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迁心理自助:我这样对待别人的评价
文/孟迁
世上谁人不被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评价的海洋中,如何与海浪共处而又能够自在是一个功课,以下是我的个人体会。

评价一 自我沉浸
曾经有一阵子,我听到好几个人说:孟迁,我觉得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顾及不到外界。
每当我听到一个评价,我都不轻易地接受,因为任何人对我的评价都只是在表达他自己的理解,而不意味着事实,不意味着我的全部。因为如果我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话,我是没有办法生活的。
假如他们说的对呢?也就是说,我真的是大部分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太少的顾及到外界和他人。我想这是有可能的,但我不认为这是问题。
首先作为内向的人,作为一个致力于探索内心、时时关注自我感受的人,这是很容易的,就像篮球场上的合理冲撞。其次,当我不能兼顾外界和内心的时候,先照顾内心是好的。比如一个妈妈和孩子说话,妈妈发现自己有很大的情绪,而她知道这些和孩子没有关心,是她内心出了状况,这时候她去关注和处理自己的内心是好的。所以,即便他们说的是真的,我也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这顶多是一个状态一个过程,而我相信自己再成长一些就能够兼顾内心和外在了。
事实上,这个评价也提醒了我,我发现后来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关注有增多。

评价二
你说话慢得让我难受
大概两年前吧,我去青岛主持父母沙龙,之后一位很热心的妈妈对我说,老孟,你说的挺有内容的,可就是太慢了,慢得让我难受。当然还有其他的朋友也建议我提高语速。我对他们的回答是:在我快之前,我只能慢。
我是这样理解“慢”的。其一有性格原因,有的人说话就是快,有的人说话就是慢,显然我属于后者。其二我的思维系统和他们不同,我喜欢想清楚了再说,而不是想一点就说出来,说出来再补充或者修改,如果想不好,我就不愿说。实际上,在沙龙中,当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他仅仅是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我考虑的线索却有很多条,我要考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要考虑为什么这成为他的问题,我要考虑如何说能让他容易理解,我还会考虑在场的其他人如何吸收。而我当时的能力和经验,处理这些信息就是需要那个让他们感到“慢”的时间。
我宁愿慢着说好,而不愿随口而谈。我接受这个“慢”不符合一些人的期待,他们可以不满可以不耐烦可以不听,但我不会改变这个“慢”。我不想因为他们的反应而认为我的“慢”是一个毛病,相反,我很欣赏自己在别人的不满中坚持自己的“慢”,因为这个“慢”是我当时的状态,是我的品质,是我的“快”(很多时候慢就是快)。
我想起高中时的一个同学,他刚上高中就被选做班长,而很多事情他不知道怎么做,我经常看到当别人问他该怎么办的时候,他停在那里表情专注地想,我觉得那一刻他的神情很美。但遗憾的是,这种美并没有保持多久,当别人一次次的说“快说呀,你在干什么”,他放弃了自己本应该有的思考,说出他没有想清楚的决定,他后来变得没有主见和空洞。而另外我的一个企业家朋友带给我的经验则相反,有一次我和他去他的一家店面,店长跟他讲一个促销的主意,我看到他停在那里好久而不发一言,比我想象的还要久,而他并不是不聪明,并不是反应慢。现在想来,他的不轻易应该是他事情做得好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我“慢”了多久,后来那个建议我提高语速的朋友说:哎,你现在的语速正合适,不快也不慢,听起来很舒服。
评价三 你太理想化
当我不同场合表达自己关于爱情、亲子关系、对孩子的相信等观点时,有不少的声音是“你怎么这样?你太理想化了吧,你太认真了吧”。
我承认这些声音冲击到我,尤其是在第一时间。但我也应该感谢这些声音,它也帮到了我,这让我更加谨慎,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更清晰。
它让我区分了“理想化”和“有理想”。理想化是不实际的,是不顾实际而膨胀的个人愿望,膨胀到幻想到的程度;有理想是不认同现状而觉得事情本可以好得多,是自然的追求,并且拥有或者知道切实的可行之道。理想化停留在头脑和口头,想了很久、说了很多,但现状如旧,而有理想是不仅这么认为而且也这么做,有的已经做到了,有的固然没有做到,但是在一点点的接近。我很讨厌理想化,但是我实在不想毫无理想的屈从和忍受。
不被理解和认可会让我不舒服,但当我了解的更多一些,我发现这是自然的,是好的。这说明我与“众”不同,而我不需要与“众”同声,这并不是说我不普通,而是我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权利。大部分人都是焦虑惶惶的,难道我也非如此不可么?大部分的婚姻只是责任和方便(且不说并不少见的负担),难道我不可以更加的温暖和自由么?大部分人对孩子都是担心和紧缩的,难道我不能相信自己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生命力并予之更多的相信么?
我不认为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被众议左右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是我愿意做的事,我相信我也能够做,被怀疑、否定甚至攻击(后者还没遇到呵呵)可以让我更多的思考而更清晰和确认,即便一时没做好,慢慢就会做好,何况,还有那么多理解、认可和支持……

你有这样对过孩子吗 
我爱我的懒惰和软弱
教孩子感恩是愚蠢而无耻的(划线部… 
什么时候我们能懂得重视自己 
当孩子“犯错”时

什么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嗨,孟迁,你想干什么?! 
孟迁心理成长日记: 每一步(下)

做小孩真难 
生活自有安排,我们并非无可把握 
我最近学的4个好东西 
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
谁为郑明生的心理负责
"爸爸"的性能与功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