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要向寺院僧人学习“人格”吗?

(2007-08-10 11:00:40)
标签:

时事评论

杂谈

时评

学生

学习

僧人

未艾

分类: 未艾娱乐
来自南方都市报的消息说,日前,广州有38名中小学福利生(福利院承担基本生活费用)短期出家,意在体验为期20多天的生活。这些学生分别来自3所学校,学校所属的教育集团负责人表示,这38名学生都是他助养的孩子,此项活动并不属于学校集体组织,送这些孩子短期出家是为完善他们的人格,只是一种形式较为特别的夏令营,并非要“引诱”孩子们出家。寺院方面为这38名孩子提供了完全免费的食宿、授课。
在学生们人人背诵过《弟子规》后,寺院的僧人开始教他们学习坐、立、行、见人、拜佛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师父会结合实际生活教导孩子们要尊敬师长、有礼貌、学会谦让、正确跟人打招呼、见到长辈要恭敬。这是学生在寺院的主要“课程”。
据说,一个叫温多的学生就要升入广州黄石中学初一,平时在学校,他是十足的捣蛋鬼。一周之后,老师们纷纷夸奖变成“小光头”的温多有礼貌多了,说话不乱插嘴。温多说他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应有的礼仪,在寺院走路吃饭之类的生活小节都有规矩,师父要求很严格,如果自己调皮,师父会打戒板纠正。
事实上,这些礼仪除了拜佛,在小学的思品课中早就有的了,但为什么学生在学校是捣蛋鬼,在这里体验了几天,就乖顺了呢?是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得当吗?学校需要向僧人学习“规化弟子”的法则然后训导自己的学生弟子吗?老师在高兴学生几天内就改掉毛病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在育人方面远不及寺院僧人?如果请他们去做学校的兼职思想品德辅导员,想也受学生欢迎吧?如是,教师与僧人是可以轮岗的了。 
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出家人都是对现实生活感到茫然无助,希望摆脱烦恼,过一种无欲无求的清净生活,才皈依佛门,不恋凡尘。这些中小学生被组织前往肇庆六祖寺体验出家生活,是要感受痛苦中的超脱,还是体会不问凡尘的心得?他们到底体验到了什么?组织者说,学生因体验培养了“人格”。这个结论对学校是否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如果真是这样,寺院僧人真是公德无量了。教师不仅有必要与僧人轮岗,学校跟寺院也可以构成对接关系,常来常往了。
诚心向善的佛教等佛理文化对于国人确有许多值得珍视的东西,但我想说,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念经打坐,除了让他们觉得好玩,才那么“规矩”了几天,就以为那个地方是个适合学生“受戒”的圣地,我看未必。如果课堂上暂不能培养学生人格,组织他们去参加感恩教育、社会活动,应该比在寺院里感受那样一种“忘我境界”更有意义。毕竟,社会生活丰富多采,更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生活阅历与心理应对能力,相比之下,寺院里的那种阴冷凄清生活对于学生内心的浸染,未必是好事,当我们看到他们从捣蛋鬼变得循规蹈矩后,是否想过他们的性情会因为这样的体验而陷入孤僻漠然?再说了,捣蛋鬼就一定是坏孩子吗?科学家说捣蛋鬼是最聪明的一个群体,其智商并不在乖孩子之下。如果经僧人那么一调教,我真担心他们“无欲”的小小内心世界未必是刚,而不是阴柔。
组织者说把学生带到寺院体验生活并非有“引诱”他们出家的意思,但我还是要说,体验出家,对于可爱的学生还是忌讳一些的好,毕竟,寺院那个地方总有一种灰飞烟灭留下的痕迹,那样一种沧桑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会有什么益处。学校还是要求学生向社会学习才是正道,而向僧人学习,是等他们长大后自己有权选择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最近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