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科技精英“过劳死”之迷

(2008-12-24 23:59:59)
标签:

过劳死

科技精英

中青年

科研人员

中国

it

分类: IT那点事

    在知识信息爆炸,竞争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面对下岗失业,股市起伏,金融风暴,读书考试,传统家庭模式受到猛烈冲击……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失眠头痛、烦燥、精神抑郁等等。很多人时常这样诉说:“活得真累”。这种累是过度疲劳。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揭开科技精英“过劳死”之迷

 

 

   近年来,过劳死在许多行业中频繁发生,其中,IT行业这些高科技精英过劳死的现象尤为引人关注。此前,很多机构都曾针对我国中青年科研骨干过劳死进行过调查,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现实生活中,导致科技精英过劳死的压力因素确实普遍存在。


  首先是社会责任的压力。
  在中国,虽然没有任何用人单位可以要求科研人员、学者或教授延长工作时间,但实际上,为了在特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人的工作时间都大大超过国家法定的8小时,有的甚至经常超过1倍以上。在这一群体中,“通宵达旦”拼命工作的现象并不罕见。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的学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个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了当上教授或者博导,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科研成果,还必须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或学术专著并带上十几个研究生。长期地加班工作熬干了他们的生命。也有人说,精英们的努力只是为了名誉、地位和金钱。


  但是,这样的评价显然并不公正。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如果没有来自内部的动力,即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理想的更高追求,他们不可能如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今天的中国社会为这一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科研人员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和重用。科研条件在改善,物质生活在提高,科研成果备受国家重视。因此,总有人会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开创性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面对公共卫生危机,面对艾滋病的蔓延,中国该怎么应对?社会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学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可谓责无旁贷。不管再累再忙,也要深入调研,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因为这是涉及国家和民众健康的大事,他们有责任奉献自己的才智。可以说,这种责任不是自设的,而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压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济行为的个体性和为人处世的非个性化形成了极端的讽刺。中国的文化历来不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而看重整体的关系制约性。如果一个中青年科研骨干不顾及周围人们的感觉,纵然他的进步和成就并没有损害别人,甚至还给大家带来了间接的利益,但因为这个人没有直接注重相互关系的协调,也难免会遭到妒忌或非议。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人,他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很高的声誉,但在本单位却倍受冷落,就是因为他周围的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但通常的情况是,要在事业拼搏的同时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常常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这两种压力结合起来,过度透支生命就成为一种难以回避的结果。


  第三是社会评价的压力。
  科学家、学者和教授作为在整个社会中有远见、有头脑的阶层,自然被社会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社会生活中,他们也被要求比普通人更有见识,比普通人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等等。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是被要求遵守社会规则的底线,而是要达到一种更高的要求。如此,他们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表现更良好的社会公德。


  有人说,目前中国科技界的精英至少肩挑“四担”:探求科学内在本质、担负国家战略责任、管理组织同行以及家庭责任,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可懈怠。这一切,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在不期然中悄悄降落于他们身上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过劳死”更确切的定义应该是:“超负荷压力的积累所导致的生命和谐运动的萎缩。”因为,生命不仅仅在于运动,更在于和谐运动。


  当外界压力、工作负荷超过了人正常的承受范围,或者思维活动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生命健康的和谐就会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持续时间一长,就会让生命的和谐运动萎缩,导致生理病变,最后引发猝死。所以,从制度层面把科学家、学者和教授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建构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真正结束该群体“过劳死”悲剧发生的终极动力。

 

   

精彩推荐

浅论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和形象

揭开科技精英“过劳死”之迷                          冷是什么?

企业虚拟化真得能节约成本吗?                         2009美的将是直流变频空调的最大赢家

经济危机下北京街头的“米国”民工                    门户网站只有专业才能发展

舌头秘密知多少?                                     在光荣与梦想中逆势而上的中国无线城市

原来冬至外国人也吃饺子(图)                          生活,是一曲沉重的歌……

DELL带着我去国际大赛一战成名                        流行上班带狗的美国

风华绝代的七十岁女模                                 高科技母亲给我带来的思考

互联网生活服务,真的能拉动就业内需吗?              国务院能管住百度吗?

如果没有年终奖,你该怎么办                         回首2008,展望AMD的未来之路

微软“黑屏”是维权,还是耍奸                         气味,是从那里来?

百度与谷歌的八年“暗战”                             乱世风云唤英雄《叶问》

穿越百年的科学幻想《地心游记》                      可怕的基因“幽灵”

引领未来中国的十大科学技术                          渴望《返老还童》的一分一秒

“壹推广”能否成为中小企业的过冬良药                山寨手机靠的是什么攻城略地?

百度羸利背后的信任与经营危机                         命运的悲歌《刺客联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