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构”是红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2009-09-23 09:28:53)
标签:
红楼梦研究方法讨论文化 |
分类: 《风语红楼》(初始本) |
客观的看待传统红学研究,应该说考据和索隐是两大基本方法。而且,这两大方法所解读出来的红学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在这方面,红学研究可谓已经“穷尽”。
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
考据派的研究成果表明,《红楼梦》几乎时时处处都是在写他老曹家那点事儿,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能找到所谓的原型,这样一来,《红楼梦》就成了“曹家艳史”。而这样的结果是难以服众的。
索隐派的研究成果表明,《红楼梦》要么不是曹雪芹所作,或者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要么《红楼梦》高举的是“反清复明”的大旗,插一句,写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金庸小说里的一贯主张反清复明的红花会,呵呵,可笑。要么说的是清康熙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说来说去,曹雪芹写那些美丽的女孩,写贾府的衰落,写贾宝玉,都是要表现“深刻而复杂的政治斗争”说,貌似我有点晕了。现在,又出了一个新观点,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七个女子说,她们每人分写一段,组合而成《红楼梦》说。我在想,那天我也得出个结论,《红楼梦》的作者是外星人,或许可以名声大噪吧?
不说了,说多了人家会指责我不厚道。但是,我要问一下,当你们拿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观点来时,想到过“做人要厚道”没有?或者只想到了“语不惊人誓不休”吧?!
我并不想在这里系统的反驳这些所谓的红学研究成果,我只想指出它们一个共同的致命缺点,那就是:他们本来都是在研究《红楼梦》的,渐渐的,他们开始研究别人研究的关于《红楼梦》的东西,然后再从这些东西里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就是,红学研究离《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文本”本身越来越远,终于或背道而驰或缘木求鱼或张冠李戴,红学研究,已经不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而是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研究。其中,研究的“本体”已经发生转移,可是,他们依然没有察觉,依然在陶醉于自己编织的迷网之中而不能自拔,殊不知,他们事实上已经离开小说《红楼梦》,去寻找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了。因此,我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称这些所谓的红学研究成果为“伪红学”。
而只要是稍微了解一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就是紧扣“文本”,其它都是要退居其次的,包括所谓社会背景、作家生平的研究。如果离开了文本,关于社会背景、作家生平的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红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恰恰走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离开了小说《红楼梦》,而一味的“谈玄”。我以为,这是红学研究的最大的缺憾和悲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主张,红学研究,应该重新回到“文本”上来。我们应该先抛开《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或者有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或者小说中的谁是谁?或者小说表现的是什么?等等等等。我们不妨先来欣赏小说,去深入的理解小说的叙事方式,理解小说要表现的人物关系,理解作者在小说里的情感,理解小说的结构,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人物心理,然后仔细看看沿着前八十回,后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把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抛开了种种形而上的主观的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小说《红楼梦》还原给大家。
我以为,这才是红学研究的真正的“立足点”。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