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认真查阅了十多本书,终于弄明白了清明是怎么回事。
先查类书,唐朝《初学记》与宋朝《太平御览》岁时部中都无清明,只有寒食。清朝《渊鉴类函》岁时部中有清明,极简略,引了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对清明的论断。于是找到《淮南子·天文训》,发觉西汉时二十四节气排列非常明确,但它对清明的说明是,“清明风至,音比中吕”。《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天有八气,所以地有八风。不同季节应刮什么风,风向不对,就会变天。但我根据它确定的八风各自时间,清明风到应是立夏。仲吕是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也对应立夏所在的农历四月。
由此对二十四节气确定好奇,在清朝著名学者赵翼的笔记《陔余丛考》中,找到专有一条讨论二十四节气。它说二十四节气确定在《逸周书》中,但有关节气的确定,可能战国初管仲〈管子〉的记载更早。〈逸周书〉共70篇,郭沫若认为其中只几篇是真正周代记录,其余大部分是汉代文字。好在此书上海古籍有集注本,其中“时训篇”说清明,说清明桐树开始开花,过五天田鼠就会变成鹌鹑,再过五天,雨后开始会有彩虹。没有新鲜解释。再看〈管子〉,在“幼官”一节中说到时节,有清明这个节气,但我发现是12天一个节气,春天一共8个节气,清明是第五个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我发现清明的解释实际与时候是矛盾的,或后或早。
随后我再查〈陔余丛考〉与顾炎武的〈日知录〉,都找到了关于墓祭的讨论,知道了早时古人倡导“墓藏庙祭”,已故者只在宗庙立一个牌位,“墓而不坟”。坟是隆起,墓是匿藏,是回归黄土,不予惊扰。秦代开始建陵寝,树碑,“碑”本就是“悲”,而且开始有供食。汉以后延续了秦。想想那些西安那些至今久远地耸立在那里的大坟,多少代有多少盗墓贼前赴后继地光顾!真正是死不得安宁。
顾炎武的〈日知录·墓葬〉中说,唐明皇时才确立寒食墓祭,之前士大夫一直是反对的。〈唐会典〉中果然有“寒食拜扫”条,有详细的记载。
最后,关于相传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杜牧集中本没有,学界很多人认为是伪作。中华书局出版的〈杜牧资料汇编〉,翻阅极困难,因是一个个历代人物罗列,只能一个个查找关于这首诗的相关资料,其中收集了唐到清300名家对杜诗的评点,只有一人说到了此诗。可见宋之后的学人,起码都不认为此诗代表了杜牧的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