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凭什么将北大清华扫成二流

标签:
杂谈时评未艾 |
分类: 未艾娱乐 |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7月2日,《财经时报》报道说,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
可以看出,学者们预言的依据首先是因为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导致这样的一种现象,就给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委实荒谬。
据说,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而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仅此一条,对国内一流学子的吸引力就远胜北大、清华。
的确,大陆很多学生特别是高考状元选择了香港的高校,以我个人的分析,一是因为它靠奖学金的吸引,二是它对大陆学生有城市好奇心与诱惑力,三是就业前景着力于香港。从这三点来看,说明学生的思维变得开放了许多,家庭环境也改善了许多,对未来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寄予了很多。但这样的数字能说明什么呢?况毕竟是少数人去了香港,更多的人才留在了往北大清华。再说,最顶尖的高考状元去了香港大学,以后就未必还是顶尖的,他们就注定会成为高级人才吗?没有谁敢确定。
至于说师资力量的增强或者削减,其实是很正常的规律性范畴,人才总是在流动,竞争总是在激烈发生,走一个去炒股的教授固然是一种损失,但执着于教学的教授还会替上去,况即便留住了炒股教授,他的心思未必还在研究学问与育人上。北大清华总不至于等到教授们走光了,再去寻找理想中的人选吧?当更多的高校着力于人才引进的时候,此消彼涨是一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现象。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还没有几个教授教师拒绝去北大清华高就的吧?
而人文精神正在被削弱一说,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仅仅是个别教授的浮躁心态或者体制上的矛盾化,就可以改变从厚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滋生起来的人文精神?浮躁之心,与日俱增,这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再有学问的人也难免沾上这种东西,但稍有理性的人都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而非理性的人毕竟是凤毛。人文精神内涵丰富,表象的东西往往会给人以假象,好比学者们将一块陨石落下就惊呼地球将被撞成碎片,实在是杞人忧天。
当然,不能不看到香港的高校近年来对于人才召唤的招数与诚意,其发展步伐之快有目共睹,前景无疑非常乐观。北大清华不会不放在眼里,也不会没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创建一流的世界大学,对于北大清华固然有很多路要走,其中资金建设的投入是一个重要方面,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悲观,也不至于要被香港大学挤到二流里去吧,毕竟北大清华百年根基,雄风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