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能造就精英吗
作者:吴永麟
备受外界关注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昨日上午迎来开学典礼,全校8000多名新生中有35人成功“晋级”,成为该学院首届学生。据悉,35名学生中多有才艺特长,有5名学生来自农村。博雅学院院长甘阳主张:“博雅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
中大博雅学院被外界誉为“精英教育”、“贵族学院”。(《南方都市报》9月20日)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开学了,全校8000多名新生中有35人成功“晋级”为博雅学院的新生,35名学生中多有才艺特长,有5名学生来自农村。中大博雅学院被外界誉为“精英教育”、“贵族学院”。笔者不禁反问,大学里办精英教育,能造就精英吗?
中山大学有8000多位新生,未开展深入的动员,只是通过简单的面试就确定35名精英学生,是否过于草率?再说,只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特长而作为入选精英学府的条件,是否违背了大学的教育精神?
大学应该拥有平等的精神,给学生平等的机遇和条件,给学生人格的尊重与爱护,而大学在8000人中办35人的精英教育,是否剥夺了7965人平等分享教育的权利?为了35人而剥夺7965人,这不值得,没必要!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意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的思想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教育需要唤醒学生的梦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英雄、出类拔萃、有所成就,给人的是成长的动力。8000新生中办35人的精英教育,让35人与7965人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贬值了教育的平等,否定了7965位可以成为精英的价值,这是一种精神伤害,是一种人才理念的屠杀。
中国在早年出现的少年班热,那些少年的天才,现在成为社会科学栋梁少得可怜,这说明了什么?精英不是靠精英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是从人生的苦难中历炼出来的,许多音乐家都是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而成长起来的。精英人物来此于莘莘学子,他们每一个人付出努力,都有可能成为精英。中山大学面对8000名新生,应有一种平等的心态,把8000人平等地看作社会未来的精英,用精英的梦想去激活他们,唤醒他们,振奋他们,激励他们,用平等的机会培养他们,8000人的精英梦想总比35人的梦想的意义重大许多。
教育别像猴子,丢了西瓜捡芝麻。教育是面向大众的,让每一个人拥有机会,让每一个人成为英雄,总会比几十个人拥有机会和成为英雄好,这就是现代教育需要的人文精神。
“一夜权”裸露了谁的贪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