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宝庆冯筱庆师徒》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2013-11-25 14:25:54)
                       冯筱庆“文书调”唯一传人            
          《王宝庆冯筱庆师徒》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苏州文书
王宝庆吸纳江南民歌、滩簧等曲调,于20年代在上海糅合而成,用苏州方言说唱,伴以三弦、二胡。始为单人坐唱,复为2人,后又有3人,并加配琵琶。说唱长篇以叙事为主,文词散、韵结合。开篇以唱为主,系通俗易懂的七字句韵文,呈上下赋式。唱腔婉柔圆润,旋律舒展,节奏平缓,以优雅文静为主要艺术特点。30年代中期,上海私营电台纷起,苏州评弹盛行,王进一步吸收锡滩、苏滩,改革曲调,并仿效苏州评弹形式,演唱于电台和堂会,正式定名为苏州文书。苏州文书的唱腔模式称为“起平落”。“起”,以上句唱腔为上起,七言无韵脚(可加帽加衬词),第七字都落“2”音并紧接短拖腔。过门过渡后为“平”,即无伴奏吟唱,曲调受字声阴阳调值的制约,其语言因素特强,近似有节奏的哼唱。偶句押韵,也可变上句为三三或五五,也有“凤点头”、“叠句连唱”等变化,韵句全落“1”音。吟唱后接押韵的下句唱腔为“落”,末一字落“3”音终结段落。整个唱段,由“起平落”作循环反复。曲调无上旋空腔,平稳规范变化不大,以中慢速行腔,朴实稳健、叙事性强。伴奏过门分前奏、间奏和尾奏。前奏由弹词书调前奏的琵琶过门衍化而成。前奏为最长,间奏、尾奏较短,仅承接唱腔作间、尾奏区别后再重复前奏,然后接唱,旋律优美动听,和唱腔相辅相成,韵味醇和而幽静。曲目有改编评弹长篇《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白蛇传》、《何文秀》、《狸猫换太子》、《五虎平西》等;有创作的开篇《十叹空》、《妻哭夫》、《失足恨》、《螺丝壳里做道场》等,因开篇曲目针砭时弊,内容或劝人为善、或时事风俗、或民间说唱故事,也有宣扬悲观厌世的,颇入市民心态,时称“劝世因果,潮流开篇”,影响广远,哄传一时,多次为大中华或蓓开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并有《吴侬新声》开篇专集印行。王宝庆一意独家经营,不收生徒,故苏州文书代表人物仅王宝庆夫妻及其内侄冯筱庆3人。民国37年(1948年)初,王突遭中风病逝,冯筱庆改唱评弹,苏州文书因后继乏人,渐告湮没。其曲调为评弹艺人或穿插、或移植演唱。

-----------------------------
文书调 
    苏州文书曲调名。渊源于宝卷等曲调。1937 年前后,王宝庆始创以七言白话韵文,用小三弦自弹自唱(二胡伴奏),称“苏州文书”。书目有《白蛇传》、《玉蜻蜓》等。并有《十叹空》唱篇,较流行。曲调无高腔,且变化不大,但朴实、平稳,旋律动听。1959 年,上海人民评弹团演出中篇评弹《三约牡丹亭》时,吸收为曲牌。作为大踱唱篇曲调,颇为传神。
    评弹除了各种流派唱腔之外,还有很多曲牌。有的来自昆曲,有的来自苏滩,有的来自民间小调,都带有江南地方色彩。有令令调,山歌,海曲,耍孩儿,银绞丝,金绞丝,点绛唇,乱鸡啼,赏宫花,剪剪花,南无调,文书调,海沦调,费家调,离魂调,滚绣球,湘江浪,锁南枝,大九连环,九转三回调等等。有的在沪剧,锡剧里也有,所以江南戏曲是相互影响,成为横向交流的,不过都有本剧种自己的特色或者演员个人的特色。
    曲牌是一个评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评弹音乐的唱腔,使得各种人物唱法上都有变化,不是呆板的全部都用书调来唱。结合了人物的性格,地位,特点,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
王宝庆(1900—1949)  浙江人。苏州文书创始人。父早亡,母为江湖卖艺班中耍缸甏艺人。宝庆自幼随母亲闯荡江湖,将成年时母亲病故,曾流落街头。苏州籍宣卷老艺人罗禹卿怜其不幸,收留为徒,教唱宣卷。后师徒加入上海“南方歌剧”班中唱戏。不久戏班子解散。罗、王便组织了十多名戏曲艺人成立小戏班,参加“宽裕社”,用吴语演唱小戏。题小戏班为“宽裕社苏州文戏班”。此文戏班后来由王宝庆带领在上海演出近十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苏州文戏班解散,王宝庆流落无锡,参加“常锡滩簧”班子,仍用“苏州文书”曲调演唱。不久,王宝庆用三弦以吴语自弹自唱,妻子冯爱珍用二胡伴奏,发展为坐唱,定名,“苏州文书”,经友人介绍至电台播唱,听众接受,其唱腔亦称“苏州文书调”。王宝庆艺传嗣子冯筱庆,后冯改学苏州弹词。
--------------------------------------
冯筱庆(1919 —2010 )
冯筱庆先生,原名冯国华,祖籍浙江余姚,1919年生于上海。苏州文书创始人王宝庆、冯爱珍夫妇的内侄、嗣子,苏州文书唯一传人,曾先后师从弹词名家张云亭、黄异庵学习弹词,四十年代崭露头角,与周云瑞、钟月樵、吕逸安等被誉为电台“四小金刚”。1951年赴北京参加南北曲艺交流。同年参加上海市首届戏曲艺人学习班。1961年回祖籍余姚组建曲艺队,文革中被撤销,1978年曲艺团重建后归队,任评弹队负责人。2004年被宁波市曲艺家协会授予“宁波杰出曲艺家”称号。2010年6月30日在浙江余姚逝世,享年91岁。
弹词演员。浙江宁波人。16岁随姑夫苏州文书创始人王宝庆学艺,能唱《十叹空》、《失足恨》、《螺丝壳里做道场》等曲目。18岁拜张云亭为师习《玉蜻蜓》。40年代常在上海各家电台及中型书场演出弹词,也不时客串苏州文书。在40年代未及50年代初,去杭州与宁波筹建书场,并数度组织苏沪评弹名家结伴前往演出,为评弹进入浙江大中城市起过作用。一度转业,70年代末复出,创办并主持浙江金姚评弹团。台风儒雅,演唱以嗓音亮堂,吐字清晰见长。

-----------------------

“苏滩”和“苏州文书” (网文节选)2009-07-08 陈紫魁

    “苏滩”是苏州滩簧的简称。那么,滩簧又是什么?滩簧产生于乡间,演出风格简朴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一种说唱艺术。最初只是说唱故事,后来发展为表现小戏。有的已发展成为地方戏,如苏滩发展成苏剧,本滩发展为沪剧。苏滩是一种由南词、昆曲、滩簧合流而成的素衣清唱。素衣就是便装之意。清唱可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无乐器伴奏单唱,其二是有乐器伴奏合唱。有的书上说,是“坐唱”,以五人或七人分生、旦、净、末、丑脚色坐着,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伴奏演唱。后来苏滩艺人出现化装表演。再后来,苏滩艺人与昆曲艺人组成了苏剧团。所谓南词是戏曲、曲艺名词。明清时主要指宋元明的南(方)戏、南曲或昆曲,如明徐渭有论述南戏的《南词叙录》、魏良辅有论述昆曲曲律的《南词引正》。清以后常指弹词,如清马如飞作有弹词开篇集《南词小引》,浙江宁波的弹词亦称四明南词,因宁波地邻四明山,故取此名,有时也叫宁波滩簧,苏州滩簧最早也称南词。

    应该说,滩簧是各个地方戏的原生态,具有草根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艺人们的努力,各地滩簧相继发展成了各个地方剧种。这符合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展的规律。

    再来谈“苏州文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卷)中介绍苏州文书只有这几行字:“形成期 20世纪20年代;形成地江苏苏州;流布地区江苏省、上海市。”《评弹文化词典》有两个相关条目:“一.[文书] 近代对一部分曲种的称谓。如苏州文书、四明文书(四明南词)等。二.[文书调] 弹词曲牌。苏州文书曲调名。渊源于宝卷等曲调。1937年前后,王宝庆始创以七言的白话韵文,用小三弦自弹自唱(二胡伴奏),称苏州文书。书目有《白蛇传》、《玉蜻蜓》等。并有《十叹空》唱片较流行。曲调无高腔,且变化不大,但朴实平稳,旋律动听。有的资料说,王宝庆(1900—1948)吸纳江南民歌、滩簧等曲调,于20年代在上海糅合而成。30年代中期王进一步吸收锡滩、苏滩,改革曲调,并仿效苏州评弹形式,演唱于电台和堂会,正式定名为苏州文书。”解释一下,“宝卷”是古代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明清间流行,与当时的民间宗教关系密切。题材多为宗教故事。宣讲“宝卷”称“宣卷”,清末发展成为一种曲艺。

    在网上搜索时,曾见到余姚电视台采访冯筱庆老先生的视频,冯老说,王宝庆保守性强,不肯收学生。王宝庆是他的姑夫而且冯过继给王。王就把苏州文书传授给他。冯老想传给自己的子女,因多种原因均未成功。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苏州文书的创始人或发明人是王宝庆,唯一的传人是冯筱庆。苏州文书总共就只两代人,没有其他传人。如要统计人数也不难,一共三人,即王宝庆、王妻冯爱珍(拉胡琴)和冯筱庆。1948年初王宝庆突然中风病故。苏州文书除了留有的文献资料、唱片和录音外,已经失传。冯老现住余姚市,刚过九十华诞,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有人提出,要不要培养接班人。个人意见,一门戏曲要不要传承,市场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听过冯筱庆先生早年在电台上唱的苏州文书。被他具有磁性的声音深深吸引。他不单能唱文书,还能唱评弹开篇。这就是冯先生的高明之处。不然,他不要说“红”,早就随着苏州文书的衰落而被一起湮没。他曾投师张云亭与黄异庵,蒋月泉是他的师兄。

    那末,苏滩与苏州文书的区别何在?区别就在于苏滩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已盛行,曲调丰富,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成为苏剧,而苏州文书的唱腔称文书调,曲调单一,唱腔无高音,平稳朴实,全部流行时间不过三十多年,现已消亡。到上海图书馆视听区想听听苏滩的唱片,管理员说,这些老唱片一般不对外开放,手摇留声机早已成为收藏品了。

 ------------------------------

“苏州文书”  2009-07-08茹辛

    为了让各位了解“苏州文书”的情况,陈子元老师作了不少工作。现将我参加编纂的《中国曲艺志·上海卷》中有关“苏州文书”的条目转录于下,算是一个补充——

    苏州文书为浙江萧山临浦镇人王宝庆所创,形成于上海,流行于上海、苏州。

民国九年(1920)王宝庆在其师苏州弹词艺人罗禹卿的帮助下,在上海组成了一个有“说因果”和“宣卷”艺人参加的“吴语小戏班”,演出形式近似摊簧,自名为“苏州文戏”,在市区的边缘茶楼之中演出。节目有《玉蜻蜓》、《何文秀》、《血手印》等。表演有说有唱,大多采用单人坐唱的形式,曲本采用仅有提纲而由演员临场发挥的“幕表制”,有说有唱,唱词由担任角色者自行编唱;伴奏以三弦和二胡为主,有时也加入琵琶。后王宝庆经常偕妻冯爱珍堂会演唱,王自弹三弦,冯以二胡伴奏,采用苏州方言,吸收“锡摊”和“苏摊”之曲调。名为“苏州文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苏州文戏先后进入上海永安公司天韵楼游艺场、远东饭店底层剧场等处演出。不久,“吴语小戏班”解散,王宝庆在电台演唱,正式打出“苏州文书”旗号。王宝庆的唱腔对锡摊音乐吸收尤多。苏州文书的本调仅一种,即【苏州文书调】,旋律委婉、舒展、叙述性强,中间清板的上下句反复吟唱。

演出的节目大都从苏州弹词中移植而来。如《珍珠塔》、《顾鼎臣》、《白蛇》、《狸猫换太子》等。在说唱前加唱开篇,开篇内容以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为主。民国二十五年,王宝庆为扩大“苏州文书”影响,曾将开篇及唱词汇集成《吴侬新声》一书,由上海梅林印刷文具社出版发行。篇目有《十叹空》、《妓女因果》、《酒色财气》、《劝戒嫖赌》等。《十叹空》为苏州文书最有影响的曲目之一。苏州文书因唱词内容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叙事性强,因此,广受欢迎,有时播音时间一天多达十余小时。

    王宝庆集苏州文书创始人、代表人物于一身。民国三十七年他中风病故后,传人冯筱庆改业苏州弹词,苏州文书后继无人,已成绝响。但其音乐却被其它曲种和剧种吸收,如独脚戏、上海说唱和滑稽戏均把【苏州文书调】作为常用曲调之一;锡剧更把【苏州文书调】与其基本调之一【铃铃调】合二为一,使苏州文书的音乐得以继续流传。

------------------------------

文书曲韵今犹在  1989-07  作者不详

  昨收到定额兄送的冯筱庆的苏州文书《合钵》,与评弹异曲同妙,特抄出此文以谢定兄。

 《大百万金开篇》的主编者,评弹老艺人冯筱庆先生,原籍浙江慈溪,年方十七便辍学习商,在当时的庆丰绸厂三年。本来凭着他聪颖的天资,尽可以在实业方面发挥才智,有所建树,然而,他一心酷爱评弹艺术,孜孜以求成为一名弹词家,执着的追求最终使他弃商从艺,他首先投师于弹词名家张云亭门下学习《玉蜻蜓》,后来又拜了以《西厢》一书闻名书坛的黄异庵先生继续深造,这一切都足见他力求上进和艺术上一丝不苟的可贵品德,长期的实践又使他的艺术日趋成熟,善于说表更精于弹唱,当时曾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弹词为吴人之擅长,相传迄百多年,人才辈出,皆以吴人相继传,及夏荷生肩《描王》之誉称雄沪上,风气遂为之一变,缘夏氏隶籍嘉兴而非吴人也。今继夏氏而起之客籍弹词家、声誉鹊起者当推冯君筱庆也。”而冯筱庆与苏州文书的特殊关系,则由来于他的姑父苏州文书的创始人王宝庆先生。

    三十年代后期,上海的私营电台相继大量的涌现,它给广大的弹词艺人开辟了新的演出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由于“空中书场”的媒介作用,苏州弹词才得于进一步地繁荣和发展,在它的影响下,王宝庆毅然将原先由因果、宣卷演化而来的吴语小戏————苏州文戏改成了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起名为苏州文书,从而也上了电台,同苏州弹词一样,文书也以一曲开篇作为开场,当时深受听众欢迎的唱段有《十空叹》,《合钵》,《劝紫娟》,《劝戒鸦片烟》等,尤以《十空叹》最为著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作,这期间,冯筱庆积极参与了文书的演出实践,从而学到了苏州文书的艺术真髓。后来由于王宝庆的谢世和其它的一些原因,苏州文书作为一个艺术曲种,便渐渐消失了,然冯筱庆却一脉相承地保存发杨了文书艺术,在他演唱弹词正书以前,仍常常会来上一段文书开篇,长期以来,文书调在一些弹词曲目中经常地得到运用,如上海评弹团的中篇《秋思》中就有文书调的巧妙串插,并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冯筱庆先生如今已年逾古稀,却仍致力于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一九八四年应听众的点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播放了他的文书唱段《合钵》,《简神童》等,同年十二月,他又参与了《星期书会100期大会书》的专场演出,以一曲《一对怪姑娘》博得了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近期,他又录制了文书代表作《十叹空》等曲目。文书《十叹空》基于他产生的背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四大皆空”的思想影响,和因果报应的观念痕迹,但他所叹之“空”针对的是旧上海这个特殊环境,旨在揭露旧中国的黑暗,并劝人为善,冯筱庆先生的演唱,咕字清晰,自然流畅,声腔委婉,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文书艺术的音乐特色,不失为上乘之作。

    今年,文书《十叹空》又被列入全国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录选,继而从音响、曲谱、文字等各方面整理了一套系统的资料,不远的将来,《集成》正式出版后,将使这一全国说唱艺术中独秀一枝的文书曲韵百世流芳,冯老也终于因此而实现其多年来的良好夙望。                  

-----------------------------------   

几多辉煌几多寂寞 ——耄耋老人冯筱庆的艺术人生 2010-08  陶春敏

  冯筱庆先生,原名冯国华,祖籍浙江余姚,1919年生于上海。苏州文书创始人王宝庆、冯爱珍夫妇的内侄、嗣子,苏州文书唯一传人,曾先后师从弹词名家张云亭、黄异庵学习弹词,四十年代崭露头角,与周云瑞、钟月樵、吕逸安等被誉为电台“四小金刚”。1951年赴北京参加南北曲艺交流。同年参加上海市首届戏曲艺人学习班。1961年回祖籍余姚组建曲艺队,文革中被撤销,1978年曲艺团重建后归队,任评弹队负责人。2004年被宁波市曲艺家协会授予“宁波杰出曲艺家”称号。2010年6月30日在浙江余姚逝世,享年91岁。

  一 辍学务工学唱文书

  冯筱庆祖籍余姚河姆渡镇罗江村王其弄,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母给他取名叫冯国华。出生不久,由祖母做主过继给姑夫王宝庆做嗣子。1926年,虚岁8岁的冯筱庆开始进私塾读书,一年后改进了民办小学。由于其父工作收入不高,家中弟妹又多,全家生活比较困难,1933年,才15岁的冯筱庆失学了。

  由于冯筱庆自小喜爱文艺,辍学后一心想跟随姑夫姑母学唱文书,因祖母反对“吃江湖饭”而作罢。1934年,经上海辛丰织印绸厂副总经理沈辛耕的介绍,进入辛丰织印绸厂一厂当学徒。在该厂当学徒的两年中,冯筱庆爱好弹唱之心不变,每逢厂休日必去姑夫家中求教,平日在厂内也利用空余时间抓紧自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上海遭日机轰炸,辛丰织印绸厂被炮火所毁停产,冯筱庆停止了学徒生涯,离厂回家。不久其祖母病逝,全家搬入王宝庆家中居住,冯筱庆如愿以偿,正式跟随姑夫学唱苏州文书,开始走上曲艺之路。

  苏州文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新曲种,它由王宝庆根据说因果和宣卷发展创造而来。苏州文书曲调节奏平缓,旋律舒展,行腔圆润委婉,演出时王宝庆手执三弦弹唱,妻子冯爱珍二胡伴奏。由于苏州文书曲调新颖,唱词通俗易懂,说表别具一格,在正书前还加唱一些讽刺不良的社会现象和劝人为善的文书开篇,广为流传的有《十叹空》、《十二个郎》、《酒色财气》、《妓女因果》、《螺丝壳里做道场》等,深受当时听众喜爱。

  学艺之初,冯筱庆每天跟随王宝庆夫妇上电台,学唱文书,学习熟练后,与姑夫姑母拼三个档,同在上海各大电台播唱,王宝庆自弹三弦,冯筱庆琵琶伴奏,冯爱珍二胡伴奏。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苏州文书风靡沪上,不但电台播唱繁忙,也与苏州评弹一样受到各大书场的亲睐。王宝庆、冯爱珍、冯筱庆的三个档苏州文书受到上海湖北路中央旅社、山西北路南京饭店及东新桥中南饭店附设书场的邀请,与普余社评弹艺人同台演出,切磋交流书艺。

  二 自感危机兼学弹词

  苏州文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着苏州评弹的影响,评弹的说、噱、弹、唱等特点都被吸收到苏州文书的说唱之中,王宝庆与苏州评弹界也有着密切联系。民国25年(1936年),王宝庆为宣传苏州文书,扩大影响,将平时演唱的文书开篇汇集成《吴侬新声》一书,由上海梅林印刷文具社出版发行。书中除刊有王宝庆、冯爱珍夫妇的照片外,还有普余社弹词演员钱锦章、陈亚仙及滑稽弹词家张鉴庭等人的照片。王宝庆为了丰富演出书目,还曾拜光裕社评话艺人黄鹤峰为师,学习评话《五虎平西》、《狸猫换太子》等书,四十年代加入上海评话弹词研究会,当年评弹研究会也一度设在王宝庆家中。

  当时苏州文书红极一时,冯筱庆跟随着姑夫姑母唱遍了上海的各大电台,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是,聪明的冯筱庆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他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苏州文书没有脚本,都装在王宝庆一个人的肚子里,而且没有专门的演出书场,一天到晚只有唱电台。尽管风靡一时,可是没有自己的舞台和书场基础,再唱下去没有多大发展前途。所以他开始为自己的前途作出更长远的打算。姑夫王宝庆与上海的弹词演员都是知交好友,冯筱庆提出了请姑夫为自己找个老师学评弹的要求。在姑夫的帮助下,冯筱庆首先得到了当时号称“滑稽弹词家”的张鉴庭的启蒙教育,一边继续为王宝庆伴奏,一边去书场听书学艺,搜集老先生的弹词开篇。1937年下半年,19岁的冯筱庆经著名弹词老艺人吴筱舫介绍,正式拜弹词名家、有“翡翠玉蜻蜓”之称的张云亭为师,学唱长篇弹词《玉蜻蜓》和《白蛇传》,艺成后与张云亭拼档在上海电台书场演唱,并加入了上海市评话弹词研究会。

三 电台播唱崭露头角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苏州传入上海的评弹进入了鼎盛时期,上海也成为评弹活动的中心。由于商业繁荣,评弹听众日益增加,上海的书场迅速发展,民营电台如雨后春笋,达到50多家,许多电台开设了空中书场,播放评弹节目,街头巷尾收音机里弦索叮咚,昼夜不辍。1935年11月上海全市就有上海、友联、安定别墅、李树德、利利公司等21家电台播放评弹节目,有的电台一天播放10多小时。另据1938年11月29日《申报》的文章统计,各电台每天的评弹节目加起来有103档,每档40分钟,总计4120分钟。40年代,电台为了给大百万金香烟做广告,以“空中书场”名义集中播送评弹节目,评弹在广播中占有绝对优势。广播是收听工具,而评弹主要是听觉艺术,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扩大评弹影响、培养名家、吸引听众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冯筱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崭露头角的青年弹词名家。

  冯筱庆在跟随王宝庆、张云亭学艺和电台播音时,认识了一批评弹名家的传人,由于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志同道合,成为了知己。他们除了平日跟师听书习艺外,为了提高弹唱水平,专门组织了几档专唱弹词开篇的播音节目,在电台长期演唱,深受听众欢迎,点唱不绝。冯筱庆、周云瑞、吕逸安、钟月樵等四人更被听众誉为电台“四小金刚”,声誉鹊起。此外,冯筱庆还与周云瑞、吕逸安、杨振言、徐天翔、朱小祥、华伯明、钟月樵、谢毓菁、王柏荫等人排演了三部大型书戏《秦香莲》、《武松与潘金莲》、《董小宛》,在上海东方书场和天宫剧场演出,获得听众的一致褒扬。

  民国37年(1948年),冯筱庆联合当时电台播音的青年弹词演员们,收集“大百万金空中书场”经常播唱的开篇选曲200首,出版《大百万金开篇集》,成为评弹爱好者争相购买和收藏的精品开篇书。书中收藏了《三笑》、《玉蜻蜓》、《果报录》、《珍珠塔》、《描金凤》、《啼笑因缘》、《落金扇》、《杨乃武》、《双珠凤》等长篇弹词中的著名唱段,以及《四大美人》、《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长生殿》、《琵琶记》等套头开篇,还收录蒋调、薛调、俞调等流派的代表性开篇《战长沙》、《杜十娘》、《拾画》、《满洲开篇》等。该书由杨斌奎、张鉴庭、严雪亭、薛筱卿、蒋月泉、万仰祖任顾问,冯筱庆、周云瑞、杨振言主编,杨德麟、钱雁秋、钟月樵助编,徐天祥、杨振雄、吕逸安、华伯明、蒋剑敏、陈希安负责校对,邢瑞庭、胡听宝、曹啸君、刘天韵、张鉴国、吴剑秋监印。

  四 码头历练再投名师

  1948年初,王宝庆突然中风瘫痪,一周后医治无效去世。其时冯筱庆正和张云亭拼档,在苏州演出,回沪料理王宝庆的后事之后,冯筱庆与姑母冯爱珍拼档,继续赴各电台播唱苏州文书,完成王宝庆生前所订合约,当时一电台还为他录制了一批苏州文书曲调的唱片。完成合约后,冯筱庆不再弹唱苏州文书,专门从事苏州弹词的演出。冯爱珍后回原籍余姚定居,于1963年初病故。

  苏州评弹是一门说唱艺术,非常重视演出实践,演员必须到桥、庙、村、浜等码头去历练,只有在跌爬滚打中才能使自己的说唱技艺趋于成熟。冯筱庆深谙其中的道理,先后与戈剑池、蒋剑敏、吕逸安等拼档演出,跑遍了上海郊县、苏州、昆山、常熟、太仓、吴江、无锡及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的大小书场数百家。冯筱庆谦逊好学,在各地书场演出时虔诚地视听客为老师。在他看来,跟老师学艺时间短,而且有的老师较保守,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而请教听客则可获益无穷!每唱完一场,他都要向当地的听客征求意见,好多听过名家演唱的老听客见他如此诚心地请教,就会指出他的唱词唱腔和表演与某位老先生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人家是如何弹唱如何表演的,这样冯筱庆如同拥有了许多的名家做老师,能够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艺术。

  1952年,常州一位书场的老板娘听了冯筱庆弹唱的《十美图》后,诚恳地指出他的缺点。她认为冯的说唱都不错,但却不十分适合弹唱这部长篇,最好能选一部生旦角色多一点的书。通过这位书场老板娘的热心引见,冯筱庆有幸再拜名师,向弹词名家黄异庵学说其代表作《西厢记》。黄异庵授徒要求极其严格,夜里改好一段,冯筱庆早上就要背熟,中午上日场,下午背台词排演,夜场又要亮出来。

  苏州弹词《西厢记》是常熟弹词名家朱寄庵独创,只传子朱兰庵、朱菊庵。黄异庵对《西厢记》情有独钟,苦于无法得窥朱家西厢的全貌,故更名“异庵”,另辟蹊径,全书字字心血,台上是不容唱错一个字的。这种强化训练使冯筱庆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师徒拼档演出时,对《西厢记》进行了重新整理,使冯筱庆对于唱词的平仄、脚本的修改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见解。黄异庵单档在上海评弹界声名赫赫,场方们听说他拼了师徒档,纷纷邀请进沪演出,冯筱庆也借此机会重新打进上海,师徒合作演出,说噱弹唱演齐全,声誉大振。

  五 抗保宣传短暂辉煌

  解放初期,是冯筱庆评弹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1950年,上海评弹协会成立音乐组,冯筱庆是大乐队中的骨干,和杨振言一起担任大鼓手。与刘天韵、谢毓菁、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周云瑞、陈希安、黄异庵、黄静芬、姚荫梅、薛筱卿、杨德麟、杨振言、朱介人、杨震新、张鸿声、韩士良、唐耿良、姚声江等21人公演新编弹词和书戏《李闯王》、《翟万里》、《三雄惩美记》等。抗保宣传队在苏州、无锡演出后,赴京与著名曲艺家侯宝林、魏喜奎等同台进行南北曲艺交流演出,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唱片。回沪后,冯筱庆还参加了大型书戏《野猪林》的演出,负责弹词乐队工作。同年,冯筱庆参加上海市首届戏曲艺人学习班。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冯筱庆是新社会初期,上海评弹界“新评弹”演出的活跃分子和骨干力量。从艺术上来讲,这个时期并不是冯筱庆弹词艺术成熟的辉煌阶段。但是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艺人,在当时人数众多的上海评弹界,能够得到新社会的承认和重用,对于冯筱庆来说是无比光荣的事情,也是他一生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认为解放初期是他评弹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可惜,这样的辉煌在他90多岁的人生中只是比较短暂的一个过程。1952年,冯筱庆拜黄异庵为师,拼档整理演出《西厢记》,并介绍杨振雄师从黄异庵。1954年后冯筱庆翻上手,与表妹王美君、王雪君及吕逸安等拼档弹唱《西厢记》,由姑母冯爱珍二胡伴奏,加唱苏州文书开篇。1958年,上海文艺界开始整风,冯筱庆被迫离开了上海,离开了他钟爱的评弹事业,回到家乡余姚罗江公社王其弄生产队。

六 姚江传薪暮年壮举

  对于曾经蜚声海上的冯筱庆来说,失业回乡后的日子过于寂寞,他时刻想着重操三弦,返回书坛。1960年,冯筱庆参加了武进县曲艺协会,与张锦珍、王忆康、陶绮云、王玉琴、孙美华、吕紫霞、钱小玲、蒋澄安、杨雪菁、王兰生、何云奇、陆平和、杨一峰、谭维良等人组建武进县评弹队,62年1月由于未获上级批准而无奈解散。同年,冯筱庆携徒回到余姚参加曲艺协会,组建了由冯筱庆、郑逸英、郑熊如、徐圆珠、徐楚强、唐莺莺、汤小君等组成的曲艺队评弹组,将苏州评弹引入家乡,冯筱庆的《西厢记》、《十美图》和改编的现代书目《羊城暗哨》、《红灯记》、《江姐》等演遍了四明山麓、姚江两岸的农村。1969年,曲艺队被撤销,冯筱庆转业到了副食品公司当职工,78年曲艺队重建,他被首先调回组织演出,与裘凤天、余韵霖、王凤珠、张锦珍等合作。1981年曲艺队改为余姚市曲艺团,冯筱庆任评弹队负责人。

  1984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要求,邀请冯筱庆录制了《合钵》、《简神童》等苏州文书开篇,由陈国樑(王宝庆之婿)二胡、吕逸安琵琶、冯志芳(冯筱庆长子)中阮伴奏。同年11月,冯筱庆应邀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星期书会100期》大会串,节目在上海市音乐厅演出,盛况空前。1987年参加上海市首届民俗文化庙会,由上海艺术处专场录像保留。1999年,80高龄的冯筱庆再次应邀赴上海东方电视台《电视书苑》录播了《双官诰》、《西厢·游园》、《鬎腮胡》、《一对怪姑娘》等开篇选曲。

  从85年退休后,冯筱庆一直活跃在上海、余姚等地的曲艺舞台上,除了参加各种演出和节目录制外,还担任上海闸北区评弹退休艺人联谊会理事和宁波市红宝评弹联谊会顾问。身体健康允许的条件下,他还在“姚江书场”演出长篇,传播评弹艺术。2000年之后,冯筱庆由于年龄、身体原因,无法再奔波于外地,只能蜗居在保庆路简陋的旧居中,这位苏州文书和弹词名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尽管冯筱庆曾将苏州评弹引入了余姚,但这里的语言环境、群众基础毕竟不能滋润评弹这朵瑰丽的花朵,评弹在余姚不可避免地灭迹了。暮年的冯筱庆,内心感到无比的寂寞,他说在这里听不到评弹的声音,也没人和他聊起评弹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和老友通信、通电话,从信件和电话中了解一些评弹界的动态,稍微排解一点老人的寂寞。随着寂寞慢慢的增长,他的长途话费也不断达到新高。

  2008年,九十高龄的冯筱庆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次并不是因为苏州文书或者苏州弹词,而是因为他为汶川灾区捐款的壮举。他把一辈子积蓄的2万元中的一半拿出来,捐给了地震灾区。他的举动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感动了从报纸上得知此事的人们。余姚市文广新局和文化馆特意为他举办了生日寿宴,感谢他数十年来为余姚曲艺事业所作的贡献,表彰他乐于助人、慷慨捐助的义举。

  2009年5月,冯筱庆主动联系苏州评弹博物馆,将珍藏的314件文字和音像资料当着家人的面捐赠给了前来接受资料的周晓馆长和袁小良副馆长。他说:“这批资料我已保存几十年了,我现在年纪大了,子女都不从事曲艺这一行。浙江和余姚的文化部门也找过我,希望我把这批资料捐出来。但是,我总觉得苏州文书和苏州评弹的根在苏州,放到苏州评弹博物馆最合适。”  

--------------------------------

访冯筱庆先生  2003-01 程祖铭  

  去年上半年得知冯筱庆先生身体欠佳,本应及时前去探视,可是遵命为求能悉心养病,暂不打扰以免影响休息。直到金秋时分,先征得冯先生同意后才乘火车赴余姚。我本准备直奔他家,奈何老人家执意要上车站接我,要阻止他恐也难办到,他女儿也放心不下89岁的老父,故而她自己驾车到车站来接我。待我抵达后一起开车又帮我安排好住宿南雷宾馆(见照片),次日回沪前他还专程来宾馆送来土特产并陪送我到回沪的汽车站,真不好意思添了他家的不少麻烦。

  我到冯老的家,只见居室面积并不算大,分隔成内外两间,安排得有条不紊。外间活动室墙上挂的宁波市曲协于2004年授于的“宁波杰出曲艺家”称号的荣誉证书以及衡山乐天居士书赠墨宝(见照片),他将冯先生誉为与钱雁秋、杨振雄共为“黄异庵门下三鼎足”。冯老自诩是振雄的师兄,是蒋月泉先生的师弟(冯亦曾投师张云亭先生门下),但艺术上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有人谈及冯先生就是唱苏州文书的,似乎有些曲解,他曾于50年代初和老师黄异庵拚挡在上海西藏书场演出《西厢》,嗣后他还不断演出过多部长篇评弹(包括说新书)。打开解放前出版的颇有影响的《大百万金开篇集》,首页刊载三位主编者照片呈品字形置放,上面一张就是冯老,下列两张系周云瑞、杨振言两位先生。据他介绍以前苏州文书也是一种曲种,类似长篇评弹每天演出一回,只是唱的腔是文书调,后来可能唱腔单一或者无人传承的缘故,因此基本失传,至今只是在弹词演出时类似曲牌在使用。

  他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去余姚,但当地很少有人欣赏评弹,势必成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至今他享受相当于文艺15级的待遇,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前几年老妻撒手人寰,除了有四子二女可以照顾外,另聘专人服侍。

  他不时还接受当地电视、媒体的采访活动,从而悟出老年人应量力而行,适度安排些活动,可能对健康长寿反而有益,今年恰逢冯老九旬华诞,谨以拙作拟为冯老先生贺寿,但愿他老人家松柏常青、福寿绵延。

--------------------------------

 我和常熟的缘分  冯筱庆

    常熟是评弹的第二故乡,也是评弹演员的“考场”。我从事评弹事业之后,演唱最多的地方就要算常熟了。从20岁到60岁,常熟的城里城外、四乡八镇,十之八九都留下了我的身影。因此和常熟福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次来常熟演出是跟随姑夫王宝庆,受书院弄好友书场之邀和吴筱舫叔二档越做,住在常熟旅馆。我们唱的是苏州文书曲调。当时姑夫也已参加了光裕社评弹协会,拜老艺人黄鹤峰为师,学习《包公》及《五虎平西》二书,在书中加入唱词以苏州文书曲调弹唱。他逝世后,上海协会保藏的先辈图上也加上了他的名字。上海的一些响档艺人和他都十分友好,所以有评弹节目的电台也总有苏州文书的节目。

    我第二次进常熟是在敌伪时期,和早前的老师张云庭先生做城外坛上的花园书场年档。第三次是随后一个老师黄异庵先生,从无锡蓬莱下卸,进长兴书场演出。第四次和戈剑池、吕逸安三个档在城外(解放后城墙已拆)丽都书场弹唱《三打节妇碑》和《借红灯》。五次进城区,和吕逸安、王美君(表妹)在湖园书场弹唱《西厢记》。在做城区前后,自青年到中年,曾和戈剑池、蒋剑敏及表妹王美君、王雪君等拼档(也总有个吕逸安,因为我少不了他的琵琶)。到过支塘、福山、梅李、妙桥、东张、谢桥、塘桥、湘城、鹿苑、何市、师桥、老吴市甚至兴隆、庆云等书场,除了《西厢记》之外,还弹唱《十美图》、《顾鼎臣》及一些二类书。所以我对常熟另有一定的亲切感情。近年来一直期望能够重来看一下常熟新的美好市容风貌,上一上言子墓道到山巅,看一下后山剑门山光水色,游一下兴福古刹,会一会旧时好友,去公园和石梅喝一口山泉清茶,吃一顿叫化鸡、血糯八宝饭,则心愿了矣!奈何年时日老,身体虽尚好,但两腿受过创伤,行走已不轻松,须手杖支助防跌了。况且如无人伴行,子女也不放心,奈何!    

  

      本博客中有关《冯筱庆》书目的汇总链接:

                以下各部分内容相互或有交叉重复  

编号                        书名                               收录日期

王宝庆

00.王宝庆冯筱庆苏州文书音频专辑                                2018-08-26

01.苏州文书 冯筱庆专辑 王宝庆十空叹                            2013-11-26

冯筱庆

01.十叹空 冯筱庆(视频)                                       2013-11-26

02.白蛇·合钵 冯筱庆(视频)                                   2013-11-26

03.一对怪姑娘 冯筱庆(视频)                                   2013-11-26

04.鬎腮胡 冯筱庆(视频)                                       2013-11-26

05.西厢·张生游园 冯筱庆 王瑾(视频)                          2013-11-26

06.洋泾浜 冯筱庆(音频                                       2013-11-26

07.唱道情 冯筱庆(音频)                                       2013-11-26

08.简神童 冯筱庆(音频)                                       2018-04-07

09.刁刘氏七夕监会 冯筱庆(音频)                               2018-04-07

               相关书目

01.弹词名家 冯筱庆                                             2013-11-26

 

    相关名家(以下链接不全,将逐步增补)

01.王宝庆老师 宣卷老艺人罗禹卿

02.王宝庆学生  冯筱庆(内侄 嗣子)

03.冯筱庆老师 王宝庆 张云亭 黄异庵  

04.冯筱庆师兄  蒋月泉  杨振雄 

05.冯筱庆与周云瑞   钟月樵  吕逸安(周云瑞同学 誉为电台“四小金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