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国标cmmbt-mmb广电国标委新岸线it |
分类: 手机电视&移动电视 |
【文/戴飞】
读了曾会明先生转载的网友文章《T-MMB技术分析》以及后续的关于此文的补充,这里想就技术层面进行更多的探讨和补充。
关于《T-MMB技术分析》的更多补充
《TMMB技术分析》一文客观的分析了TMMB在技术方面的现实状态。作者将TMMB一分为二,从优点、缺点、不足等方面探讨了TMMB技术的技术特征,最后给出了一些数据上值得商榷的要点。总体上,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
作为行业观察者,我发现《TMMB技术分析》一文中还有些需要补充的地方,于是写出来,供大家讨论。
1.
我曾经设计过多个类似的通信系统,非常熟悉技术演进的过程。曾经,我也迷信LDPC的Error Floor,可以低至1e-11以下。然而,这是有代价的,获得低的误码平台是与解码算法有关的,BP类算法经过大量迭代可以实现,而大量迭代意味着实现复杂度提高,接收机成本增加,实际上LDPC系统通常迭代次数是有限制的。既便如此,这还仅仅是AWGN信道下的结果,一旦上了动态多径信道,实际情况全然不同了,所谓的Error floor大幅提升。举个例子,在UHF频段,车速150公里左右,码长5K的LDPC的Error floor只有1e-4至1e-6,对于视频应用是不够的,会出现大量马赛克,严重影响收视,运营商一定难以接收这样的系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标准都采用级联码的原因。
传输系统设计,重点有二:调制和编码。
TMMB不采用级联码,是难以支持高速移动的。不采用级联码的设计方案,本身是一个标志,显示了TMMB的核心技术团队设计经验是非常欠缺,至少没有设计过实用的广播通信系统(学校里的博士生们的典型特征,好像新岸线的团队构成非常符合这个特征)。
2.
正是由于第一点所述原因,在移动信道下,QPSK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选择,高阶调制在多径信道下劣化更为剧烈,于是成为一个用于对比名义上的“频谱利用率”的工具。实际上,根本不可用。
===================================================================
延伸阅读:
老 杳:手机电视标准新岸线将最终出局
付 亮:新岸线独挑广电总局会死得很惨
汪海天:为什么支持CMMB?
汪海天:中国的手机电视 路在何方?
第一财经:手机电视DAB与CMMB竞争还是互补
通信世界:T-MMB的隐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