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月过去了,全国70城市房价指数再度公布,6.4%的房价涨幅据说创了纪录。说实话,那复杂的房价指数计算,让大多数人对于统计数字的相信度下降了,特别是在他们的直观感觉与统计数据不匹配时。比如上海去年一直报房价环比下降,但有些上海人却认为房价实际上上涨了4%。比起直观的平均成交房价来,一个指数的确让很多人不明就里。反正房价上涨是真实的感受。
至于说房价上涨的原因,什么说法都有。或许谁都没有说错,因为本来房地产的问题就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明白的。北京这个月房价涨幅终于逃离三甲了。而上海也继续保持小幅增长。倒是深圳与北海等城市冲到了前面。北海就不说了,毕竟影响那个城市房价的动力不需要太大。但深圳就不一样了。一直以来,它也是调控的一个重点,政府好像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可是似乎市场与政府开了一个玩笑,就是不按政府的指挥棒运动。难道真的是开发商们在搞鬼?还是市场在以自己规律在回应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相信目前很多人会将目光聚焦在深圳,也相信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公正、明确的结论,为什么深圳的房价还在上涨。也提请参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官员们能够回头看一看,看看以前的出招是否有不当之处;四周环顾一圈,看一看宏观经济中是否有些影响房价变动的大趋势;向前看一看,是否能够调整下以前的政策,出台一些能够真正符合市场状况的措施。
股市5月底6月初上了一把过山车,差点儿把大批的散户倒吊在半空中。可是,那遍地的跌停板又成了难以承受之重。把风险教育搞成这个样子,相信管理层也会总结经验。股市如此,楼市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北京
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数批准预售住房销售住宅期房
同比
环比
套
套
2006年
1月份
108.4
101.1
15593
13181
2月份
107.3
101.3
3615
9465
3月份
107
100.6
10397
15154
4月份
108.2
101.3
11316
15409
5月份
109
101.5 13702
14836
6月份
111.2
101.2
9020
14234
7月份
111.1 101.4
12912
13018
8月份
111.4 100.9
7460
13321
9月份
110.3
100.5
13854
14835
10月份
110.7 100.5
10867
11666
11月份
110.3 100.4
10863
14448
12月份 110.4
100.5
9377
14270
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数
批准预售住房 销售住宅期、现房
同比
环比 套
套
2007年
1月份
109.9 100.5
8379
11861
2月份 109.7
100.5
3660
5772
3月份 109.9
100.2
5480
9816
4月份 110.7 100.5
11729
12558
5月份
110.3 100.5
8699
11466
注:上表数据均来自于专业房地产网站与国家政府部门网站
供给不仅没放量,还缩小了。成交量也同比下降。这样的结果不值得人们思考吗?真的是开发商捂盘惜售?这样的趋势走下去,会让房价降下来?如果开发商真的都在捂盘惜售,那就说明开发商不缺钱或者不着急回收投资。为什么呢?钱太多了?后续项目没有,只好现在这个盘追求最大利润?还是由于投资不足量供不上来?或者预期房价上涨所以减缓供给速度?再或者,另有什么原由?我是想不出来,如果有明白人,欢迎指点迷津。
以下引用专业机构北京市场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
2007年5月北京商品住宅签约套均面积为143.87平米/套,其中住宅期房签约套均面积为124.49平米/套,住宅现房签约套均面积为151.67平米/套。
2007年5月新增住宅可售期房套数及面积比4月均有所减少,截止到2007年5月31日,北京市共有可售住宅期房共78804套,可售住宅面积为11351716平方米。此外还有19350套、3156684平方米总面积的未签约住宅现房。综合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可售商品住宅约为98154套、面积共14508400平方米,比4月减少了947套、共22263平方米的可销售住宅。
成交住宅平均户型面积依然不小,可售住宅面积也依旧在下降。房价指数也仍然在上涨。限价房用地在出,经济适用房用地在供,市场在按自己的方式向前走。让市场走自己的路吧,管它房价是涨是跌,想想是否把应该干的事都办好了,想想是否有什么失误之处需要修正,每个人干好自己本份内的工作,比什么都强。
房价涨了很长时间了,还在涨。调控、打压、唱衰了很长时间,它还是涨。是继续给它灌猛药还是用点中医的招,顺其自然,变堵为疏,调理为主?无论如何搞,反正有一条是确定的,没有灵丹妙药,供给量不提升,房价不可能全面下降;供给量上来后,房价也不可能一下子降到老百姓们满意的水平,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房价下降的效果将小于增加供给、收入增长、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与房地产消费与供给结构的变化。或许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宏观经济中大环境的变化作用会更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