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ycqycqy5听戤壁书
tycqycqy5听戤壁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91
  • 关注人气:1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玉泉》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2013-08-08 14:36:02)
标签:

宠物

           周调创世人

《周玉泉》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姚荫梅                      周玉泉    
周玉泉(1897-1974)。

苏州弹词演员,原名天福,江苏苏州人。16岁师从张福田习《文武香球》。1913年在光裕社出道后放单档演出。1917年到上海演出,即获好评。1928年又师从王子和习《玉蜻蜓》,书艺大进,终成一代名家,与夏荷生徐云志合称为30年代最负盛名的“三单档”。1949年后,对《文武香球》、《玉蜻蜓》进行整理修改,剔除糟粕,使两部书目的艺术品位大为提高。50年代前后,曾与华伯明、薛君亚、徐翰芳等拼档,还说唱过《将相和》、《卖油郎》、《信陵君》、《梁红玉》等新编书目。毕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其说书以“阴功”着称。说表平稳恬静,娓娓而谈,语言精练,冷隽诙谐。噱头多为“肉里噱”和“小卖”,寥寥数语而耐人寻味、形成笑科。脚色借鉴戏曲表演程式,手面、眼神有独到之处,即弹词常有的生、旦、老外脚色之外的武将和绿林好汉等,演来亦栩栩如生。唱腔在弹词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谭派老生和程派青衣的唱腔,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以本嗓演唱的流派唱腔,世称“周调”。以平稳飘逸,字正腔圆,韵味醇厚为其特色。有徒蒋月泉、周伯庵、徐伯菁、华伯明、薛君亚 唐伯良、薛伯如、金伯臣、许伯英、马伯琴、盛玉影、殷小玉、张玉、王映玉、龚克敏等。    

---------------------------------------------------------------------

周玉泉(周玉泉(1897~1974)弹词唱调“周调”创始人。江苏苏州人。他擅长说唱长篇弹词《玉蜻蜒》及《文武香球》,周玉泉说书造诣甚高,说表稳健温文,冷隽幽默,以“阴功”见长。他喜爱京剧,从而吸取养料,丰富书艺。并结合及本人说功特点,在张洪涛、张福田、吴升泉等所唱书调的基础上,形成本嗓演唱的弹词唱腔流派,世称周调。

生平事迹 

    周玉泉16岁师从张福田习《文武香球》。1913年在光裕社出道后放单档演出1917年到上海演出,即获好评。1928年又师从王子和习《玉蜻蜓》,书艺大进,终成一代名家,与夏荷生徐云志合称为30年代最负盛名的“三单档”。1949年后,对《文武香球》、《玉蜻蜓》进行整理修改,剔除糟粕,使两部书目的艺术品位大为提高。50年代前后,曾与华伯明、薛君亚、徐翰芳等拼档,还说唱过《将相和》、《卖油郎》、《信陵君》、《梁红玉》等新编书目。

说唱风格及贡献

周玉泉的周调以亲切含蓄、温文舒缓为特色,结构严谨、节奏平稳、板眼分明、咬字清晰。叙事、表达内容明白晓畅,既充分发挥说唱音乐的的吟诵行腔特点,又注重唱腔的音乐性,婉约多姿,稍带鼻腔共鸣,饶有韵味。三弦伴奏,亦显雅逸。

《玉蜻蜒》中的“云房产子“、“智贞描容”、“文宣哭观音”等皆为其代表作品。在过去的一些弹词唱腔中,用本嗓演唱而形成流派的,主要是平直而少余韵的马(如飞)调。至周玉泉而另辟蹊径,独创了本嗓演唱的委婉抒情的弹唱腔,成为与马调并行的另一系统。为后来影响深广的音乐性、抒情性兼备的蒋(月泉)调,乃至近年来崛起来的(徐)丽(仙)调、张(鉴庭)调的形成和发展、开了先河,提供了基础,对弹词唱腔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周调创始人为弹词名家周玉泉(1897-1974)江苏苏州人。他擅长说唱长篇弹词《玉蜻蜒》及《文武香球》,周玉泉说书造诣甚高,说表稳健温文,冷隽幽默,以“阴功”见长。他喜爱京剧,从而吸取养料,丰富书艺。并结合及本人说功特点,在张洪涛、张福田、吴升泉等所唱书调的基础上,形成本嗓演唱的弹词唱腔流派,世称周调。
周调以亲切含蓄、温文舒缓为特色,结构严谨、节奏平稳、板眼分明、咬字清晰。叙事、表达内容明白晓畅,既充分发挥说唱音乐的的吟诵行腔特点,又注重唱腔的音乐性,婉约多姿,稍带鼻腔共鸣,饶有韵味。三弦伴奏,亦显雅逸。
《玉蜻蜒》中的“云房产子“、“智贞描容”、“文宣哭观音”等皆为其代表作品。在过去的一些弹词唱腔中,用本嗓演唱而形成流派的,主要是平直而少余韵的马(如飞)调。至周玉泉而另辟蹊径,独创了本嗓演唱的委婉抒情的弹唱腔,成为与马调并行的另一系统。为后来影响深广的音乐性、抒情性兼备的蒋(月泉)调,乃至近年来崛起来的(徐)丽(仙)调、张(鉴庭)调的形成和发展、开了先河,提供了基础,对弹词唱腔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周玉泉    作者:梁_捷 提交日期:2008-7-28 15:22:00
周玉泉(1897-1974),原名天福,江苏苏州人。他16岁师从张福田习《文武香球》,当年在光裕社出道后即放单档演出。1917年,周玉泉到上海演出即获好评,进“大世界”长期演出,算是在大码头上站稳了脚跟。
周玉泉靠一部《文武香球》在上海唱了十年,其中的“一马双驮”与“父女交兵”等关子书颇有一些名气。周玉泉在大世界听了很多戏剧,非常入迷。他一方面借鉴戏剧的手面、眼神,形成独有的起角色形式,一方面借鉴京剧谭派老生和程派青衣的唱腔,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逐渐形成以本嗓演唱的唱腔。用本嗓唱评弹,这在当时是离经背道之举,受到很多老演员的指责,听众却对此大为欢迎,使得周玉泉坚持下来。
大世界是流动的听客,不能说长篇,只能说一些关子。可是时间久了,一些经常来大世界的听客已经听熟了周玉泉的书,一听到他又开“一马双驮”就忙不迭地“抽签子”(中途退场),这点给周玉泉极大刺激。与周玉泉交好的评话《英烈》名家叶声扬也劝他,“老弟,像你这样只有一部书是要失败的。”
环境逼得周玉泉必须补一部书,1928年有了机会。《玉蜻蜓》名家王子和说书描摹细腻生动,噱头冷隽逗人,所以他的书有“翡翠玉蜻蜓”之誉。但王子和非常保守,说他的书艺“传子不传婿”。不料王子和的独生子夭折,王氏夫妇极为懊丧,才表示要开始收徒,继承他书艺。周玉泉闻讯急忙请人介绍,投在王子和门下。
周玉泉当时已经岁数不小,虽然有了一定功底,但学艺过程仍很艰辛。一大笔拜师金自然免不了。为听先生的书,自然要停下自己的演出,这又是一笔损失。为了讨先生喜欢,早些抄到脚本,周玉泉又花了不少钱。
王子和夫妻都有鸦片旧习,还要服用药酒,周玉泉就殷勤送上补品、好菜;王子和爱看京戏,还非名角不看。只要先生想看,周玉泉一面花钱请人代书,一面买好票陪先生看戏。这样,他终于获得了王子和的信任。
王子和拿出脚本,叫周玉泉在每天午饭后至日场(一般下午1:30)演出前的这段时间里抄写。周玉泉为了争取时间,每天早早吃过午饭就赶到先生家,耐着性子等先生起床、漱洗、吃饭,诸事完毕,躺下吸鸦片,才  有一天,周玉泉正抄到“问卜”这一回。周玉泉随口问了句,“瞎子(角色)蛮难起的吧?”王子和便将脚本连掀过几页,“那你就别抄这段了。”周玉泉懊悔不及,为了补全“问卜”和其他没抄到的回目,周玉泉只好出钱请人到先生演出的场子去偷听,回来追记,终于补全了脚本。从师母手里接过脚本开始抄。抄不了几页,周玉泉就得上书场演出。
    可即使是抄全的脚本也只有唱词和少数人物对白。周玉泉为了尽快将包括说表的书全部“吃熟”,他与王子和拼双档开始说《玉蜻蜓》。他一面做王子和的下手说《玉蜻蜓》,一面还要赶几家书场说《文武香球》来赚钱养家,到了深夜才能关紧房门灯下疾书,把白天听先生说的书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回忆起那段历史,他每天的睡眠都只有四五个小时。
为了练好“问卜”等几回瞎子书,周玉泉更是废寝忘食、拼尽全力。自己要求背起课、算命的词句,要一句不漏、一字不差;自己起的瞎子要让人只见眼白、不见眼黑,所以他经常练得头昏眼花,力尽精疲。
周玉泉经过两度寒暑才把《玉蜻蜓》学到手。但他的身体垮了,一场大病,躺倒四十天,差点丢了性命。所以他总是说,“一部《玉蜻蜓》是用钱和性命换来的”,解放后对大家陆续出版自己的脚本极为不满。但是最终,他的关门弟子龚克敏还是于1985年整理出版了周玉泉口述的《玉蜻蜓》脚本。
周玉泉补了《玉蜻蜓》,重上书台,名声大噪,电台上也有不少生意。有人认为他的影响堪与夏荷生、徐云志相比,合称为30年代最负盛名的“三单档”。
1937年,在电台上小有名气的蒋月泉自降身份,向“隔房师兄”周玉泉拜师学唱《文武香球》和《玉蜻蜓》。30年代末期,蒋月泉的嗓音最好,在与周玉泉的拼档过程中逐渐形成,在电台上红极一时。当时有人赞蒋月泉的演出“说噱得(张)云庭之妙,弹唱有(周)玉泉之神”。蒋月泉与周玉泉合作到1943年,这才放单档演出去了。周玉泉恢复单档演出,继续整理提高《文武香球》和《玉蜻蜓》两部书,使之比起前人所说大有提高。
50年代初,蒋月泉等演员在上海和苏州主动组织成立评弹团,周玉泉后知后觉,很晚才加入进去。“斩尾巴”之后,周玉泉积极编写新书,先后说过《将相和》、《卖油郎》、《信陵君》、《梁红玉》,但影响远不能和《文武香球》、《玉蜻蜓》相比。
周玉泉收徒不算多,除蒋月泉以外,前后只有周伯庵、徐伯菁、华伯明、薛君亚、龚克敏等。但是他带学生十分尽心,与他长期拼档的薛君亚回忆说,“先生(周玉泉)非常尊重下手,有时昨日落回时如果是下手角色,今天开场先生也会叫我先开口,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实际上先生是要‘显’下手,突出下手,把下手‘捧’出来。在《玉蜻蜓》排书时,先生和我面对面坐,先生讲‘只说一遍’,叫我听好。第二遍就‘搭’书,听一遍,搭一遍,上台就听不出我是在说生书。其实先生讲‘只说一遍’是要我集中精力。先生常对我说,我们和听客中间没有隔堵墙,我们说书就像与听客交谈。先生遇事都很认真严谨,哪怕临时加段篇子,没有几句唱词,也要讲究平仄四声,从不马虎。”
周玉泉的“阴功”有利于保护嗓子,延长演出寿命。一直到六十年代初,周玉泉仍然活跃在书坛,我们现在听到他与薛君亚的53回《文武香球》,就是他们在六十年代的实况录音。陈云将此归结为周玉泉不用徐云志发明的钢丝弦,“一九六三年周玉泉已经六十七岁了,还能唱。如果用了钢丝弦,我看早就不能唱了。用钢丝弦会缩短艺术生命、演出年限的。”四人帮“那时搞高音,只有几个人能唱得上去。赵开生告诉我,余红仙唱倒在沙发上,叫‘唱煞余红仙’(陈云曾称赞她为‘唱不煞的余红仙’)”。
文革开始后,周玉泉与徐云志、曹汉昌、王兰荪、俞筱云等先生一道,去苏州灯泡厂的门房间看门。周玉泉夫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作出一些努力,反遭造反派猜疑,绑到歌舞团审问。夜里点一盏几支光的红灯泡,暗出出阴森森,算是“红色恐怖”的意思。其他演员隔窗看见人影幢幢,不时听见皮鞭抽打声,周玉泉声声惨叫,个个吓得胆战心惊。待到天亮,徐云志的学生王鹰看到周师母面孔打得生青,神情痴呆。为了防止她自寻短见,王鹰坐守在井边,井口上放只面盆,还和小姐妹说好,无一有事,就发出信号。
周玉泉在苏州被迫参加批斗会,场场不漏,身心疲惫,几欲寻死。一日他正好遇到上海弹唱《珍珠塔》的名家郭彬卿,便在郭面前诉苦。郭彬卿传授授周玉泉一法到医院去体检,检查到尿液时,咬破手指,滴入少许血,执此化验单可避批斗。周玉泉如法炮制,不想欠缺经验、滴血太多,结果遭到医院猜疑。在暴力威逼之下,周只得供出郭彬卿的名字。苏州造反派立即前往上海,捉拿郭彬卿。正逢郭彬卿上午在团里开会,听到这个消息。从下午起,众人便不见郭彬卿踪影,后被发现已吊死在厕所内。
不久,苏州评弹团解散。周玉泉因为年过七旬被造反派放还上海家中,他的老伴则被判劳改。周玉泉每月只领六十元生活费,经济窘迫。蒋月泉恢复原工资后去探望周玉泉,送去一百元孝敬老师。周玉泉握住了蒋月泉的手,四目对视,默默无语。
--------------------------------------------
八七年的那场周玉泉专场
                                                              叶毅的博客 2011-11-08
 
  苏州1987年的会书看来是迄今为止规模和阵容最强盛的一次会书,也是历史不再的一次盛会,记得1980年的春节会书也汇集了包括许多前辈名家在内,但是1987年的那些为前辈名家举办的流派专场很有特色,虽然目前流传的那些视频节目不足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全貌,不过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背景有1987年的那个圆圆的标志,很多精彩而珍贵的节目,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前些天北京的朋友为我送来了周玉泉流派演唱会专场的节目计有5段折子和选段,在我的记忆中应该还有一段当年苏州评弹团的龚克敏和王映玉合作的《文武香球》的折子,不知道为什么朋友没有收全。整个专场的送客书是周玉泉的徒孙王柏荫和他的学生张君谋的《玉蜻蜓》折子《师生相会》,而打头阵的却是当年早已经崭露头角的常州是评弹团的周希明和汤小君的《文武香球》中的《双女洞房》一折。如果没有周希明的加入,这一场纪念周玉泉流派的专长离名副其实的评价也就实在是太远了,因为最能体现周玉泉说表弹唱风格的就是这位周玉泉的徒孙周希明。

  撇开没有看到的龚克敏王映玉的那个折子,整个演出最精彩的节目还是要数薛君亚和江文兰合作的《玉蜻蜓》之《关亡》,薛君亚的人物在这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出场人物的苏婆和关亡女都是她一个人兼任,还有几声地道的「周调」,总算让人想起这场弹唱会是在纪念周玉泉而不是为蒋月泉开演唱会,因为第三个出场的苏州的赵善彬和王小蝶都是在演绎蒋派的内容,所唱,包括江文兰和汤小君的,都是「蒋调」,如果在这种场合,下手的女艺人唱上几声「俞调」不是更好?

  大轴之前的压轴,是上海评弹团的一对当年的新人秦建国和蒋文,不知道是基于何种考量而定的,我想说的是秦建国何德何能,不就是蒋月泉的关山门?艺术的成熟和精湛远远比不上打头炮的周希明,老资格的龚克敏(整个演出的阵容,只有他和薛君亚的辈分最高,是周玉泉的学生)也只安排在第二个出场。秦建国和蒋文的《玉蜻蜓》之《贵升临终》、赵善彬和王小蝶的《厅堂夺子》,都是听得耳朵里起老茧的东西,也是蒋月泉风格的代表作品,和纪念周玉泉的专场相去甚远,虽然蒋月泉是周玉泉最得意的学生。就好像我们纪念言菊朋,不能把奚啸伯的传人请来尽唱「奚派」唱腔一样。

  虽然王小蝶、汤小君和江文兰的「蒋调」唱得都不错,不过在这种场合之下,如果配合周玉泉的流派弹唱(王小蝶的上手赵善彬本身就是「蒋调」佼佼者,没有演唱「周调」),弹唱「俞调」或者其他阴面的唱腔,也就不给人一种「蒋调」泛滥的感觉,整个演唱会给我的感受好像是周玉泉蒋月泉师徒流派演唱会专场而非单单是纪念周玉泉的,实在是在流派唱腔的弹唱方面,没有掌握应有的平衡,也折射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的那种我一直在批判的人人都在弹唱「蒋调」的风气。



 

              本博客中有关《周玉泉》书目的汇总链接:

                以下各部分内容相互或有交叉重复  

编号                        书名

01.周玉泉专题视频专辑  01/09

02.周玉泉选回选曲专题音频专辑 01/34

03.文武香球 (音频专辑) 01/53 周玉泉  薛君亚

04.玉蜻蜓·描容  周玉泉

05.玉蜻蜓·归宁  周玉泉

06.玉蜻蜓·三娘受屈  周玉泉

07.玉蜻蜓·云房产子  周玉泉 

08.玉蜻蜓·父女相争  周玉泉 金凤娟

09.玉蜻蜓·文宣荣归 周玉泉 薛君亚

11.文武香球·桂英订婚  周玉泉

14.文武香球·搭救龙生  周玉泉

15.文物香球·一马双驮 周玉泉

19.开篇 三国·赵云 周玉泉

20.开篇 莺莺操琴  周玉泉

21.开篇 玉蜻蜓·三娘绝食  周玉泉

22.开篇 张飞  周玉泉

23.开篇 双按院·炼印  周玉泉  姚荫梅

24.开篇 刀会周玉泉

25.文武香球·月台相会  周玉泉


相关书目

01.周玉泉传统流派艺术专场1

02.周玉泉传统流派艺术专场2

03.周玉泉传统流派艺术专场3 

04.周玉泉传统流派艺术专场4

05.周玉泉传统流派艺术专场5

06.周玉泉传统流派艺术专场6

02.周玉泉百年诞辰会书(一)

03.周玉泉百年诞辰会书(二)

04.周玉泉百年诞辰会书(三)

05.星期书会第1521期周玉泉周调传承专辑

相关名家(以下链接不全,将逐步增补)

01.师从张福田 习《文武香球》

02.师从王子和《玉蜻蜓》

03.与夏荷生徐云志合称“三单档”

04.师兄 李伯泉 周润泉 谢筱泉 俞筱云俞筱  曹筱英 

05.学生 蒋月泉、周伯庵、徐伯菁、华伯明、薛君亚(搭档),唐伯良、薛伯如、金伯臣、许伯英、马伯琴、盛玉影、殷小玉、张玉、龚克明 王映玉

 

张福田 (生卒年不详)
弹词演员。浙江嘉兴人,生于江苏苏州。张鸿涛之孙。自动从陈子祥学《文武香球》、《绣香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光裕公所出道。由于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且学过武功,又膂力过人,故说《文武香球》武书部分颇见功力。善起脚色,暮年起年轻丫环仍俊俏生动。善用假嗓,唱“小阳调”富有韵味;唱功雅静,有书卷气。热心公益,民国初年曾任光裕社会长。有徒李伯泉、周润泉、周玉泉等10人。
王子和(生卒年不详)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王秋泉长子。继承父业弹唱《玉蜻蜓》、《白蛇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光裕公所出道,享名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说表清脱,叙事紧凑,噱头冷隽逗人,善于组织“关子”。虽体弱多病、嗓音不佳,然能以书情裁剪之合理顺畅、描摩之细腻生动、脚色之形象逼真取胜,尤以下三路角色如算命瞎子、关亡婆等更为出色。说《玉蜻蜓》时,由于风格文静,擅用阴噱,时人称之为“翡翠《玉蜻蜓》”。传人有周玉泉、谢筱泉、俞筱云俞筱霞、曹筱英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