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炮又称鞭爆、爆竹等,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其实,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甚至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并在唐代普及到了整个中国。到了宋朝,民间出现了制造烟花爆竹的作坊和专业匠人,焰火表演也随之丰富了起来。加之造纸业的发展,使烟花爆竹业变得空前发达。后来潜移默化逐渐衍变为一种文化。
鞭炮也曾造成过可怕的后果,伤人事件一度让许多城市禁放。1992年6月1日,广州首开禁放先河,1993年12月1日,北京市也开始实行禁放。此后,一场大规模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高潮席卷全国各大中城市,一度曾有280多个城市禁放鞭炮。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传承千年的春节如果没有鞭炮,就显得那么冷落和不够味儿。
民意的执著,使中国人又迎来了禁改放的热潮。2005年底,北京宣布解禁后,目前全国禁放城市中已有200多个解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疏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重新在鞭炮的欢鸣中迎接新春佳节。
鞭炮禁与放的争鸣折射出中国人浓厚的过年风俗,年味儿浓,一大半浓在了烟花爆竹上。
可能有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鞭炮文化表示不理解。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燃放鞭炮在制造噪音、产生污染的同时还有可能伤人,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危害。但文化情感是无法完全以现实的利弊来衡量的。
王安石曾赋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对燃放鞭炮意义的阐释,那么,放鞭炮的盛景则莫属清朝谢文翘的诗吟:“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近年来,在宣布鞭炮解禁的地方,城市管理者出台了各种办法加强鞭炮燃放的安全性,减少噪音和污染方面的问题,通过更加温和的方式,引导老百姓文明燃放烟花爆竹。由此,中国的春节重新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机。
鞭炮,这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新年情结,正通过现代人的智慧,展现更加璀璨绚丽的激情与欢乐。
精彩推荐
鞭炮,中国人永远的新年情结
揭秘2009春晚的三大高科技话题
改变2009的IT新技术猜想 网购年货,玩得就是心跳
趣谈中国文化中的牛
浅谈诺基亚E71手机的消费人群
猪将成为未来人类器观最大贡献者 昆虫未来人类最好的太空食品
从“第二届网络视频榜盛典”看酷6网现状
遭遇“吸血鬼”
“聪明点”的对比,才是网购最佳选择 假如地球真的停转一小时
华硕缺少“坚若磐石”的精神
热带植物的生存奇招
金丝笼中的寂寞独白
上班工作你快乐吗?
3G技术,能否带来新的通信时代?
创造WEB 2.0盈利模式奇迹的“豆丁网”
情侣智能手机之当E71遇上E66
大白鲨被人类误解的生物
解秘人类体温37℃之迷? 互联网“冬天”里的分享与互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