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筱云
俞筱霞(擅老俞调)
杨乃珍
俞筱云(1900—1985),弹词演员。江苏吴县人。早年学医,后改习弹词,师从清末民初弹词名家王子和学《玉蜻蜓》。后又从张云亭学《白蛇传》,1932年在光裕社出道。
长期与师弟俞筱霞拼档长达数十年,颇负声誉。说表轻松自如,语言幽默风趣,描摹脚色心理细致入微,起下三路脚色,如《白蛇传》中王永昌、《玉蜻蜓·问卜》中胡瞎子等,尤为形象生动。能自编脚本,曾编演《王十朋》及《刘胡兰》、《南海长城》等新书目。晚年自学英语,曾编英语弹词和用英语演唱开篇。有徒薛君亚、杨乃珍等。
俞筱霞(1902—1986)
与俞筱云乃结义兄弟。弹词演员。原名吴杏生,江苏苏州人。
与俞筱云同拜清末民初弹词名家王子和学《玉蜻蜓》。后又从张云亭学《白蛇传》。艺成后两人拼档长达几十年。筱霞的好弹唱和筱云的好说表相映成趣,珠联璧合,声誉较著。擅唱“老俞调”,真假嗓俱佳,吐字清晰,运腔工整委婉,讲究四声。唱“俞调”用喉中部、后部发音,有时还用脑后音,既亮且厚,自成一格。除《玉蜻蜓》、《白蛇传》二书外,还说过《王十朋》、《刘胡兰》、《南海长城》等新书。传人有女周燕雯,徒赵善彬、杨乃珍、何乃芳等。
俞筱霞已好弹唱闻名书坛擅唱“老俞调”,是“老俞调”最后的高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耀笙,朱介生“新俞调”蔚然成风时,他如古庙旗杆般地坚守“老俞调”最后阵地让人能至今感受“俞调”昔日的“旧贵族"气质。他真假嗓俱佳,吐字清晰,运腔工整委婉,讲究四声。唱“俞调”用喉中部、后部发音,有时还用脑后音,既亮且厚,自成一格。代表作弹词开篇:《梅竹》《宫怨》《思乡》等
杨乃珍(1937—)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
1950年9月至1953年就读于苏州市第五中学。1956年1月至1959年在苏州人民评弹团为学员、演员,师从俞筱云、俞筱霞学《白蛇传》、《玉蜻蜓》。不久,与师拼成三个档演出。1959年与曹啸君拼档,艺术渐趋成熟。1960年至1960年在江苏省歌舞团。1960年至1986年在江苏省曲艺团。1987年至今在江苏地方戏曲剧院评弹团。
198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汇演中,演唱《小小雨花石》获一等奖。1982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198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大赛中演唱《故乡行》获荣誉奖。1995年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曲艺中演唱《我的家乡在苏州》,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1997年演唱《秦淮月》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奖。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在中国新闻社与香港华文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评弹艺术的影片《苏州俩姐妹》中担任主角,该片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放映,备受欢迎,为今后多次赴香港演出打下良好的基础。1986年参加拍摄电视音乐片《吴韵越韵姑苏情--杨乃珍演唱专辑》,在全国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获奖。1963年参加中国曲艺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十一个城市,演唱的节目《蝶恋花.答李淑一》、《姑苏风光》、《木兰辞》等均是由周恩来
总理亲自选定。深受日本听众欢迎,在日本演出获得空前轰动,这是苏州评弹首次被介绍到国外,同年9月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的欢迎及高度评价。1982、1985、1987年四次赴香港演出,任演出团副团长,在港演出期间反响强烈,台湾、新加坡的许多观众专程赴港观看,深得赞誉,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89年参加江苏民族音乐代表团任副团长,赴新加坡演出,首次将评弹艺术介绍到新加坡东南亚地区,为以后评弹团体多次应邀赴新加坡演出奠定了基础。1991年赴澳大利亚参加了由欧、亚、美二十多个国家著名艺术的表演风格令当地观众啧啧称奇。每次登台均以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其热烈的场面令自己都感到意外。墨尔本市长理查德麦杰及夫人也被其深深吸引,澳洲电视台专门对评弹做了采访及专题报道;香港《东方日报》和《新报》相继发表文章报道演出盛况。1996年应中瑞同乡联谊会的邀请,赴瑞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及文化交流,在华人中传授评弹艺术并作示范演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促进了瑞典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在访问期间参加了在斯德哥尔犘举办的亚洲艺术节的演出,受到外国朋友和我国驻瑞典大使馆及工作人员的称赞欢迎。
杨乃珍历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艺术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台风端庄、娴雅,说表清晰、甜润,擅唱“俞调
”,运腔委婉、悠扬,韵味浓厚。曾在《白蛇传.红楼招亲》和《玉蜻蜓.问卜》中成功地塑造了白素贞和金张氏的形象。
----------------------------------
俞氏师弟兄双档
2008-10-03 叶毅
前辈名家王子和的一对弟子俞筱云俞筱霞双档有人评价可以和沈薛档媲美,艺术自然有独到之处.最近以来一直听他们俩弹唱的二类书荆钗记的片段,其中有一段俞筱云的唱非常引起我的兴趣,一般介绍俞氏双档,都强调筱霞的唱,因为他的老俞调可以称之为不作二人之思,筱云的说表老辣诙谐,而且轻松,师弟兄艺术上可以说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不过俞筱云的唱也是十分精彩的,无修饰的朴素大方,仔细听来,竟然和周玉泉的周调同,可见前辈弹唱高手吴升泉对后辈唱腔的影响.
书调范畴的含糊其词,令某些票友大做文章,其实说穿了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主流,弹词艺人所弹唱的,都是书调,只不过个性张扬者特色浓一点,任何流派都应该放在书调的范畴里加以分析和讨论,有一种惑众的提法,不形成流派唱腔的名艺人所唱为自由调,那么,形成流派唱腔者就不自由啦?好笑.
-----------------------------------
杨乃珍跨越半世纪的评弹人生
2008-09-18 张粉琴
52年前,毫无思想准备的19岁苏州姑娘杨乃珍踏进了评弹艺术殿堂。52年后,她荣获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之终生成就奖。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古稀之年的杨乃珍淡定从容。任时代沧桑巨变,任人生高低起落,杨乃珍对评弹艺术的痴情不变。
陪好友考演员,自己却阴错阳差吃了“开口饭”
儿时的杨乃珍,经常跟着父亲去听评弹。那时候,她的心思并不在评弹,而是牵挂茶馆中的小吃。苏州人喜欢边听书边喝茶,书场中有不少小茶点供应,“酱牛肉”、“花生米”,是杨乃珍最爱的美食。
吃上评弹这碗饭,对杨乃珍而言纯属无心插柳。
1956年,杨乃珍初中毕业,因患红眼病在家休养。那时她一心一意想当医生,而邻居好友却盼着当演员。刚好,江苏省苏昆剧团和苏州市评弹团联合招收学员。考试那天,朋友怯场,杨乃珍自告奋勇陪她同去,尽管她的一只眼上还贴着纱布。
待考试结束,主考老师注意到这个封住一只眼的姑娘,身材颀长,含笑的面庞上透着文静,两条长辫子拖在肩上煞是好看,一看形象就是演员的好苗子。主考老师让她唱首歌,她落落大方,张嘴就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声高亢优美。欣喜的主考老师特地记下了杨乃珍的姓名和地址。没有报名的杨乃珍,几天后却收到了复试通知。接下来是表演和文学知识考试,最终的结果是,邻居好友遭淘汰,而杨乃珍则成了300名参考者中惟一被录取的人。
经商的父母并不赞同女儿走江湖吃“开口饭”。苏州市评弹团团长、评论名家曹汉昌几度上门游说:苏州评弹团是国家团体,这是政府招生,评弹人是受到尊重的。杨爸爸最后提出一个要求:乃珍要跟教师的话,就要跟50岁以上的老师。曹汉昌一口答应了。
杨乃珍运气好,一进团就跟上了名噪江浙沪的“俞调”弹词老艺人俞筱云、俞筱霞,成为这对兄弟搭档的学生。俞筱云长得人高马大,但他的假声演唱浑然无痕,素有“隔墙西施”美誉。从此,杨乃珍与琵琶为伴,跟着俞家兄弟跑码头,开始学《白蛇传》《玉蜻蜓》。两个月后,杨乃珍随老师登台弹唱。雏莺初啼,立刻引起了评弹前辈和听众的啧啧称赞。
一年不到,苏州评弹团当家说书人曹啸君,一眼看上了杨乃珍,挑选她为说书下手。从此杨乃珍有了第二任老师,艺术上日趋成熟。1959年省曲艺团成立,他俩又一起考上省曲艺团,书台拼档一直后期,成为观众热捧的响档。
首次将评弹带到国外的东方姑娘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评弹演员,杨乃珍最感幸福的是曾经多次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
......
本博客中有关《俞筱云俞筱霞杨乃珍师徒三人》书目的汇总链接:
以下各部分内容相互或有交叉重复
编号
书名
俞筱云俞筱霞
01.俞筱云俞筱霞老唱片(音频专辑)01/16
02.俞筱霞 弹词开篇 梅竹
版本1
03.俞筱霞 弹词开篇 梅竹
版本2
04.思乡
俞筱云俞筱霞
05.宫怨 俞筱云俞筱霞
06玉蜻蜓唱篇 俞筱云
俞筱霞
07.荆钗记·逼嫁 俞筱云俞筱霞
08.玉蜻蜓 问卜 俞筱云 俞筱霞 杨乃珍1981年
09.白蛇·许仙辞伙 俞筱云俞筱霞
10.俞筱霞 弹词开篇 琵琶记·思乡
11.玉蜻蜓·问卜
俞筱云杨乃珍
12.玉蜻蜓·问卜
俞筱云俞筱霞
杨乃珍(与上相同不再列出)
00.杨乃珍音频专辑
01.杨乃珍视频专辑
02.宫怨 杨乃珍
03.思凡 杨乃珍
04.梅竹 杨乃珍
05.玉蜻蜓·志贞哭容
杨乃珍
06.西厢记·红娘问病 杨乃珍
07.秦香莲·寿堂唱曲 杨乃珍
08.秦香莲·杀庙 曹啸君杨乃珍
09.三笑·点秋香 徐林达杨乃珍
10.三笑·备弄相会 徐林达杨乃珍
11.玉蜻蜓·恩结父子
曹啸君杨乃珍
12.白蛇·红楼说亲 曹啸君杨乃珍
13.江姐·上山
徐林达杨乃珍
14.我的家乡在苏州
杨乃珍
15.苏州好风光 杨乃珍
17.沧浪抒怀 杨乃珍
18.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
杨乃珍
相关书目
01.星期书会第1471期 俞筱云俞筱霞
相关名家(以下链接不全,将逐步增补)
01.俞筱云俞筱霞老师 王子和 张云亭
03.俞筱云俞筱霞师兄 周玉泉 谢筱泉
曹筱英 蒋月泉 钟月樵 冯筱庆
02.俞筱云学生 薛君亚 杨乃珍
04.俞筱霞学生 周燕雯(女儿)
赵善彬(1) (2) 杨乃珍
何乃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