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大不纠缠;智慧高不贪婪!

标签:
古训格局越大越不纠缠父母智慧越高越不贪婪警示儿女护佑子子孙孙内在成长指向幸福人生杂谈 |
分类: 网友交流 |
内在的丰富,不需要世俗的对应物;只有内心没有欢乐源泉的人,才会斤斤计较外在的得失,孜孜以求金钱,欲望奢华……斤斤计较的人,是因为Ta从未体验到幸福“真正的味道”,Ta能看到的风景很少,自然,Ta的快乐也大多是不真实的“虚妄”。





武当老人编辑了“做人处事:一生最难修的学科!”内容基本是处世为人的“底限”,更有无上之境,今天的“古训”专辑是直指幸福人生的天梯……

古训:和气迎人,大度看世界;静气养身,从容过生活!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静,思己过除杂念,放松身心。
以和气迎人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是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与人交往的金科玉律。以和气迎人,万事顺利,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误会、冲突、矛盾。
交往之道,只在一个「和」字上。心和则气平,气平则胸宽,胸宽则自谦,谦恭则处众。正如《增广贤文》所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论语》中讲「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气待人,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棱角和脾气,和气就是正视别人的个性,包容别人的脾气和棱角。
「孔子借伞」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很吝啬。如果我想他借伞,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自己肯定会心疼。这就是以和气迎人,不要逼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难看。要以和气包容别人。
用这样和气的眼光看人,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宽广。如果我们以和气待人,尊重别人的个性和脾气,世上就没有看不惯的人;如果我们以和气做事、看事,就没有看不惯的事。
以静气养身
一杯混浊的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烦躁、焦躁、急躁。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只要我们常养心中的静气,在大事处理上就能游刃有余。
曾国藩年轻做事,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悟得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整天慌里慌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不仅如此,静坐还能让人身心健康。是养生的好方法。朱熹自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有力。」朱熹在中年之后,身体状况不太好,容易疲劳,时常患病,特别是视力下降很厉害,他时常通过静坐的方法收敛身心,甚至于胜过服药的效果。
曾国藩一生非常推崇静坐,他的修身12法就有静坐一条,静坐四刻,如鼎之镇。静坐四刻,即每日不限时间,静坐一小时,用以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这和现代的冥想养生如出一辙,静坐以清除杂念,放松身心,亦可常思己过。

古训:莫做六件事,莫说三句话!
莫做六件事
官行私曲,失时悔!
古时有“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的说法,也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不管如何,举头三尺有神明,做官当以公心、民众为本,不能因个人的利益或喜怒有所偏失、曲护,否则,东窗事发时后悔就晚了。
富不俭用,贫时悔!
坐吃山空,不知勤俭节约,只是一味奢侈浪费,很快就会由富裕转向贫困。“由贫入富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大手大脚的舒服日子,一旦窘迫,不但物质上感觉匮乏,心理上也接受不来,富时有人敬,贵时有人捧,回想以前的风光,悔之晚矣!
艺不少学,过时悔!
年少学艺,事半功倍。少年时头脑敏锐,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以奠定一生知识和技艺的基础。如果年少时懒惰荒嬉,只能是“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多少人想到青年时期荒废的时光,后悔得老泪纵横。时光宝贵如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见事不学,用时悔!
“书到用时方恨少。”经一事,长一智,在生活实践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求知精神,逢事就留心,不懂就向专业人士请教,随时学习。储备实际经验,会使人更成熟。人只有在拒绝学习的时候,才是真的老朽了。
临到用时懂得少的人,难事就多,难免后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
酒能乱性。平时不敢说的话,醉酒后就侃侃而谈了;平时不敢做的事,醉酒后就勇往直前了。因酗酒招来祸患的事例比比皆是。狂喝滥饮,痛快一时,酒壮怂人胆,狂言妄语,胡言乱语,出乖露丑,醒来不胜懊悔。
安不将息,病时悔!
人在生病时多会反思,后悔自己没能按时作息,劳逸结合。只可惜病情一旦好转,旧态复萌,依然故我。名利的计较,琐屑的操劳;酒色纵欲,不加节制;晨昏颠倒,不稍安息。等到身体吃不消,又开始生病,再开始后悔。如果没有病时就想想生病之苦,心态就会变得平和,妄求就会减少。
莫说三句话
不说直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说话,太直伤人,太真伤己。留三分余地于人,拐个弯,绕个道,进退自如。战国时,赵太后说不愿意送小儿子去当人质。触龙见了她,绝口不提此事,只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却在绕圈子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警之以害,最后赵太后幡然醒悟,答应派儿子去当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救赵国。触龙就很懂得“少说直话”,倘若他不做铺垫,开门见山,恐怕要被赵太后吐一脸唾沫呢!
不说怨话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
人在不满意的时候,经常说出一些抱怨的话,怨恨同事,怨恨朋友,甚至怨恨家人。你经常讲抱怨的话,被别人听到以后,借题发挥、搬弄是非,最后自己自食苦果,何苦来哉。怨话,伤了自己,累了别人。生活挫折多,再苦再难,自己努力是正道。做人做事,看淡得失,顺其自然。没到来的幸福,都会在路上。
不说闲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铭》
闲话,浪费自己的时间,影响别人的生活。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小人所为;搬弄是非,口无遮拦,惹人厌。说闲话的人,只看得到家长里短,看不到海阔天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不说闲话,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古训:格局越大,越不纠缠;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了上司。幸好当时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他板起脸来,没好气地训斥:“你才被降职,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只得继续带病工作。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曾国藩却当作没事一样,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后来曾国藩立下丰功伟业,始终没有伺机报复赵楫。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越不爱纠缠。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对于小人小事,烂人烂事,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白白给自己找气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不计较。不纠缠、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纠缠、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因为不与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古书上记载,从前有一个很穷的农民救了一条蛇精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农民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求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做了宰相,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无底线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今天,人们渐渐地把“人心不足蛇吞相”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比喻人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就像蛇贪心很大最终想吞食大象。其实真正贪心大的是人的心,而非蛇。
《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颗树的一个树枝。偃鼠在河道上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贪吃蜂蜜的苍蝇,会溺死在蜜浆里,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人说,贪婪是一种精神病态,就像先天残疾一样,它是一种后天的残疾;就像肢体残疾一样,它是一种精神的残疾。渴求那些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难道不是病态吗?
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人应当戒除贪欲,放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对于你的幸福来说,就是“余食赘行”。不但不是帮你得到幸福的,反而是阻碍你得到幸福的。人生,应该舍弃贪婪之心,追求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
前一篇:紫玉学堂周年庆紫玉山庄雅集
后一篇:玄缘子教小学生武当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