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评论刘辉 |
分类: 文化随笔 |
《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研讨(之十一)——
孟夫子也有悲哀
流言晖语——漫谈少木森随笔(4)
文/刘辉
“孔孟之道”,该是盛行千年以上的“道”与“理”。但凡是个皇上老子就得尊孔奉孟,就是明朝朱老爷子不买孟子的帐。少木森先生的《两头不讨好的孟子》寥寥数语,把朱元璋跟孟老夫子叫劲的那些事儿,说的很有趣。
朱元璋觉得孟子无视皇权,这还了得。“说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木森接着谈:“朱老皇帝咬牙切齿地说:这孟老头活到今天,我得砍下他的头示众。于是朱皇帝下令要把‘亚圣’逐出庙宇。”这哪挨哪啊?只怪老朱学问浅、脾气大,不认好赖人。——孟夫子哪句能得罪君王皇上?
少木森叙述了朱皇帝底下有明白人,能看出道道来。单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能分出个高矮,弄出个贫富,整出个君君臣臣,划出阶级成分出来。——当官有权的甭干活,管人;干活的,只能卖苦力,被管。还甭说:现在还流行那!不少家长教育孩子,张口闭口就这句。害得小孩儿没了个人的童趣,都成了死记硬背的“小眼镜”了。
木森说了,孟子“天地间,人为贵”,朱老皇帝也觉得不对劲儿。“要人\权,跟老子讲价儿,反了你!”(这句,是我揣摩的)于是,楞不想叫“孟理论”上大雅之堂。嗨!还是苦于朱老爷子文识浅薄。
历来的皇权,真要是把底下的臣民缕顺溜儿了,哪还有农民造反起义?其实孟子那句话,纯粹是治国之本,就看怎理解。孔孟之道,历来是巩固皇权愚昧百姓的道理。若想着长治天下久安民心,都离不开。
孟子说不上与孔子沾边儿,隔着辈儿那呢!可一归置,二位说法儿大同小异。于是,有了“圣贤”、“亚圣”之说。活着都是苦哈哈的,句句为“劳心者”出主意,死后多少年也少不了君臣跪拜,庙宇供奉。就是甭招着农民不高兴,想要换朝代,得工夫就砸孔庙、烧孟庙。恨权贵,拿你“鼻祖理论家”出气、解气!
记着那会儿批孟子,少不了捎上“孟母三迁”。有事儿没事儿瞎挪地儿,为培养下一代的封建的孝子贤孙。现在又倒回来了,“三迁”哪够?有钱的净往国外“迁学”;没钱也能变着法儿搞钱,不出国也给弄个名牌子学校“混混”。估计,都是“孟母三迁”的启蒙。总觉得,“劳心者”比“劳力者”强。
由于是“亚圣”,改朝换代的节骨眼儿上,孟夫子总得吃孔子的挂落儿。细论起来,孔圣人没孟圣人道深。老大、老二,(一把手、二把手)总有区别。
木森说,孟子理论“总不忘拍君王马屁”。碰上个混不吝的,譬如朱元璋不领情不说,还得治一家伙。得亏,孟二爷没能在明朝元年开坛布道。不然,郁闷死!孔孟绝对是遗老遗少,好人否:坏人否?看谁当家。
2012·3·31草写
作者简介:刘辉(文军)出生并成长于北京。自幼好诗作,习文。数十年来多有各种诗文略见各媒介。该人主笔的《老北京那些事儿》系列丛书,营销于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刘辉擅长京味儿散文、京味儿杂文以及诗歌创作,成为网络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活跃体裁。以“文军”为笔名的博客,在网络中有其一席之地。北京儒博文化艺术院特约评论员。受聘于《侨星》杂志社驻北京通联处。适量参加编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