心啊,伤心!

读后,觉得袁枚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正如桐城派散文家所要求的义法一样,“义”讲求言之有物,“法”讲求言之有序。袁枚的主张,虽不完全赞同桐城派的义理之说。但他主张性灵,也就是要言之有物,可以用与之相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它。袁枚出于真情,将自己思念妹妹的深情,发之于笔端,形成为文章。这种言之有情,言之有物的文章,又怎么能不感动人?这同胸中无物,无病呻吟的人,有着天垠之别。那种空空洞洞,毫无内容的文章,看了使人头痛。当年鸳鸯蝴蝶派的文章,虽然写的是花花草草,但它能给你知识。

再有就是,袁枚的文章,有八个小节,每节讲一件事,条理脉胳非常清楚。这里要指出,有时一个文章只有一段议论,而袁枚却是一个小段,就发一段议论,读之并不觉得它拖沓。难怪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评本文:“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鼎足而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