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今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blog),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与网友分享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点点滴滴。
精彩语录:
傅光明:时间是最好的批评家。我们也不必在一部作品获奖之后就急着把很多的赞誉如何如何封给他,戴上冠冕,最好还是让时间、读者公正地说话,他们是最客观的批评家。
傅光明:“冷门作家”夺诺奖对自己对读者都是好事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话题是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之间的关系,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都会很有感触,今天我们请到的这位嘉宾,他对诺贝尔文学奖方面是有所了解的,我们马上欢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老师,欢迎傅老师。
傅光明:新浪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傅老师,今天第一个话题先从诺贝尔奖被很多国人判断为小众化这个角度来切入。现在很多人发现诺贝尔文学奖选出来的文学作品好像都是大家不太了解或者比较冷门的一些作品,相反大家很熟悉的作品却没有被选进来,被大家所知道的作家反而没有获得这个奖项,您怎么看待当前人们对诺贝尔奖小众化的评价?
傅光明:这个问题我觉着好像还不太好直接来回答,似乎问题背后有玄机,我想绕一个弯举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很多年前我们国内开运动会的时候很少有人坐在田径比赛场边上看一百米、两百米跑,游泳馆里也冷冷清清,因为国人田径的实力和游泳选手的能力不佳。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田径、游泳成绩的提升,特别是像大家都熟悉的刘翔,游泳选手比如最近又冒出来两个年轻的新锐获得世界冠军的张琳、刘子鸽,我们一下子对这两个项目感觉的热度上来了。我想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文学,我们的文学奖近些年来的获得者我们常常觉得是被冷门作家所获得,这个感觉就来自于我们不知道他们。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等于好作家不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常常受到一些专家学者们的质疑。揭幕获奖名单的时候,专家们总会大跌眼镜,说那个人不行,我们不知道,甚至有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对去年好像前年颇有微辞,说那样一个作家只是三流水平,以至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都产生质疑,我想跟这个方面是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冷门的作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勤奋地写作,而且我们认为那些获奖的冷门作家们大都也有着写作才华。当然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讲,比如某年我们能举出哪一届,它的获奖可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特别是在某几个历史时段,诺贝尔在授奖的考虑上还真是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于是人们认为诺贝尔奖是政治性,常常会授予那些和他所在国家的政府持不同政见的作家,上个世纪获诺奖的百名名单当中就有这种情况,这个理由也可以说是成立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诺奖还是有它相对的权威性。
同时,所谓的一个冷门作家获奖,因为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读者来说有很大好处的,因为我们又知道了一个重量级的作家。我们对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多少还是有些信任感的,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微辞,出于各种各样的心态,但是近几年来获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被翻译成中译本进入我们读者的视野之后,不管是我们的读者还是我们的研究者对他们文学的能力和天赋的才华大体上还是认可的。所以,从读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说,诺奖的好处、贡献之一就是让我们那么一个大的人数众多的文学国度,能够在一年一度遇到一个认识以前我们可能不重视或者根本忽略的作家,以前是冷门,或许今后就会变得热门起来。比如前几年的介·林内特、君特格拉斯,我们就由于他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很多读者、研究者开始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甚至还有当代文学写作者、作家们对他们受到一些影响。
傅光明:所谓的“冷门专家”并不一定真的冷
主持人:国人对这些获奖者不是很了解,在西方国家呢?比如在欧洲,对这些作家了解的程度也不高吗?
傅光明:从看到的材料来看也存在这个问题,不是说我们认为的冷门外国人就认为不是冷门。就拿今年获奖的德国作家穆勒来说,也有人觉得名不见经传,这其实也很正常。在诺贝尔的获奖榜上,有很多作家当他得到通知获奖了,不管是通知是来自于正式的诺贝尔瑞典学院也好,还是他特好的朋友第一时间告诉他你获奖了,获奖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感到非常震惊、非常惊讶、喜出望外、出人意料。
主持人:很多国人之所以觉得爆冷,不仅是国人对外国的文学了解得太少、太闭塞,还有一个原因,获奖者可能在西方国家也会让大家觉得很意外,也不一定是特别主流的作家。
傅光明:两方面都有,一方面我们可能长期以来只关注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文学评论界、我们的文学翻译界特别着重介绍的那些他们眼里优秀的外国作家,他们眼里的外国优秀作家的名单当中或许漏掉了后来获奖的那个作家,我们以为他是冷门,但其实可能在他所在的国度一直并不太冷,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外国作家眼里也觉得平时接触不够最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到揭幕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神秘感,而且很多人又充满了期待,原因也在这里,大家都不知道最后获奖者是谁。
主持人:诺贝尔文学奖能够选出这么多边缘地区的文学、冷门的作家,肯定是跟评奖者的取舍和他的立场有关,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或许中间有玄机?
傅光明:打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方,也有国内的学者和作家从玩笑的角度讲瑞典学院一共有18位院士,这18位院士决定着那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到底是谁。在18位瑞典学院的院士当中,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位精通中文,那就是我们国内文学界非常熟悉的马悦然先生。这个奖项,18位有投票权的人只有1位懂中文,这本身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就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你的文学如果被世界接受,不取决于瑞典学院,是一个更大的世界范围。但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来自于瑞典学院这18个老头,你要按照他们制定的一套法则、一套铁的纪律或者规律来选,不仅如此,而且最后还是通过无计名投票的方式选出。另外,瑞典学院规定了一条铁律——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以及到最后揭幕的整个程序和信息,有50年的档案保密期,50年之后解密,关于那一年提名的状况、评选的状况、投票的状况可能才会大白于天下,我是指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