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晚上,登上QQ之后我看到了陈老师的留言,说他已经来到了长沙,让我有时间同他联系。看到这条信息,我激动得无以名状,忙用颤抖的手翻出陈老师的号码,打电话跟他联系。
跟陈老师约好第二天上午见面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不相信自己很快就要见到大名鼎鼎的陈老师了。我一直忐忑不安的想象着第二天见面的情景,以至于前半宿都失眠了。
作为一名并不高产的杂志写手,我在写作上有许多困惑。自从加入陈老师的写作班之后,我开始重视写作技巧。虽然只听了两期课程,但是我发现陈老师所传授的方法相当好用。比如说,增加文章信息量这个方法。
我之前写情感稿常常不得要法,文章多次在杂志的三审中被毙,可是用了陈老师的方法后,一篇三千多字的情感稿立刻过关斩将,通过了杂志的审核。
其实写法很平淡,但是却因为增加了中医知识而胜人一筹,顺利刊发。
自此,我就把陈老师的方法奉为圭臬,用心揣摩了起来。
4月20日早晨,我起了个大早,然后心猿意马地上了一节英语课,之后就逃课赶往步行街。在七天连锁酒店的楼下,我看见了气宇轩昂的陈老师,他充满阳光的笑容立刻融化了我的不安和紧张,他走上来跟我握手,亲切地跟我聊了起来。
之后,我和陈老师一起来到了旁边的肯德基。不一会儿,陈老师捧了一大堆食物走过来,让我跟他边吃边聊。针对我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陈老师一一为我答疑解惑,耐心地传授了我许多技巧。
陈老师的话让我用清夜闻钟、醍醐灌顶之感,许多话可以说是当头一棒,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我自觉得收获颇丰,现在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关于特稿的采访问题。自从听了陈老师讲特稿之后,我兴致勃勃地跑去采访。因为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所以我对案件的采访特别有兴趣,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就吃了闭门羹。之后我又利用地域优势采访了本校的一名同学,没想到她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
我顿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犹疑着是否要放弃特稿写作。这是陈老师传授给我几点非常好用的方法:
1、先从好人好事入手,选择采访起来简单的事件进行。
2、选择离自己较近的地域搜罗新闻,减少采访开支。
3、采访时注重技巧,选好切入点,灵活多变,不要直接入题,避免出现僵化的局面。
4、为自己打造一个“记者”的身份,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5、先从伪纪实稿写起。既然特稿暂时还写不了,那么就先择其易者而从之,拿伪纪实来练练手。
之前听老师讲伪纪实和纪实的区别,我并未在意,现在才知道老师讲这个的特别用意,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以上几点老师在书中也有提及,可是我却并未深刻体悟,经过老师四两拨千斤的点拨和生动的事例论证,我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再就是文章格局的设置问题。陈老师先是陈述了开头和结尾的设置问题。他说开头只需着三分力,结尾却需下七分功夫。这点很重要。一篇稿子写得文词一般,在编辑眼中就是可上可不上。除非特别缺稿,不然这稿子必死无疑。
这时候要是有一个荡气回肠、余韵悠长的结尾,那么绝对能力挽狂澜,让稿件起死回生。所以说写作需要精思细改,看看自己的结尾是不是有狗尾续貂之嫌。然后用客观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稿件,把结尾处重点修改,努力写一个漂亮的结尾。
老师还强调了在写作之中设置悬念的重要性。他惟妙惟肖地讲了几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巧妙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吊起读者胃口,然后再对前文进行颠覆的好处。
在我看来,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是需要匠心的,只有具备一颗七窍玲珑心,才能在自己的文字里自如地运用此法则。不过,老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用志不分,凝神静思,多加练习,一定会掌握这项技巧的。
和陈老师在肯德基聊了两个小时之后,刚刚下班的曹丹姐也赶来了。于是,我们三人转移了阵地,来到了一家西餐厅,继续聊天。在餐厅里,陈老师又跟我们强调了写文章要注意的五点事项。
第一点,仔细读好陈老师推荐的五本书。
陈老师甄选这五本书可谓是用心良苦。读唐诗宋词赏析是为了丰富我们的词汇,启发灵感,涵养才气。对这点我深有感悟,因为我自小是读着唐诗宋词长大的,许多诗词都可随口背出,所以写起文章来就比较流畅,词句也相对优美一些。
而《苏菲的世界》则是让我们学一点简单的哲学,具备一些哲学性思维,这会提升世界观的高度,同时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童话大师郑渊洁说写文章的人,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分析能力,而读哲学,就是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的。
所谓高屋建瓴,自己的思想层次高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不会是下里巴人。
再就是嗔戒小和尚的那本书,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自然地衔接文章,同时懂得一点禅理。自古研究文学的人都要懂得一点禅,比如刘勰之所以能写出《文心雕龙》这样体大思精的著作,就是因为他曾编纂佛经,懂得禅境。
懂禅的人写起文章来自然是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所以陈老师推荐这本书是大有深意的。
第二点,坚持记录。
陈老师书里反复强调随手记下灵感。苏轼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也就是说趁着灵感到来时赶快记录下来,不然这样美好的感受丢掉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而陈老师用形象生动的例子为我们讲述了这个道理,可以说是深入浅出,明晰透彻。
第三点,坚持写作,勤练笔。
我们总说自己忙碌,没时间写东西。殊不知,时间就在我们庸庸碌碌的时候悄然溜走了。时光瘦,指缝宽,不去努力争取,自然就没时间写了。陈老师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极其繁多,但是依然能够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笔底生莲花地写出了好多妙文。
而我们怎么就不能找出时间来写作呢?大家都知道亦舒,当年她做着《明报》的记者,还攻读着学位,但是依然每天五点起床笔耕不辍,永不脱稿,永远有存稿。
而我们离陈老师和亦舒的水平还远得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第四点,就是要仔细观察,多方留心,攫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我们常抱怨自己的经历不丰富,没有丰厚的阅历作为写作材料。其实,这完全可以靠收集间接资料来弥补。多读书,多看新闻,多听别人说故事,有空看场电影,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并且学会化用,这样,笔底的故事就会丰盈起来。
所谓笔头风月时时有,眼底风波渐渐多,用心去做,总能成为写文字的集大成者。
第五点,时常对学过的技巧进行温习。
很多东西,老师讲的时候我们深有感悟,转过身忙起来就忘记了。所以要多回过头来看一下授课记录,多使用一下,有了实战经验,切身体会过这些技巧给我们带来的甜头,就能真正掌握这些技巧,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了。
总之,写作这回事,总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名师点拨,很多技巧要我们摸索三五年之久,陈老师的经验之谈为我们的写作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使我们不再是摸黑夜行。
和陈老师聊天,让我觉得受益颇深。陈老师的书里可以说是遍地珍宝,有时候钻石都硌到我们的脚了,但我们却一脚踢开了,那就不能怪老师说得不好了。
和老师分别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文思如泉,许多的灵感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让我记之不迭。此时的我,如同当年那个拾得了五色笔的江郎,感觉到到处都是文思。
老师教授的是捕鱼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授我们以鱼,如此,就避免了大家江郎才尽的那一天。自这一天开始,就让我们如同那个喜欢看新闻的莫小米一样,慢慢拾取阳光之下无尽的宝贝,不骄不躁地写下去,在无尽的可能性中邂逅那个卓然而立的自己。
Ps:大约是军人出身的关系,陈老师身姿挺拔,英武大气,给人一种沉稳矫健的感觉。而且笑容温暖,谈吐亲切,一开口就化解了我的不安。老师的手臂上还有当年和歹徒搏斗时留下的伤痕,但谈起那些事情,老师却能幽默而轻松地侃侃而谈,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正如老师的诗里所说的,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特别的经历注定老师成为一株傲雪而立的青松,而他的经历又鼓励了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人,使我们获得了以他为榜样,不断前进的勇气。
第二期学员:张琦,邮编:410081,QQ:44574306

——我和培训班第二期学员张琦合影留念。

——我和培训班第二期学员曹丹合影留念。



——签名售书。作者本人这里接受邮购,两书均定价36,邮购价均为40元整(含挂号费或特快专递费,以防收不到)。作者签名,同时赠送最新编辑签名版《知音》两册及作者名片。两书如同时购买,则再优惠10元,合计70元整。
汇款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知音传媒
邮政编码:430077
收款姓名:陈清贫,联系QQ:146288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