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论的局限

标签:
认识论语言哲学语言学模式识别 |
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二)
火星上的智者来到地球上,他对地球上的楼房产生了兴趣:这玩意儿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拆了一栋楼房,结果发现只有两种基本元素: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和砖块。为了搞清楚其它楼房的构成,他又接着拆了许多,拆完了东京拆纽约,结果毫无例外,全都只有这两种元素,于是他得出了一个所有火星人都认为是真理的结论:地球上所有的楼房都是由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和砖块构成的!又一日,火星智者来到一处工地,看见了成堆的沙子、水泥还有一大池子的水,他好奇地问道:“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工人回答说:“盖楼房。”火星智者抓起了一把沙子,沙子从指缝间流走,扬起一把水泥,水泥随风而去,舀了一瓢水,结果一会儿就蒸发的无影无踪。火星智者心里一声冷笑:一群骗子!楼房都是用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和砖块建造的,怎么可能会是用这些流动的东西呢!
事实上,我们地球人每天都在重复着火星智者的笑话:我们只记住了认识的结果,却没有记住认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老虎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却忘了是怎样认识了老虎的,就像是一张经过反复使用的复写纸,我们只知道现在往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却不知道以前上面都写了一些什么。当我们需要知道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像火星智者分解楼房那样对我们所认识的老虎进行分解,把老虎分解成各种各样的属性,然后说,我们就是通过认识这些属性认识了老虎的。但是,就如同我们不能用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和砖块复原出楼房一样,我们也同样无法用属性再成功地构建出一只老虎来,当我们用属性来解释我们是怎样认识了老虎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无穷无尽的问题和数不清的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诞生了那么多的认识论,却没有哪一种能够对这个世界做出圆满解释的原因!
几乎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世界上先有老虎而后才有了我们对老虎的认识,先是老虎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而后才有了我们对这些属性的认识。我们不知道,我们对老虎的认识其实是由我们自己建构起来的,是我们在划分、组织、综合和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才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只老虎的,“世界上有一只老虎”这是我们的认识结论,而不是认识的前提;我们不知道,属性是我们分解老虎时所获得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建构老虎时所使用的东西!
“老虎”表达的是一系列“不同”现象的组合
我们总以为外部世界里原本就有一只老虎,或者说有一只被我们叫做老虎的东西,所以我们以为“老虎”这一语言指的就是外部世界里的那个东西;我们总以为世界上有一类动物,或者说有一类被我们叫做老虎的东西,所以我们以为“老虎”指的就是那一类东西。但实际上,在认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既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只老虎,也更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类动物,在认识开始的时候,“老虎”这一语言根本不可能是指那些玩意儿。
前面说过,如果我们不能运动、没有触觉,只凭视觉我们是不能“看见”外部世界的,我们是无法知道“外部世界”里有一只老虎的。如果只有视觉,我们对老虎的认识只能是一系列不同的颜色现象,比方说我们有可能只是看见了类似于下图这样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可能是把这一系列不同的现象叫做了“老虎”,或者说“老虎”这一语言表达就是这一系列不同现象的组合。
“老虎”表达的是多种现象的综合
当然了,我们对老虎的认识并非一定就是从看见开始的,我们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其它的感觉形式,我们也还能够感受到其它的感觉现象,比方说声音、气味等等。
我们对老虎的认识也并不只是视觉现象的组合,它还包含着其它各种感觉现象的组合,我们对老虎的认识就是这各种不同种类现象的综合。比方说,我们看见了一个东西,而且还又听见了来自那个东西的一种吼声,如果幸运的话,我们还有可能在那个东西的屁股上摸了一把,知道那个东西的屁股是光滑的、软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虎”这一语言就不仅仅只是表达了我们所看见的东西,而且还表达了这个东西会叫唤,摸上去是光滑的、软的等等这些现象,表达的是这多种现象的综合。我们也就是把这种综合起来的东西叫做“老虎”的。
“老虎”表达的是外部世界里的一个东西
我们几乎没有只有一种感觉器官在工作的时候,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各种感官都是在同时工作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只体验一种感觉现象的经历,当我们看见老虎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只是感觉到自己看见了某种东西,我们还能感觉到自己的眼皮子是睁开的还是闭上的,我们也还能感觉到自己身体所处的位置,或许此时我们可能并没有移动身体,但是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可以移动的,我们能够大约判断出与老虎的距离等等,根据这些现象,我们由此知道老虎是“外部世界”里的一个东西!此时,“老虎”这一语言就表达“外部世界里的一个东西”这层意思,我们也就是把“外部世界里的一个东西”叫做了老虎的。
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此时,当我们说“外部世界里有一只老虎”的时候,它表达的并不是“在认识之前外部世界里就有一只老虎”的意思,而是“我们在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得出了外部世界里有一只老虎这样的结论”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不了解语言产生的过程而错把认识结论当作了认识的前提,错误地理解和使用了语言,从而导致了无数的问题和数不清的矛盾。
“老虎”表达的是外部世界里的一类东西
当然了,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原本自身就叫做“老虎”的东西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原本自身就是“一类”的东西,是我们把某些东西划分成了“一类”。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讨论我们是如何分类的,只是我们要清楚,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开始把我们所认识到的各种现象按照某种方式分类,这样“老虎”这一语言就不只是表达外部是世界里的一只老虎了,它还表达外部世界里的一类东西。我们就是把那一类东西都叫做“老虎”的,不管是老的、小的、胖的、瘦的,统统都叫做“老虎”。
“老虎”表达的是不同的、变化着的现象
“老虎”是不同现象的组合,是多种现象的综合,这种组合和综合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我们第一次看见的老虎可能只是草丛中露出的半个脑袋,如果我们对老虎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这半个脑袋的话,那么“老虎”这一语言此时表达的也只能是那半个脑袋;随后我们又可能看见了老虎的躯干和四肢,再往后我们又可能听见了老虎的叫声,等等,由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我们对老虎的认识也就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之中,“老虎”这一语言也就随着它表达对象的不断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我们本来是把一系列不同的、变化着的现象综合起来叫做了一个老虎的,但是有意思的是,由于我们现有的认识论都是基于“老虎是原本就存在着的”这一预设,是通过对老虎的分解来认识老虎的,所以我们也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正好是反过来说:老虎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表面上看,这两种表述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却是根本不同的,后者的表述直接导致了我们往后的理论越来越复杂,到了最后,我们要么是根本说不清楚要么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比如说,老虎发展到什么时候就不是老虎了呢?于是我们就又搞出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理论,说当老虎发生质变的时候就不再是老虎了,那么老虎的“质”又是什么呢?越往后就越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了!
“老虎”可以表达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认识
由于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老虎”这一语言也就经历了一个同样的变化过程,它可以表达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不同认识。“老虎”既可以表达草丛中的那半个脑袋,也可以表达森林中的那个用四条腿奔跑的东西,它可以表达我们头脑中浮现出来的那个形象,也可以表达外部世界里的一种动物。
“老虎”不能精确定义
虽然历史上不曾有过“白虎非虎”的说法,但是,“白马非马”的故事想必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在当今的世界上重演,南海仲裁案中的那些白痴仲裁们硬是要把“太平岛”说成是“太平礁”,而那些没见过大陆是什么样的小日本们又硬是要把“冲之鸟礁”说成“冲之鸟岛”。从古至今,历史上人们由语言而引起的争论就绵绵不绝,那我们为什么不对语言进行精确的定义呢?如果我们对所有的语言都进行了精确的定义那不就没有争论了吗?
从我们对老虎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是不可能对“老虎”进行精确定义的,首先,我们对老虎的认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现象,最先的老虎指的其实也就是这各种现象的综合,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是把哪一时刻观察到的现象作为开始来叫做“老虎”的,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界线我们没有办法准确确定;二是因为认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语言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着的,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看见了老虎有四条腿就否认了昨天我们对老虎的认识,我们不能说今天有四条腿的老虎是老虎而我们昨天看见的那半个脑袋就不能是老虎了!认识发展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不把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再叫做“老虎”了,这里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界线我们也没有办法准确确定。
争论什么是“老虎”什么不是“老虎”没有意义
当我们在使用“老虎”这一语言时,尤其是当我们为这一语言而发生争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世界上没有原本自身就叫做“老虎”的东西,是我们把一些东西叫做了“老虎”;“老虎”可以表达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不同认识,而且“老虎”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争论什么是“老虎”什么不是“老虎”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注意的是“老虎”这一语言的使用环境,要弄清楚它所表达的对象,弄清楚它表达的是哪个阶段哪个层次的认识。我们要弄清楚的是我们究竟是把什么东西叫做了“老虎”而不是一个东西本身究竟是不是“老虎”。
《赶着地球旋转》之《整体论》
目录
第一章困惑
1、背道而驰硕士生不知道1+1为什么等于2
2、诺贝尔奖,上帝的痛!
3、让哲学去死吧
4、浴火重生的哲学
第二章毁灭
1、人工智能天空的乌云
2、海市蜃楼
3、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世界
4、走上绝路的人工智能
5、人工智能的突破口
第三章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1、人的认识有起点吗?
2、破釜沉舟
3、中美两国的真正差距在哲学上
4、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
5、什么是感觉现象?
6、感觉现象是没有任何含义的
7、感觉现象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hb9d.html
8、人是怎样认识事物的?
9、人的“认识”究竟都认识了些什么?
10、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11、认识就是记忆的唤醒与匹配
12、“民科”没有未来!
13、认识是对现象的描述
14、认识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
15、什么是客观世界?
16、我们是如何知道有一个“客观世界”的…
17、
18、主观与客观
19、什么是客观?
20、哲学上最愚蠢和致命的错误
21、客观指的是感觉现象
22、客观指的是感觉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23、什么是主观?
24、“现在”是什么?”现在”有多长?
第四章 所有的理论都是主观的
一、对“同一个”的认识是主观的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哲学史上的大笑话(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n2h2.html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哲学史上的大笑话(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n8bx.html
二、对“意识之外的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
1、现象属于意识之内还是意识之外?
2、人是怎样知道看见物体是因为光线进入眼睛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oe9e.html
3、人是怎样把现象与外部物体区分开来的?
4、色彩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吗?
5、直接感知的认识
6、感觉和记忆的界线在哪里?
7、间接感知的认识
三、人是怎样认识了事物之间的“关系”的?
1、人是怎样认识了事物之间的“关系”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vxe8.html
3、“一”一定不是“多”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3bb.html
4、什么是真实?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f2q.html
5、意识之外的世界存在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gf8.html
6、我们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实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k7b.html
7、世界的真实性不能判断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rxo.html
四、语言的产生
1、语言是怎样产生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too.html
2、语言表达的是什么(修改)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vh7.html
3、反映论的局限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w5l.html
五、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1、认识的前提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wzfh.html
2、认识的基础是能够区分开“各个”感觉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2vt.html
3、认识的基础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5y7.html
4、对与错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9n0.html
5、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agh.html
6、感觉的分类中存在的两个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akr.html
7、错觉不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c59.html
8、存在表达的是被感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2xc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