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们是如何知道有一个“客观世界”的?
李泽健
通常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坚定地捍卫或者批判某种观点,是因为人们坚信在我们的“思想”或者“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人们相信自己的认识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或者是反映,世界就是按照自己所认识的这个图景在运转的:古人们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确有这么一个中心,所有的星球都在围绕着它旋转;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人们就都以为地球真的就像是一颗被绳子拴着的石子在绕着太阳一圈又一圈地旋转;现在又有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说,于是有许多人就以为宇宙真的就是由针尖那么大的一个点给“哐”的一声炸出来的。
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真的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吗?“客观世界”真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的吗?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必须要先弄清楚人是怎样认识了“客观世界”的,弄清楚人是怎样知道在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的。
人是怎样知道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呢?
当人们根据感觉现象之间的关系把所观察到的东西分为“我”和“外部世界”时候,人们发现,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苹果了,但是如果伸出手去我们还能够触摸到它,这说明,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苹果依然还是存在的;人们发现,在我们闭上眼睛、不去触摸、不用鼻子闻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苹果的存在,但是只要我们睁开眼、只要我们伸出手,我们依然还是能够看到苹果和摸到它的,这说明,在我们没有感觉到苹果的时候,苹果依然还是存在的;人们发现,进了山,我们能够看到以前从未看到过的景象,层峦叠嶂、山峰林立,出了山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果再次进山,我们依然还是能够看到原来所看到的东西,这说明,林立的山峰并不是在我们进山的时候才出现的,而是原来就一直在那里耸立着,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们而已……。——于是,人们认为,“事物”的存在是不依赖于“我”的,不管“我”感觉到了还是没有,它都在那里存在着。——于是,人们就认为,在“我”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这个世界不管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它都在那里存在着。
是不是说,这样的“客观世界”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了呢?还不是的,这样的“客观世界”还只能说是“思想之外”的物质世界,因为这个时候人们还相信,在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苹果依然还是红的,在我们没有吃到的时候,苹果依然还是甜的,在我们没有摸到的时候苹果依然还是圆的,它跟我们认识到的苹果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它而已。而“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却并不是这样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指的是现象之外的东西,它并不是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样子。
那么,人们又是如何知道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呢?
当人们确信“事物”是“我”之外的一种存在的时候,人们又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我们所体验到的一切都与“我”有关,没有哪一种能够称得上是外部“事物”本身固有的东西。下面,我们引用罗素在《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2007年4月第1版第3页)一书中的论述来看看人们是怎样认识了物质,是怎样知道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的:
为了明确我们的困难,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张桌子上。看起来,它是长方形的、棕色的、有光泽的,摸起来,它是光滑的、冷的、硬的;我敲它的时候,它就发出木器的声响。任何人见到、摸到这张桌子,并听到它的声音,都会同意这样的描述,所以就好像不会有什么困难问题发生似的;但是,只要我们想更加精确的话,我们的麻烦就开始了。虽然我相信这张桌子“实在地”是清一色的,但是,反光的部分看起来却比其余部分明亮得多,而且由于反光的缘故,某些部分看来是白色的。我知道,假如我挪动身子的话,那么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于是桌子外表颜色的分布也会有所改变。可见,假如几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的话,便不会有两个人所看到的颜色分布恰好是同样的,因为没有两个人能恰恰从同一个观点看见桌子,而观点的任何改变都要使光线反射的方式发生某种变动。
就最实用的目的来说,这些差别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对于一个画家,它们可就极其重要了。画家必须摒除这样的思想习惯,即惯于断定物体所具有的颜色就是常识认为它们所“实在”具有的那种颜色;他必须养成一种习惯,能按照物体所表现的样子来观看它们。在这里,我们已经开始遇到一个构成哲学上的最大困难的区别了,——即“现象”与“实在”的区别,事物好像是什么和究竟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画家想要知道事物好像是什么,实践家和哲学家则想要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而哲学家想知道的愿望比实践家的更为强烈,并且因为他知道解答这个问题的困难,也便更感到烦恼。
我们再回过来谈桌子,根据我们以上的发现,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上去看,它便显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实在是桌子的颜色。并且我们也知道即使都从某一点来看的话,由于人工照明的缘故,或者由于看的人色盲或者戴蓝色眼镜,颜色也还似乎是不同的,而在黑暗中,便全然没有颜色;尽管摸起来、敲起来,桌子并没有改变。所以,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到桌子的颜色的时候,我们只是指在通常的光线条件下,桌子对于一个站在普通观点上的正常观察者所似乎具有的那种颜色。但是在其他条件之下所显示出来的其他颜色,也都有同等的权利可以认为是真实的;所以为了避免偏好,我们就不得不否认桌子本身具有任何独特的颜色了。
同样情况也可以适用于它的质地。一个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平坦的。如果我们通过显微镜来看它的话,我们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两者之中,究竟哪一个是“实在的”桌子呢?自然我们总想说,通过显微镜所看见的才是更实在的,但是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来看的时候,那就会又有所改变了。那么,我们既不能信赖我们用肉眼所看见的东西,又为什么应当信赖通过显微镜所看见的东西呢?这样说来,我们所由以出发的感官对于我们又是靠不住的了。
谈到桌子的形状也不见得更好一些。我们都习惯于按照物体的“实在的”形状来加以判断,而且我们是如此之不假思索,以致于我们竟以为我们的确看到了实在的形状。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要画画,我们就必须晓得,一定的物体若从各个不同的观点来看,形状便会不同。如果我们的桌子“实在”是长方形的,那么,差不多从任何观点看来,它都仿佛有着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如果对边是平行的,那么看起来它们就会在离观察者的远处收敛成为一点。如果对边长度是相等的,那么看起来,仿佛较近的一边要长些。在看一个桌子的时候,所有这些情况通常都未曾被人注意,因为经验已经教会了我们要从外表的形状构想“实在的”形状,而“实在的”形状才是我们作为实践者所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实在的”形状并不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是从我们所看到的之中推论出来的东西。再者,我们在房内走来走去,我们所看见的东西也便经常地在改变着它的形状;所以,在这里,感官又似乎并不给我们提供有关桌子本身的真理,只不过提供有关桌子的现象而已。
当我们考虑到触觉的时候,也发生同样的困难。的确,桌子总是给我们一种硬的感觉,而且我们也感觉得到它耐压。但是我们所获得的感觉却取决于我们加于桌子的压力多大,也取决于我们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去压它;这样,由于不同的压力、或者由于身体不同部分而得到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就不能认为是直接显示桌子的确定的性质,它们至多只是某种性质的标志而已,这里所说的某种性质也许就是造成所有感觉的原因,但在外表上它的确不存在于任何感觉中。同理显然也适用于敲桌子所引起的声响。
这样,便显然可见,实在的桌子假如确乎存在的话,也并不就是我们凭借视觉、触觉和听觉所直接经验到的那同一张桌子。实在的桌子假如确乎存在的话,也不是为我们所直接认知的,而必定是从我们所直接认知的东西中得出的一种推论。因此,这里就有两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二)如果有,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
有几个意义很明确的简单术语可以帮助我们考虑这两个问题。让我们把感觉中所直接认知的东西称作“感觉材料”:如颜色、声音、气味、硬度、粗细等等。我们将把直接察觉到这些东西的经验称作“感觉”。这样,只要我们看见一种颜色,我们就有一种对于颜色的感觉,但是,颜色本身是一种感觉材料,而不是一种感觉。
颜色是我们所直接察觉到的东西,但是察觉本身是感觉。这是很浅显的:倘使我们要认识桌子,就必然凭借感觉材料——棕色、长方形、平滑等等,——我们是把这些和桌子联系在一起的;除了上述的理由之外,我们不能说桌子就是感觉材料,也不能说,感觉材料径直就是桌子的性质。这样,假定有这样一个实在的桌子的话,便发生了关于感觉材料和实在的桌子的关系问题。
实在的桌子如果存在的话,我们将称它为“物理的客体”。因此,我们就必须研究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关系。物理客体的总和就叫做“物质”。这样,我们的两个问题便可以重行表述如下:(一)究竟有没有任何“物质”这样的东西呢?(二)如果有,它的性质是什么?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种“客观世界”,不管我们所说的是“思想之外”还是“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这样的世界都不是我们直接认识到的。我们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认识了感觉现象;通过对感觉现象的划分和组织我们认识了各种事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感觉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解释,我们认识了“客观世界”。可以这样说,我们是
在解释感觉现象的过程中认识了“客观世界”的,我们是用推理的方法知道了在我们的“思想”或者“意识”之外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
《赶着地球旋转》《整体论》目录
第一章困惑
1、背道而驰硕士生不知道1+1为什么等于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d2cp.html
2、诺贝尔奖,上帝的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yxtf.html
3、让哲学去死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9dml.html
4、浴火重生的哲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9gcz.html
第二章毁灭
1、人工智能天空的乌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9med.html
2、海市蜃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bfyt.html
3、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世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m9n3.html
4、走上绝路的人工智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bisx.html
5、人工智能的突破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duxb.html
第三章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1、人的认识有起点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f60z.html
2、破釜沉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ffnx.html
3、中美两国的真正差距在哲学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fnx9.html
4、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fqsd.html
5、什么是感觉现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gl9r.html
6、感觉现象是没有任何含义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go9n.html
7、人是怎样认识事物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i4rg.html
8、人的“认识”究竟都认识了些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i88l.html
9、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igcf.html
10、认识就是记忆的唤醒与匹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j2uq.html
11、“民科”没有未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j7l4.html
12、认识是对现象的描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jmgm.html
13、认识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 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kasv.html
14、什么是客观世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l48w.html
15、我们是如何知道有一个“客观世界”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1l978.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