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老街中山路珠海路

标签:
广西北海老街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南篇 |
每次到北海总少不了去银滩,其实银滩很普通,倒是北海老街有历史沉淀。第三次来到北海,由于飞机较晚,于是晚餐前慕名前往。北海老街一般指中山路和珠海路,老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但它的起源却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
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骑楼老街。这些骑楼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它体内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血液,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美丽的结晶。
1927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的店铺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渔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海路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除了稀稀落落还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店铺经营渔具外,其他店铺已几乎成为民居,街道建筑日渐老化,但由于珠海路尚算保存完整,仍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著名作家舒乙(老舍之子)认为,珠海路和新加坡国宝级的老街一模一样,建议保护好这条极具开发价值的老街。
英国建筑专家白瑞德先生认为,珠海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对北海意义,而且对华南地区、全中国、及至全世界都有意义。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长皮埃尔·布尔克则建议北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珠海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只可惜此街已被破坏。
北海老城区从北面海湾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沙脊街、西靖街、珠海路、中山路,一条条老街记录了北海发展的进程。
老街的建筑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又吸收了岭南建筑的特点,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艺术风格,前店后居的建筑格局、中顶铺、拖笼门、西式女儿墙装饰。
老街的形成,奠定了北海城市生活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中西文化的交汇、亚热带海洋气候等等造就了北海人独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日风俗、语言习惯。
我们入住的宾馆北海金昌开元名都大酒店就靠近码头,这里是去涠洲岛最方便的宾馆了。码头周边全是渔船,一看就知道北海是个吃海鲜的好地方。
北海的海,就是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海产丰富。北海是吃海鲜的好地方。第一,北海海鲜种类齐全,几乎达到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的地步,吃的痛快。第二,北海海鲜便宜,特别是海边大排档,同样东西,吃的实惠。
北海最有特色的海鲜是北海沙虫,北海沙虫体长十余厘米,像手指,更像一根小香肠,由于身体结构简单,洗去沙虫肠内的沙粒便全是美味了。北海人认为沙虫很“补”,而且吃多少都没问题,老少皆宜。科学的说法是沙虫性寒,味甘,可滋阴降火、清肺补虚,而越大条的肉越厚、口感越好。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