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文学的力量
爱尔兰人明白,物质之外,还有那么多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比如文学。

(梅里昂广场的奥斯卡.王尔德雕像)
每当想到这样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小岛国,仅仅四百多万人口,百年间竟然诞生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匠:二十世纪初的诗人、剧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戏剧家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和当代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时,不得不由衷赞叹,这里的文学能量远远超出想像,虽然“凯尔特虎”在不久前的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经济地位在欧洲处于劣势,但如果以文学作为指标,以都柏林为创作中心的爱尔兰绝对是世界超级大国,优秀深刻的文字一样可以让一个民族挺起脊梁(相比某经济崛起,但思想空虚的大国而言)。
走在都柏林老旧的街区中,随时可以感受逝去的作家文人们仍旧留在某个角落里的灵魂。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雕塑,其中文学家的雕像占了很大比例。我住的酒店旁边就是梅里昂广场(Merrion
Square),幽静的中心花园中,绿荫下一个中年人懒洋洋地倚在一块大石头上,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略带挑衅地注视着每个经过的人。这不同寻常的雕塑便是蜚声文坛、才华横溢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中学时代读过不少英语文学名著,估计和我一样,把爱尔兰英语文学和英国文学混淆的大有人在,之前我一直以为与安徒生并驾齐驱的童话巨擎王尔德和《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国人,其实他们都出生成长在爱尔兰,只是英国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舞台而已。


眼前的王尔德和想象中很不一样,那玩世不恭的神情,似乎洞察世事,手里竟还拿着一朵绿色的康乃馨。这位生于都柏林、读于圣三一的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一生追求唯美,向往自由,半世的桀骜不驯却最终客死他乡。王尔德本身就是一个谜,自相矛盾的性格,在他那俊美面容的背后,更有一颗不羁的心灵。据说他生前也是个生活方式古怪的人,衣服从来不在普通的裁缝那儿定做,而是从戏服供应商那儿买,他的纽扣上也常玩出各种花样,有时候别百合,有时候别绿色康乃馨,百合是唯美主义的象征,绿色康乃馨则暗示同性恋。他在公共场合举止怪异,还曾犯下猥亵罪。就是这样一个花花公子,却写下过《快乐王子》等纯真的童话,那是他在一家时尚杂志任职时,给两个儿子写的小故事,这让当时的人们对他爱恨交织。

(作家博物馆中的王尔德头像)
然而,历史最终为他正名,100年来,凭借《温德摩尔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大作,王尔德以他卓绝的才情颠倒了众生,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影响颇广,英国和爱尔兰的文坛不约而同赋予了他崇高的地位,都柏林“作家博物馆”中端放着王尔德的头像,他那颇受争议的性取向也因为自身的才华和成就在许多人心里得到了豁免。曾有人问温斯顿•邱吉尔,来生最愿意与谁倾谈,首相脱口而出:“奥斯卡•王尔德。”


(公园马路对面便是王尔德故居)
喜欢饮酒的爱尔兰人把对文学的热爱甚至延伸到了酒吧文化中,850家执照酒吧,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固定的顾客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文学酒吧”,在文学酒吧里,众多文学爱好者定期组织诗歌会或者戏剧。


只是对于我,饮酒与文学似乎不能兼得,这天下午由于在健力士啤酒厂耽搁了些时间,到作家博物馆(Dublin Writers
Museum)的时候已经临近关门时间了,颇有些懊恼,看来只能走马观花一游了。这是一栋位于Parnell广场上临街的砖红色老建筑,乔治亚风格的大楼看上去重建过,里面有三层,进去后发现陈设还是上个世纪的风格,经营手法也颇为陈旧,不过是一些图片书籍资料和旧物什,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玻璃柜中古老的纸张似乎还散发着墨香,文字的魅力足以弥补任何形式上的缺憾。





面前的博物馆赫然就是一部爱尔兰三百多年来的文学史,爱尔兰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包含着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早期(5-12世纪)和中期(12-17世纪)属于盖尔语文学时期,这里主要展示的还是从17世纪之后的英语文学。看着那些发黄页面上雅致漂亮的手抄体英文,想起了我刚开始学习西班牙文时特意练习的花体书写,用笔尖尖端去表现游丝的生动,书写时带来一种快感。只是这里不仅有漂亮的字母,更重要的是深邃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萧伯纳雕像)

爱尔兰的另一代表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我必须承认《尤里西斯》是部很难看懂的书,至今我也没有兴趣再去碰它。然而到了爱尔兰,惊讶地发现爱尔兰人对于乔伊斯的痴迷远胜过其他作家,有专门的乔伊斯博物馆,每年还有“布鲁姆节”—重走布鲁姆之路。“布鲁姆”(Leopold
Bloom)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中的主角,一个犹太裔爱尔兰人的名字,每年6月16日,都柏林都会举行数千人重走“布鲁姆之路”的庆祝。人们穿着百年前的服饰,在去市中心之前,到Sandycove吃早餐等等,重现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小说主人公布鲁姆的24小时日常经历。整个“布鲁姆日”延续几天,期间举行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等,以这种方式向文学致敬,这样的民族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来不及一一细看每件展品,因为馆中藏品颇多,各类书籍、信件、肖像及个人物品把爱尔兰古往今来文化名人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参观者面前,这里的藏书大多是第一版本或早期的版本,许多书问世时便一鸣惊人。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爱尔兰涌现出众多作家和戏剧家,乔伊斯、拉塞尔、乔纳森•斯威夫特、王尔德、萧伯纳、叶芝、贝克特、希尼等。这些代表了爱尔兰文学进程中的里程碑式著作,从《尤利西斯》、《吸血鬼》、《不可儿戏》到《等待戈多》,一方面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另一方面,开始走向民族艺术的独立自主。这时的爱尔兰文学力量也开始分化:一些人成为英国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如王尔德和萧伯纳;另一些则坚持本土化创造,如叶芝和辛格;还有一批人走向欧洲大陆,如乔伊斯和贝克特。不论哪条道路,都促使爱尔兰文学慢慢脱离英国本土文化,逐渐独立、成熟。


在仅有的半个小时中匆匆一瞥,实在谈不上尽兴,然而,当大门在身后徐徐掩上,我知道这次短暂的文学经典的洗礼已经让爱尔兰的旅行有着更加令人回味的内容。
http://www.writersmuseum.com/
爱尔兰的文学名片:
叶芝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茵纳斯弗利岛》《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天青石雕》《古堡》等。爱尔兰文艺复兴是世界文学史上异常华美的一章,这场运动从1885年叶芝首次发表诗歌算起,至1939年叶芝去世为止。史称“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1921年爱尔兰独立之后,叶芝出任参议员。1923年,“由于他那些始终充满灵感的诗,它们通过高度的艺术形式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在1928年发表诗集《古堡》,这是他创作上进入成熟期的峰颠之作,1939年1月28日,叶芝病逝于法国的罗格布隆。
萧伯纳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人与超人》《华伦夫人的职业》《芭芭拉少校》《圣女贞德》等。萧伯纳的故居距都柏林市中心不远,这也是他早年的住所。如今这座小屋已经对外开放。萧伯纳大半生是住在伦敦的,成名也在伦敦,但同所有来自都柏林的诗人和作家一样,身处异地,情系爱尔兰,自始至终称自己是爱尔兰人。
塞缪尔•贝克特
第一个扬名国际的荒诞派作家Samuel
Beckett,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贝克特的戏剧作品并不依赖传统的戏剧因素。他放弃了一直是戏剧之标志的情节、描述和结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活生生的舞台形象。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为《等待戈多》,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他坚持写作,直到1989年去世。贝克特毕业于爱尔兰著名的圣三一学院,该学院至今还有许多有关贝克特的展出。
斯威夫特
江奈生•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8世纪著名的讽刺作家和政治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以里梅尔•格利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情景。斯威夫特借此表明,如果让贪欲战胜理智,人类就可能堕落成为人形动物。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抨击。而在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斯威夫特就长眠于此。这座教堂位于Liffey河南岸西侧,它是都柏林在中古世纪的第二间教堂,坐落在市区中基督教起源最古老的地方。在这间教堂中,除了有早期塞尔特人的墓碑以外,还有在爱尔兰建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包括爱尔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也埋葬于此地。
谢默斯.希尼
爱尔兰诗人Seamus
Heaney(1939—)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迫于政治压力,1972年,希尼携妻移居都柏林。此后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作业》(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1987)、《幻觉》(1991)及《诗选》(1980)等。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语言学专家,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的客座教授,1992至1994年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1995年,由于他的诗“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希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博物馆组图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从爱尔兰来”系列
古典爱尔兰
幽谷中的神秘修道院 爱尔兰最美贵族庄园
巨石上的凯秀宫
传统爱尔兰

农庄里的“舌尖秘密” 我在爱尔兰当“渔民”
百年英国市场
自然爱尔兰

欧洲最壮观的悬崖
国家马场的幸福生活
最萌野生海豹
文化爱尔兰

都柏林:一座城市的记忆
行走科克
作家博物馆与文学
美食爱尔兰

中世纪古堡中的晚宴
健力士传奇
爱尔兰传统美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