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隆基李显太平公主文化 |
分类: 随感杂谈二 |
太平公主长得体丰腰硕,方额广颐,符合唐代美女的标准,尤其还足智多谋,因此武则天常说“公主类我”。由于李治和武则天的宠爱,天下只知太平一公主。名声传至西域,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便是她的道号。由是,皇帝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拒绝了吐蕃的和亲。太平公主虽然号称出家,其实却一直住在宫中。
有一次,高宗李治设内宴,太平公主穿着一身武官的服饰,在父母面前跳舞。高宗和武后见女儿如此打扮,大笑着问她:“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穿成这样?”她回答说:“那就将这身服饰赐给驸马好吗?”李治知道女儿思春了,便开始为她挑选驸马。
永隆二年(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在太平公主大约十七八岁时,下嫁给了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烛火盈天的煊赫婚礼过后,竟诞生了一个“燎炬枯槐”的新典故。武则天对女儿非常宠爱,她认为薛绍的嫂嫂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萧氏出身兰陵萧氏,并非寒门相劝说,才使她放弃了这个打算。薛绍的兄长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来头太大而怕惹来祸事。然而,这也为薛家兄弟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不过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安分守己,并未有不轨事件传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因为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薛绍,但薛绍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谋反,对薛家兄弟不满的武则天借此契机,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后来竟饿死在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不过,这次薛绍的冤死,对太平公主打击很大。在对待男人的态度上,她开始恣意放荡和玩世不恭了。
武则天对自己这个寡居小女的归宿煞费苦心,不久,便打算将她嫁给自己的侄儿周国公武承嗣,但因武承嗣体弱多病,而且名声不好,太平公主也看不上他,因此作罢。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改嫁前,武则天处死了武攸暨的妻子。这次婚姻被认为是武则天为了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为了武家的儿媳,避免了牵连进李唐王室而被杀的危险。婚后,太平公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太平公主风流放荡的性格在谨慎谦退的武攸暨面前充分显露了出来,她不仅大肆包养男宠,还和朝臣通奸。她与母亲定计,处死了已经失宠的母亲的第一面首薛怀义;并拉皮条,将自己的情人,原凤阁侍郎张九成的儿子张宗昌,推荐给了自己的母亲。她先夸张宗昌,年近弱冠,玉貌雪肤,眉目如画,通体绝艳,瘦不露骨,丰不垂腴;接着描述与张郎床第之间的旖旎风光:味如南海鲜荔枝,入口光嫩异常;婉转极如人意,令人神飞魄荡。直说得武则天心花怒放,便迫不及待地把“面如莲花”的张宗昌纳为男侍,张宗昌接着引荐其兄张易之,二张兄弟遂成为武则天晚年的床第专宠。
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参与政事之事外泄。太平公主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九月,张昌宗向武则天诬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至使魏高二人下狱,而高戬正是太平公主的心上人。从此,太平公主恨透了自己曾经的情人二张兄弟。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唐王室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了二张,并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由于痛恨二张,也参与诛杀二张兄弟的行动,因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国相王”,开府,封五千户。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太平公主逐渐从幕后走到幕前,并积极参与朝政大事,这时的她已经变成了真正的风流女汉子。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李显被老婆和女儿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打破了这一平衡,并密谋除去李旦和太平公主,行武则天掌权故事。七月,接到密报的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诛杀韦后的“唐隆之变”,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龙凤呈祥喜洋洋
二. 揭密李隆基为何再次上演玄武门之变
三. 集美貌文才和淫荡于一身的上官婉儿
四. 史上唯一因滥情毒杀亲夫的皇后
五. 心甘情愿戴绿帽子的唐中宗
六. 广西漫游记
七. 京冀津之行
八. 初夏鄂赣游
九. 金秋北疆行
十. 贵州风情录
十一.新西行漫记
十二.寻找消失的徽州
十三.走进西藏
十四.滇西旅行散记
十五.家乡寻踪
十六.影像深圳
十七.文革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