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对制造人为的经济大波动

(2009-07-13 13:33:15)
标签:

朱大鸣

房产

分类: 经济时评
      反对制造人为的经济大波动

    很多人关心是不要通胀了,改为自己手中的钱找点出路,这是好事情,大家都把钱存在银行,很不利于去库存化的任务。现在储蓄意愿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好事情。但必须要厘清的是,我们现在刺激消费政策不是刺激浪费政策,消费是促使经济循环的一个环节,而浪费是破坏财富的坏行为。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货币政策微调的问题争论很多,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近日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称,中国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可能不足以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张局长的这个研究顶多是学术探讨,难以成为近期货币政策的主思路,也不是货币政策要变天的信号。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高层,对于近期的货币政策很明确。人民日报近期撰文指出,如果“见好就收”、轻率地改变那些实践证明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保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关键期”很可能演变为“反复期”,甚至可能不进则退。总理也在40天内5次强调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保持经济可持续性的反弹,避免经济二次探底摔伤我们的经济,坚决反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效论、轻率改变货币政策,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经济复苏很脆弱,经不起瞎折腾。

    储蓄和消费的信心显示经济的景气度,央行最新调查就显示,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降至历史最低。目前我们还在处于去库存化的关键阶段,如果一旦政策有反复,可能是前功尽弃。

    很多人拿民间资本没有启动来说明货币政策无效论,其实,现在民间资本已经开始启动了,只不过启动的时他们还在狐疑,害怕政策有反复,你一旦转向,它就掉头,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还有人说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实际,大部分的资金还是进入了实体经济中去了,少量的资金入了股市和楼市,只不过是现在实体经济还在慢慢地疗伤,还不能一下子输血太猛,但是,如果你一旦收紧,那么,实体经济必然再度失血。

    至于通胀的预期,笔者多次谈过,主要是防止输入性的通胀入侵,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可能再度被恶炒带来的通胀压力,但是,就近期来看,国际社会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大宗商品再度被恶炒至2008年的水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是,现在过渡到了资产为王的时代已是确定的事实,这里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正是经济的复苏期,从底部向上反弹的过程,现在的资产价格是进入了一个缓慢的上行通道,资产为王时代的到来,说明大家对经济复苏有信心。

    至于说通胀会不会来的问题,就像人最终要死的预言一样,也是高低相和一样,有低点就有高点,这是周期性的规律决定的,但是,说三年后有通胀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现在还处于通缩阶段,经济还处于紧缩期,在紧缩期就开始反通胀,无疑是南辕北辙,瞎开药方。

    至于楼市和股市进入了牛市阶段,是不是就是泡沫。这里不能这么看,去年调整很惨烈,A股市场大跌了将近75%,已经严重的背离了它自身的价值。2009年的牛市初始阶段不过是对于我们对A股市场惨烈的过度调整的修正。楼市也是如此,2008年成交量几乎低的不能再低了,现在的报复性反弹,也是对其惨烈状给予修正。
 
所谓的热钱进了股市和楼市,很多都是以偏概全的盲人摸象,从几个案例就“归纳”出这样的结论,无疑是非常可笑的。不过,如果是银行非理性的给国企输血高价拿地,这就要注意了。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可以调整信贷结构,化解风险,比如说,如果小企业有优质的项目,为什么不能够贷款给他们呢?他们的信用度说不定比那些国企的信用度还要高呢?很多国企不也是有呆账吗?呆账难道不是银行的风险吗?

    有人会说,现在还要不要防止金融风险。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防范金融风险一点也不冲突,认为这两点有冲突的观点或是故意误导民众的行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防止金融风险。为什么我们的金融系统在金融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就是因为我们防范金融风险做得比较好,就算是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也要防止金融风险。

    前段时间,中国流动性缺失,就像人体缺氧,发出必须要醒来的预警信号,如果你不醒来,可能就是要继续深度昏迷而窒息了。现在的复苏仅仅为了应对窒息而亡的危险的醒来,真正要走出缺氧期,还得要保持氧气的畅通,就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