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生活风景线 (十二)—— 老乡人人攀
(2008-12-25 21:37:09)
标签:
老乡同乡老乡观念探家攀谈找老乡情感 |
分类: 军事博文 |
“近不近,故乡人,亲不亲,老乡认”。部队战士虽然都是亲密的战友,但最亲还莫过于来自同一片乡土地上知根知底的老乡。即使以往在家相处关系平平,甚至原来并不相识的人,到部队后,因乡音乡情相同,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也能很好地走到一起,在相同的环境下,朝夕相处,同甘共苦,过着严格的军人生活,自然而然地亲密起来。
正因如此,攀老乡,想老乡,找老乡,并与老乡间亲密的情景,成了连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老乡,尤其是同队、同村、同乡、同单位入伍的,都是自己非攀、非找不可的老乡,只要有可能,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每当参加营团集会、集中训练休息时,或到团里看电影、看演出整队入场前,是大家找老乡的最好机会,只听“解散”一声令下,大多数人就会各奔东西,窜连窜排,不失时机寻找老乡,抓紧短暂时间,聊上十分八分,说上一事半事,谈上所作所为,那怕时间再短,能见到老乡,开怀畅诉,说说笑笑,也是一种幸慰与享受。
轮到逢年过节或星期天,连队都有一定比例人员外出,在同一营区内,基本不受比例限制,找老乡更容易些,聊天的时间就不会那么紧张了。老乡离得稍远,只要首长准假,找老乡的时间也显得比较充裕,就可以在老乡那里尽情地攀谈。不同部队、连队的老乡碰在一起,久别重逢,显得格外亲热,他们脱离了自己连队的约束,似乎来到了完全自由的世界,跟往年在家乡当老百姓一样,可以无拘无束,无所顾忌,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议论班排长的好坏,也可以随谈自己的苦衷,那怕是发连队干部的牢骚也不怕了。当然,能有较多时间,坐下来和老乡攀谈,议论当兵的事毕竟还是少的,更多的是谈那些在家当老百姓时的事情,怀念那过去的日子,以及互相交流自己入伍后家乡、家人、亲朋、好友的近况,好的让大家分享,不尽人意的请大家互相帮助,指点迷津,坏的也给大家说说。本人有个老乡,同一个大队入伍的,我们俩最知心,在两个部队当兵,相距四十多里,虽然都在部队,平时也只能书信互通情况,有三年的春节都是我请假乘长途车去跟他见面的,我俩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吐不完的情,每次见面都要聊上三四个小时,坚持到最后时刻,他才依依不舍送到车站,与我挥手道别,我也无奈当日赶回连队。
在南方部队,老乡的范围正在悄然扩大,同一吴语系内江浙沪一带入伍的人,碰在一起,也会有一种老乡般的感觉,很想占点亲,带点故,自觉不自觉地称“咱们是半个老乡”。由于考虑到兵源与部队驻地环境相对适应的需要,征兵地点相对比较集中,往往有几个年度同乡的兵来到同一个部队,因此连队中同一省市的兵,入伍时间先后相差好几年,如上海兵,五四年、六一年、六二年、六八年入伍的都有,还有个别在江西浙江入伍的上海知青、工厂内迁兵,最多时一个班有二三个上海兵。江西、浙江、福建省内相临县市的同乡兵也不少。这些兵凑在一起,也都成了不折不扣的老乡,他们的相处与情感同样也为连队生活增添了色彩。
老乡们同时来到部队,几年之后,他们中陆续离开部队,老的走了,新的又来了,每当老乡离队时,留队的老乡,有些人思想也会有所动摇,他们离别后,成了两地的老乡,继续互通着彼此的情况,保持着老乡的情结。
我们对于一切正常的老乡往来不应横加指责,在必要时,还可借助老乡心灵相通、愿吐真情、较好说话等优势,有意识地请平时接触较多、关系密切的老乡,带着领导意图,帮助连队做后进的或一时有某些思想问题的老乡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连队生活风景线(十五)——条令人人学(2009-01-06
15:17:25)[编辑][删除]
连连队生活风景线
连队生活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