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豹房”皇帝明武宗的双面性格

(2010-12-03 06:44:34)
标签:

朱厚照

江南

明武宗

豹房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豹房”皇帝明武宗的双面性格

     荒嬉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几乎都是和“豹房”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开列出历代“昏君”的名录,朱厚照一定会名列其中,说不定排列名次还会靠前,因为他的“豹房”的确会让人觉得真够荒唐的。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明史》,也许你就会发现,明武宗的一生,其实是有着很明显的双面性格的。

     明武宗朱厚照其人,谈不上残暴昏庸,要害在于荒嬉胡闹,其恣意妄行的程度,说起来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朱厚照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507年)秋,就在紫禁城外修建了一座殿院阁楼,水榭假山都不亚于皇宫,且密布暗道机关的“豹房”,并收集各地美女,充当“豹房”乐妓,以供自己淫乐。他在京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豹房”里度过的,而且,最后他也是死在“豹房”。所以,称其为“豹房”皇帝,乃名符其实也;他还喜欢到全国各地巡游,在其中的一次游玩中,还整出一个“游龙戏凤”的故事来,给后来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们提供了写书编戏的风流好素材;他也不太理政事,从正德元年(1506年)起,司礼太监刘瑾就在他手里一步步做大,后来还险些夺了他的皇位;他还喜欢学他的先祖朱元璋、朱棣,炫耀武功,并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更有趣的是,正德十四年(1520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造反,这位威武大将军亲率大军从京城出发前去平叛,还未走到半路,密探来报,反己被副都御史王守仁平息了。于是,武宗派心腹太监前去和王守仁商量,让王副都御史先把宁王放了,再由威武大将军亲自去擒拿,所以,王守仁先是瞒功不报,待武宗在南京城上演了一出亲擒宁王,显其赫赫武功的英雄大戏后,才宣布平叛大功告成。

     就是这么一个主儿,怎么看也是一个瞎胡闹的昏君,可历史恰恰又给出了明武宗朱厚照不同的另一面。

     朱厚照虽然不太理政事,但用人权却从未委与他人,因此,皇帝虽荒嬉,朝政却都有主事大臣料理,使得朝政并未荒废;对做大谋反的亲信太监刘瑾,朱厚照在正德五年(公元1511年)也果断地将其诛杀;最值得一书的是,当正德十二年(公元1518年)瓦剌小王子在阳和、应州犯境时,威武大将军亲率六军,与小王子激战五日,遂大败蒙古人,取得应州大捷,使蒙古人其后几年不敢犯境;更有意思的是,大捷后的朱厚照亲自给自己颁诏奖励,敕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也许是巡游时在江湖上混过,朱厚照还很有点江湖义气,临死前还设法保护他喜欢的太监和宠妃。正德十五年(1521年)九月秋,朱厚照带着宫妃和太监坐船在白洋淀中钓鱼玩耍,谁知突遇大风,舟覆落水,武宗虽被救起,但却自此染病。正德十六年武宗病危时,谕司礼监曰:“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上述让司礼监太监记录的遗诏大意是:我不行了,把我的意思传达给皇太后,国政大事,要与内阁大臣商议处理,以前荒嬉误国之事都是按我的主意干的,不关你们这些人的事。把所有的误国坏事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这就是三十一岁的明武宗,在面对死亡时,充满江湖义气的人生另一面。

     然而,历史还极有讽刺意味地告诉我们,荒嬉的朱厚照竞然对他所崇拜的先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也进行了“修正”。

     据明人王绮的笔记《寓圃杂记》记载:“吴中自号繁华,自张氏之据,虽不被屠,人民迁徙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邑里萧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尤未盛也。迨成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在这里,笔记把明初至正德年间,江南城市的演变轨迹描述得一清二楚:吴中本是繁华之地,因曾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故朱元璋建国后,对此地采用了歧视政策。虽百姓未遭屠戮,但,或迁徙富户充实都城,或发送黔首远戍边关,因此,弄得“邑里萧然,生计鲜薄”。直至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天顺朝,才略有恢复,而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治下的正德年间,随着经济的复兴,江南“愈益繁盛”,且“人材辈出,尤为冠绝”。

     为什么不是在朱厚照所崇拜的“雄主”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手上,江南得以繁盛?而恰恰是在荒嬉的“豹房”皇帝朱厚照治下,江南的经济和文化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呢?这一吊诡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是明武宗采取了什么特别得当的措施吗?当然不是。窃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明中叶以后,统治者的实际控制力己经削弱了,使得江南走出了明初歧视政策的压制,从而逐步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长期被压抑的经济和文化的活力终于被激活了,这才使江南得以繁盛。统治者控制力的被削弱,对于一个企图代代相传的专制王朝来说,可能是个坏预兆,但对激活民智和刺激社会进步,却是一个好兆头。这也算是“昏君”对“雄主”政策的一种“修正”吧!

     “昏君”朱厚照对“雄主”朱元璋的“修正”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朱元璋重视教育,国子监学生的饮食都由朝廷免费提供。可是伙食很差,学生受不了,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在国子监里贴出一张壁报抗议。按照校规,这是“毁辱师长罪”,该先打一百大板,然后发配充军。但朱元璋知道后,认为“毁辱师长”之风不可长,不仅砍了赵麟的头,还在国子监立了一根长竿,将血淋淋的人头挂在竿上,以儆效尤。说来可怖也可笑,直至“豹房”皇帝南巡到了南京国子监,看见一根长竿竖在校园,感到很奇怪,问此为何物?教师回答是太祖皇帝挂学生人头用的。武宗听后,很不以为然,并说了句很朴实的“名言”:学校岂是刑场?撤掉了罢!从朱元璋竖竿子算起,到朱厚照撤竿子为止,这根恐怖的血竿子在南京国子监一共竖了一百二十六年。

     明武宗朱厚照只活了三十一年,而在位的十六年,也是充分展示其双面人性的十六年。《明史.本纪十六.武宗》是这样评价朱厚照的:“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武宗)手除逆瑾(刘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置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之。假使承孝宗遗泽,制节谨度,有中立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以上评论,不仅是清人张廷玉对明武宗朱厚照的准确评价,也应视之为,后人在客观的评价前人功过时的行为指南。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小姐”的历史沿革          (随感杂谈一       共十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深圳纪事                  (图说深圳     共二十五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