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有感而发 |
有些新闻报道让人看后很不舒服,比如“建设部官员: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代价”,读罢感觉相当不爽。
为何有此感觉?
因为官员把目标指向了普通市民的家用轿车:“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
这位官员是建设部城建司的副司长,想来对于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情况应该了如指掌。想法也相当不错。
对未来有很好的目标:“我们希望未来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比例能达到50%。”。
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大运量、快速城市公交系统建设滞后,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交通供需矛盾。”
对问题的根源也相当了解:“现在一些城市企望通过盲目修桥、扩路、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种方法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这“是行不通的”。政府应该更积极地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相信大家很清楚这位建设部领导的意见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全正确,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在如何对待普通市民的家用轿车方面明显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轿车走入家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普通市民的无奈之举。试想,前些年大街上有几辆家用车,当时的自行车大潮是何等的壮观,公交也是普通市民的必然选择。但是,当老百姓开始买得起车时,为什么大家都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公交而选择了自已开车出行?特别是现在油价不停的涨、环路经常变成停车场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买车,其中必有原由。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由于普通市民偏好家用轿车导致交通拥堵?还是由于公交落后导致私家车大量增加?
政府官员讨论问题时,不要总是将眼光盯在普通市民身上,要相信公众的智慧。谁都不傻,会放着发达的公交系统不用,选择自己开车。还是请官员们在考虑问题时,先从自己负责的方面想想吧,公交系统能够满足多少公众的出行需求?如果您真的认为公交系统已经很发达完善了,再回来增加普通市民使用私家车的代价也不迟。
否则,总让人有一种受惩罚的感觉,开辆私家车难道有罪吗?这样表态,难免有推卸责任之嫌。倒是另一位发言的专家说得对:“以前,大部分城市把80%的交通财政资金用在修、扩建道路上,20%用以发展公交系统,现在我们建议他们将这两个比例对调一下。”那就先把这个比例调过来再说吧,别忙着在普通市民的私家车上打主意。
少开车,利环保、省能源,我们支持。但说普通市民的家用轿车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我们不服。中非论坛期间,公车大量封存,交通也明显改善。
另外,想建议领导们体验一下生活,如果您住在北京的东四环,依靠公交系统到建设部上班,你得每天几点出门?能够保证准点上班吗?
对私家车的态度如此,对其他问题也一样,比如房价问题。普通公众偏好买房,不是政府呼吁两声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公众的无奈选择。
近期拙作,敬请批评指正:
地产神仙派:专业,睿智,积极,快乐的地产人请进来,开个"神仙会" 房地产开发圈:理性是我们的态度,积极是我们的气质,专业是我们的本色,建设性是我们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