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曾--与死神共舞
文/刘新平
来源:中外书摘
但与拍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巴格达斡旋的照片相比,撞车似乎就是不值一提的事了。1991年1月12日,巴格达机场,几十名记者挤作一团,涌向入口处,叫喊声、怒骂声,此起彼伏。谁都想靠得更前一些,以便为自己争得一个最佳的拍摄位置。
德奎利亚尔姗姗来迟。一位西方记者扛着摄像机拼命往前冲,军警则奋力推搡,并佐以老拳。乱哄哄的当口,唐师曾蹭到门边,突然一抬腿跨过铁栏杆,紧跑几步追上德奎利亚尔。背后响起军警们的大声喝叫,他只佯作不知,紧贴着德奎利亚尔一行往里走。他当然知道伊拉克军警中的神射手世界闻名,他更知道背后肯定正有数支枪口在向自己瞄准,但他打定主意愣是不回头。“拉上个联合国秘书长做垫背,死了也值!”--也许真的是投鼠忌器的缘故,军警们才骂骂咧咧、心有不甘地罢了手。于是,他如愿以偿地占尽先机。他拍摄的那幅德奎利亚尔表情沉郁、疲惫不堪、几近不支的照片,流传甚广,仅香港就有12家大报同时采用,连日本的多家新闻社和报刊社,也不得不采用这张照片。在海湾的日本摄影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因此受到国内总社的严厉申斥。
一个月以后,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希尔顿饭店,唐师曾创造了他摄影史上的一大奇迹:防空警报拉响后,他站在阳台上拍摄了“爱国者”导弹腾空而起、拦截“飞毛腿”的图片。当时,他看见一条火龙直冲夜空,又突然消失。几秒钟后,火龙再现,继而传来两声沉闷的巨响,他能真切地感觉到大地的颤动。强忍住内心巨大的恐惧,他哆哆嗦嗦地按下相机的快门……
不久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戎装照片:一身迷彩,头戴美式作战钢盔,手持他的宝贝尼康,神态悠然。文字说明中对他在海湾地区的出色工作,大加褒扬。虽然不是战场上的扛枪士兵,他一样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也因此,采访完海湾战争后,他又飞往开罗,成为新华社驻中东分社摄影记者。而他的一些外国同行,则远没有他这么幸运:美国《新闻周刊》的加德·格罗斯葬身火海,英国记者巴佐夫特死于绞刑,据说“不守规矩”的一位苏联记者,是在车轮底下结束他年轻的生命的……一想起这些昔日曾并肩采访过的同行,他的心里便不禁涌出一丝怅然。
五
属于他的舞台无疑在一步步拓展、延伸。
在巴格达,在开罗,他曾数十次为阿拉法特拍照,他觉得自己已经慢慢深入这位巴解领导人的内心世界,他理解了他的苍凉和无奈,也理解了他超人的勇气和高贵的坚忍。而他和阿拉法特的关系,也就由近在咫尺到勾肩搭背,经常惹得周围的西方记者不无妒意地冲阿拉法特大喊:“嘿,请朝这边看!”
在利比亚,在卡扎菲庄严的帐篷里,他与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领袖”一见如故;在非统国家首脑会议上,他-边为非国大领导人曼德拉拍照,一边倾听这位遭际坎坷的老人极富哲理的隽言妙语……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几乎拍遍了中东各国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同时,他的身影依然频频出现在那些最危险的地方。
1992年10月上旬,开罗发生强烈地震。他提着相机,转遍大街小巷,拍楼倒屋塌的废墟,拍现场抬出的死难者……拍摄时,他不慎从布满钢筋和瓦砾的废墟上摔了下来。坚硬的头盔保护他的头部免受重创,但右腿髌骨至大腿内侧却被撕开一道长长的血口,疼得他跌坐在地,直以为世界末日将至。疼劲儿刚过,他又冒着余震的危险,一头钻进分社大楼暗室冲卷……1993年春,国际恐怖分子在金字塔内引爆炸弹,他顶着浓烟冲进塔里。其时,别国记者只在塔外逡巡,因为谁也不敢肯定现场是否还有炸弹。等防爆专家进入现场勘测时,他已驱车回分社冲片了……
不久,他又让以色列军队大动了一次干戈。媒体这样报道:“新华社记者唐师曾驾吉普车自西奈非法闯入加沙地带,以色列南方军区追捕数小时将其拘押。”事实上,由于急于要采访大选在即的以色列,加上边防哨兵的疏漏,他过境时竟然没有受到例行检查,才导致了他突破“世界第一陆军”防线、纵深以色列几十公里这一事实,与他本人并无多大关系。但有一点倒是真的:一辆M113装甲车挡住他去路时,7.62毫米机关枪就冷冷地瞄着他的脑壳;而他的大吉普上面,是一架往来盘旋的“眼镜蛇”式武装直升机,携带着数枚“陶”式反坦克导弹。
尾 声
“是否会有这样一天:你开始厌烦摄影,并最终扔掉手中的相机?”
“不大可能。因为我现在拍的片子均是一富有挑战性甚至是很危险的题材,置身于这样的工作环境,我的激情和创造欲望不仅不会消减,反而会到强化。但我确实期待着像罗伯特·卡帕那样,在临死的一瞬间还能最后一次按下快门。而您所说的'那一天'估计也将与我终生无缘--您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很惬意的事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如下链接:
唐师曾--与死神共舞
谁让美国主流媒体在战争中受了伤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个德国青年眼中的中国教育现状
判逆的姊妹花——布什之女
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吗?
石钟山:我的奇异初恋
世间罕见: 能一心两用的双脑人
草根卖国,“精英”也卖国?
俄罗斯人怎样学雷锋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中法大战------改写中国历史的战争
斯琴高娃:活得明白,活得美丽
被收容的“民工作家”不寻常的故事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有趣的各国丈夫形象
我的减肥史
忧郁症的治疗
德国:秩序规范生活
权利——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救济
上海四大金刚
日本男人的隐痛
美国华人的非正常婚姻
一个人的火车
女人的逻辑
中文与英文
老板要求你在大学里学会与他人共事
理财给我们带来什么?
京都换书
受教育程度越低,死亡率越高
结婚,选定不悔.
2008年世界读书日----上海长途旅客书香回归活动记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