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研讨(之十二)

标签:
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评论杨立元 |
分类: 文化随笔 |
《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研讨(之十二)
意蕴丰厚
——读少木森的《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
杨立元
少木森的《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既是充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饱含着哲学的、美学的内涵和饱和着历史的和社会的人生意蕴,也是一部教育文化的“杂书”,内容繁杂,意味复杂,有诗意,有禅意,有深意,有神意。它既是作者教学和写作经验的归结,作文和做人的道理的袒露,也是作者思想和人性的明示。这样,这本书不仅用理性深度和智性高度打动我们,也是用人生智慧和人格力量感染我们。所以,这部书可称得上是大智之书,大善之书,大美之书。
大智之理。好的文章应是作者智慧的积聚和思想的凝聚,从而表现出一种大智之理。大智之理是作者从大量的生活积淀中提炼出来的,从长期的生命体验中修炼出来的。它是作者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是一种新颖、独到的审美认识,也是一种具有普泛的独到见识。它能传达出生活的某种知识,表达人生的某种真谛,能给人以心灵的启悟和精神的升华,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一种撞击,一种震动,或是人生的理解,或是生命的感悟,或是思想的启迪,或是心灵的慰藉,或是学养的滋润,或是道德的反省,或是美的领悟。在这部书中就常有这种大智之理,充满了深刻的理性力量。读之能给人以心灵的启示,精神的启迪。如《我们需要哪些人文精神的教育》一文深入剖解了近年来“道德滑坡”、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作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伦理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是伦理精神的失落,而失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把“人格教育”“混同于‘教化’”,“伪崇高教育”催生了“两面人格”。然后对“我们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理性启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充分认识“基础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人格意识”;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要“用‘思想’串起知识,使人心有灵犀”,在“合作中要培养”“‘双赢’意识和‘规则’意识”。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一种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理想塑造。而对如何培养人文精神我们显得缺少办法。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妙药良方,给人以精神的启示和思想得的启迪。再如他在《成功的教育,贵在“无痕”》中认为“成功的教育,贵在‘无痕’,似和风似细雨,润物细无声。”它或“是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注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老师自己的一个实际行动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这些也是老师人文精神的表现,即要成功的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学科知识”,而是教师要充满人文精神,用心用情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跟随’你,去探究、去学习,去充实自己,完善人格”。这些,对我们每一个教书工作者都是至理名言啊!
大善之情。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以善为美,甚至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也说:“人所创造的美来源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善即功利,就是有用。这部书不是消遣、娱乐之书,读之使人受益匪浅,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精神的提升,作者以深厚的学问做根底,以精神个性为血脉,把对历史、社会、人生、生活的体验、思索和感悟融合为一体,体现出了作者浓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批判精神,令人感慨和赞佩。他的文章笔锋犀利,就像一把解剖刀,剖解了几千年中国顽而不化弊端、久治不愈的痼疾,直刺中国人沿袭至今的陋习、绵延不绝的劣根。无论是“名人的读点”,还是“别样的品读”;无论是直视“教育的尴尬”,还是探求“文化的景深”;无论是寻找“微笑的理由”,还是联系“评说的缘分”,都明晰事理,通达思想,引人趋美向善。如在“名人的读点”中对古代先哲们的解读充满了辩证思想,从对他们身份的尊贵与卑微,思想的正确与错误,行为的果敢与懦弱,心胸的豁达与狭隘的评说中,使我们看到了他们既是人中之“圣”,又有“人性之蔽”,是“美丑并举”的性格组合人物,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人的制导、影响下所存在的优良和糟粕。从这个角度说,此书“应该说是一部引领读者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那些泰山北斗级人物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文集”(沙木贤语)。再如在《“不敢”之问》中,作者从初唐时期的诗人宋之问和现代诗人郭沫若身上勘察到了中国文人的悲剧,寻找出了中国文人的三条出路,最后深刻地指出:“‘极权’与‘盲从’才是中国文人最大的悲哀”。这可谓鞭辟入里,一语中的。作者不是在评说前人,也是警示我们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定律,而不要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这可谓劝世明言、警世恒言。像这样义理深刻、启人心扉、发人深省的文章在书中比比皆是,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大美之笔。作者用自由灵动之笔,把人生的感怀、创作的感受、经历的感悟、历史的感想表现得洒脱自如,灵便多姿,给人以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如“名人的读点”虽是评点,却语言诙谐幽默。不但把道理说透了,把人写活了,写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如在写古人圣贤的《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两张面孔的老子》《两般圣贤的庄子》等,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写,用漫画式的简笔勾勒,便写出这些圣贤的不同的人生状态和人生表情,风趣十足,令我们忍俊不禁。再如在写现代名士“文化怪杰”辜鸿铭的《辜鸿铭的“恋乡”与“崇华”》中,作者不是“从大处着笔,而是撷取了一些细节对其特别突出的‘崇华恋乡,几近于顽固’的秉性”来写,写得妙趣横生,让我们看到了“老顽童似的可爱之处”。而有的作品几近文学作品,如《乡语偶叙》《颜筋柳骨》等。即使评论,也丝毫“学院派”评论的那种僵涩、生硬,而是挥洒自如,精当透辟,令人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