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给大家讲个佛经中的故事。有一天,佛陀释迦牟尼在恒河两岸的某处传道完毕,正在河边随意地漫步的时候,忽然听见一桠树林旁,有几个年轻的比丘在争论他的几种教法的轻重缓急,和境界上的高低优劣。
佛陀就微笑着现身,然后示意他们依旧坐下,自己也坐在了松软的沙滩上,对弟子们说道:“我无意中听见了你们的讨论。你们要明白,我所教给你们的,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一种学问。你们看到天上的月亮了吗?”佛陀的手指,指向了遥远的西方天边。
比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弯浅浅淡淡的、不易察觉的弦月。
“我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
佛陀停顿了片刻,拍拍那个说安般法最妙的比丘的肩头,徐徐说道:“各种修行方法,没有高下,只要与你契机就好。比如,淫欲重的人,应该多多修习白骨观;而容易散乱、妄想的人,就要以数息观为禅修的方法了。这就像是草药,不管贵贱,对症的药,能治愈疾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
一位名叫阿利陀的比丘感动得匍匐在地,抱着佛陀的脚说:“世尊,您说得太妙了,我一定牢牢铭记您的教导,将佛法当作我的灵魂,终生执持不舍。”
佛陀大摇其头:“佛法恰似一艘载着你的木筏,我们渡河需要木筏,但它绝对不是彼岸。一个有智慧的人到达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所以,我演说的佛法,就像舟筏,是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河流、到达觉悟的彼岸的。你一定不要执著它,不能死死抱着它不放,要懂得及时脱离它、舍弃它。”
——用来类比一下,本书中,我已经给大家讲述了很多技巧和方法,主要是一个开眼界、开智慧的过程,大家要尽快融会贯通,化为己用,而不至于给这些框框条条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就像有些读者,没学本系列前还会写点文章,跟着学了四五月,反而变得不会写了。变得无所适从,连自己已有的优点和长处也都丢失。
甚至在本教战系列的写作、上传过程中,曾有读者从别的地方不断复制一些写作名词的定义,来反驳我讲述的不准确。还曾有读者,在事后给我留言,说我讲述的有些内容和标题不太吻合,让我读了哭笑不得。
其实,这都是一种追末逐本的行为。就像上面的故事,有的比丘不顺着佛陀的手指去寻找天上的明月,而去仅仅研究佛陀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一样,这样,你永远都达不到“开悟”的目的。
我们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都强调大家从“言传”后,尽快达到“意会”。这样,你的写作才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才会在放眼天下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屋建瓴,才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还能为报刊接受,并尽快获得发表的机会。
作为一位行武出身、半路出家的编辑,我个人很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在描写名师给徒弟传道授业时,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独有偶的是,著名金学大师、评论家陈墨先生在其大作《金庸小说人论》中,也对那两个授业场景印象甚深。
一个是《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向张无忌传剑的情形:
旁人传剑,一般要让学生记得死死的,滚瓜烂熟,以便熟更生巧。然而张三丰传剑,并不是问张无忌“记得了多少”,而是问他“忘记了多少。”
待到张无忌说“忘掉了一大半”反而夸他是聪明孩子,而张无忌忘得只剩三招,张三丰居然更加高兴,让他“再去想”并再去“忘”!直到张无忌忘得一干二净,才算功德圆满,让他与对手对敌过招去。
结果张无忌用一柄木剑,以刚学又忘的太极剑法与江湖上剑术大名家“八臂神剑”方东白的倚天剑过招,居然在二百余招之后,胜了方东白,还用木柄斩断了方东白的一条臂膀。
这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一种奇妙至极的场景。对此,书中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只写道:“这两把兵刃一是宝剑,一是木剑,但平面相交,宝剑和木剑实无分别,张无忌这一招乃是以己之钝,挡敌之锋,实已得了太极剑法的精奥。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钝。”
原来,理解“剑意”与“剑招”的区别,是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何为剑招,我们不难理解,那是剑术的套路、招式、法门,一招一式,相当于我们平时所学习的知识,公式、定理一类的东西。
这一类的东西确实必须一招一式地记,多记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个名词含义,一个电路图或一个化学元素,便使我们的知识大大的丰富起来。
何谓“剑意”呢?那就是“根本原理”或“本质含义”及其“方法论原则”一类的更高级的东西。这些东西使我们一法通、万法通,脱离条条框框,而又能自如地运用各种条条框框(招式)。
如果将招式比为“科学”,那么“剑意”则可比为“哲学”。——这东西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就像中国哲学中所讲的“道”,它不同于“技”或“艺”(相当于剑招),它在技、艺之中,却又在技、艺之外。
运用某种技、艺固然有“道”在其中,而这种“道”又可以存在于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技、艺之中。技艺是死的,道则无所不在。
另一个授业场景是《笑傲江湖》中,绝代高手风清扬向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传剑。
遇上风清扬,是令狐冲成才道路上的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和飞跃。这位大宗师将他引导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的崭新的境界。
刚刚见到令狐冲,风清扬就骂他:“无怪你是岳不群的弟子,拘泥不化,不知变通,剑术之道,讲究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你使完那招‘向虹贯日’,剑尖向上,难道不会顺势拖下来吗?剑招中虽没这等姿势,难道你不会别出心裁,随手配合么?”
令狐冲从师练剑十余年,每一次练习,总是全心全意地打起了精神,不敢有丝毫懈怠。岳不群教徒极严,众弟子练拳使剑,举手提足间只要稍离了尺寸法度,他便严加纠正,每一个招式总要练得十全十美,没半点错误,方能得到他点头认可。
令狐冲是开山门的大弟子,又生来要强好胜,为了博得师父、师娘的赞许,练习招式时加倍地严于律己。不料风清扬教剑全然相反,要他越“活”越好,越随便越好,这正投其所好,使剑时心中畅美难言,只觉比痛饮数十年的美酒还要滋味无穷。
风清扬说:“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手绝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终究还是给人家破得干干净净。”
风清扬的“以无招胜有招”的学说与张三丰的“只传剑意,不传剑招”一样,都是强调“是人在使剑,而不是剑(法)在使人”这一根本的武学(治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根本要点就是要求练武之人、学习之人必须做到自出机杼,必须做到能驾驭对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教条,别出心裁而不是拘泥不化,灵活多变而不是言必引经据典,创造性发挥而不是皓首穷经地当书虫,当书呆子、武呆子……(陈墨《金庸小说人论》)
一法通,万法通。写作和传剑的道理一样,总之是要人自出机杼,灵活机动而不可墨守陈规,冥顽不灵。
关于写作,至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要的就是“先掌握条条框框”,然后“脱离条条框框,而又能自如地运用各种条条框框”,最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的崭新的境界。”
而文章要达到大境界,不修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山脚,看到的都是人头攒动,没有什么风景。可是如果你站到山腰,你就会看到树木,看到房屋,看到小河流水等等,这就是阅历了,而伟人和圣哲则站在山顶。”(节选自《今传媒》对陈清贫的访谈录)

——人生阅历的四重境界(乔健为《写稿赚钱18技》插画)。
所以我们现在的学习,要分成三步走:
1,反复体会前面已经讲授的教战系列十八篇。(先掌握条条框框)
2,将之融会贯通,能够活学活用,变成自己掌握的常识。(脱离条条框框,而又能自如地运用各种条条框框)
3,心法修炼,使自己变成一个睿智和有生活阅历、有思想高度的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的崭新的境界)
这也是关于写作的“三重境界”。(未完待续)
陈清贫教战:写作、赚钱与心法修炼Ⅱ
陈清贫教战:写作、赚钱与心法修炼Ⅲ
作者:陈清贫,联系QQ:14628839,节选自《写稿赚钱18技》

看苏珊大妈视频,谈文学作品的戏剧性
应小青:写作路上,领航我的启明星
陈清贫“写作培训班”常年招正式学员
我为什么要写《写稿赚钱18技》(图)

——作者本人这里接受邮购,书定价36,邮购价40元整(含挂号费或特快专递费,以防收不到)。作者签名,同时赠送最新编辑签名版《知音》两册及作者名片。
汇款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知音传媒
邮政编码:430077
收款姓名:陈清贫,联系QQ:146288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