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已经离开我很多年,偶尔在梦中醒来还会想起家乡那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厚重带着生锈锁环的木质大门,房间里是暗黑色的木板结构,墙上挂着孩子们的照片。奶奶亲手做的水蓝色印染布做成窗帘,缝纫机台布,绣花的被面将原本幽暗的房间装点得异常精致整洁。
听爸爸说,奶奶16岁就嫁给了爷爷,清秀灵气,带着典型湘西人民勤劳节俭又泼辣的性格。爷爷是老干部,奶奶则安心在家中带着三个孩子。记忆中的奶奶总是能变着戏法一般给孩子们做各种好吃的食物,每当重大节日时三个小家庭便会在老房子里聚餐。端午时节一家人包红豆粽子,快年关时请上壮年汉子在家中院子里打糯米糍粑,门口挂满了腊鱼、腊肉、板鸭、血粑和香肠。家里摆满了糖醋藠头,新腌制的剁椒和一片红火的辣子腐乳。所有的食物都显得喜气洋洋,情意充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听人说湘妹子皮肤水灵。奶奶留存在印象中的画面也是皮肤白皙光泽温润的,直至晚年,即使身体发胖也未曾见过有老年斑。记忆中老房子未拆迁前,院子里种了牵牛花,胭脂花,还有长大后很少再见的满天星。那个年代的老人家都懂得饲养一些家禽,奶奶最爱养小鸡仔,每年开春,便会抱一窝黄灿灿,毛茸茸,刚出壳的鸡仔回家,院子里则搭起了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小棚子,方寸大的地盘竟然被开垦出一片小菜园,青菜、韭菜、莴笋想吃时去门前割一小把,到嘴里都还留存着鲜活的气息。
小时候去奶奶家吃饭,沿路几米远就依稀可见随处啄食的小鸡,奶奶有时还伴了玉米,饭粒和蔬菜碎装在小盆子中给鸡喂食,下雨天菜地里经常会爬满小菜虫,那些菜叶常被小鸡们啄满了小洞洞。因为常年放养,食物天然且伙食无忧,自然品质也非常好。每到年关时,奶奶会留几只下蛋的老母鸡,其他的用来腌制成腊鸡,或者炖老母鸡汤,滋补一年来辛劳勤苦的家人。
那时候我最爱一道酸辣鸡杂,虽然都是腌制时剩下的鸡胗、鸡肠、鸡心和鸡肝这些不起眼的零部件,可到了奶奶手里就变成全家人最爱的一道抢手菜。看着奶奶从老坛子里拿出酸罗卜,切成小片。油锅里先爆香姜片,蒜片和大葱段,再放入切成小片的鸡杂碎,最后加几勺亲手腌制的酸辣剁椒,精心烹制后的边角料也变得香辣可口异常开胃。以至于多年间在异乡漂泊时都会留意那些不起眼的湖南餐馆,点一份地道的酸辣鸡杂,坐下来慢慢的品味一份属于家的味道,爱的回忆。
似水流年,转眼间我快迈入三十三的门槛,食物在变,空气在变,人情味在变,可唯有亲情未变。我对远嫁合肥的老妹诉苦,在上海似乎再也吃不到小时候家养鸡的味道,好想念那时候奶奶做的酸辣鸡杂啊。没过几天,老妹便发来短信告诉我,过几天有一个重要的包裹要我留意。打开它的一瞬间,我便有想哭的冲动,里面一个大大的泡沫箱,放了近5个冰袋,里面有两包鸡杂,三只散养的肥西老母鸡。老妹留了一张纸条:姐,知道你最爱喝鸡汤,这是我们合肥这里最好的散养鸡:老乡鸡,都是180天和200多天才出栏的,味道特别好,就跟咱家养的一样。我怕给寄坏了,冻了快30个小时才打包寄过来。我知道你很想念家,想念离去的爷爷奶奶,我也很想你。。。眼泪顿时止不住的往下流。
晚餐,异香扑鼻的老母鸡汤端上了餐桌,没有老酸罗卜,我便学着做简易的酸罗卜,用一勺白醋、一勺白糖将切成小片的白萝卜腌制3小时,再加上妈妈寄来的酸辣剁椒,初次做这道鸡杂就大获成功。原本会腥味扑鼻的内脏因为鸡肉品质本身的优良,完全没有异味。这一顿晚餐,我们家人都吃得特别的幸福和满足。
食材:三只老母鸡的鸡肝、鸡肠、鸡心、鸡胗。
白萝卜一个、蒜瓣4个,小米辣3个,姜三片。
调料:生抽2勺,黄酒一勺,白醋一勺,白糖一勺,红色剁椒一勺,青色泡椒一勺。
做法:快速腌制酸罗卜过程:
1.将小个子的白罗卜切成小片的扇形状,调入一勺白醋(不能用陈醋)
2.在加入一勺白糖。伴均匀后,放置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3.接着将鸡胗切花刀,鸡肝,鸡心切片,鸡肠处理干净后切成段。小米辣切好,姜和蒜准备好。
4.平底不粘锅中倒入适量油,爆香姜片,蒜片,依次放入鸡胗,心,肝,最后翻炒鸡肠。
5.接着倒入一勺黄酒去腥。
6.再倒入一勺生抽,继续翻炒。
7.放入青色的小米辣。
8.放入红色剁椒。
9.此时开大火,同时将腌制好的白萝卜连同汁水一起倒入锅中。
10.不断翻炒后略微焖煮3分钟。
11.快收汁时,关小火,迅速放入红色辣椒碎,蒜末,翻炒一分钟到香味出来时即可关火出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