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傅光明:在诺奖评选上中国作家有点吃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11:21  新浪博客

傅光明:在诺奖评选上中国作家天生“有点吃亏”
傅光明:在诺奖评选上中国作家“有点吃亏”

    访谈视频——傅光明谈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

    精彩语录:

    虽然我们有很多官方的计划甚至是工程,可以把我们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并大规模地向外国介绍,但是能够被外国读者接受的中国作家似乎并不多,这又是我们和世界文学没有在同一条水平面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傅光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存在“断层”

    主持人:有人说全瑞典具备把中文的文学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字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这18个人之一,还有就是他的学生,其他的人不具备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可能也是对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制约。

    傅光明:翻译上吃亏,有一些中文的作品是瑞典人通过英文本转译,现在世界上具有超好的中文能力和超好的瑞典文能力的人是相对有限的,这对于像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国度来说,天生就有点吃亏。

    主持人:接下来聊的这个话题是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之间的渊源,说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话题,其实网上讨论得很热,虽然我们中国的作家没有获得过,但是好像很多作家都和诺贝尔奖或多或少有些联系,比如有人说鲁迅,很早就拒绝了被提名为入围者,当然这也是某种传言,到底有没有印证今天得听听您的。还有说老舍比较遗憾,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只发给在生的作家,而老舍就因为他投身太平湖了,所以和这个奖项失之交臂了。另外一个还有沈从文,沈从文据说是在这个奖项的揭晓之前去世,所以也每年发给他,还有林语堂,四次入围没有得到这个奖项。现在传言的作家就更多了,比如有人说巴金被提名,还有说王蒙被提名了,李瑶曾经也被提名过。说到这儿,这都是各种各样的传言,就像您刚才说的诺贝尔奖的提名过程有50年的保密期,现在追溯这些都还是在保密期以内。其他这些作家还在保密期之内,到底怎样也是一些传言。根据您的研究和了解您更愿意相信我刚才说的这些作家,比如老舍、巴金、林语堂、李瑶、王蒙,他们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假的?

    傅光明:这涉及到我们要树立一个怎样的历史观的话题。我特别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比如你刚才举到的这几个例子,作为我们国人来说,首先我们对上个世纪的百年中国作家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常常有一种特别大的遗憾,我们会觉得中国文学还是很优秀的,上一个世纪有很多作家,包括鲁迅、沈从文都是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没有获得?是瑞典人视力不好?不是。是鲁迅没有赶上好的机会?似乎也不是。问题出在哪儿?原来鲁迅牛,连提名都不要,本来可以获得提名,这就给我们相信它提供先入为主的可期待性。然后,我们就忽略掉了这个信息的来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我们了解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推荐材料到评选的整个程序,以及50年保密期铁律,我们就要想一想关于鲁迅1927年到底是不是获得了提名,到底是不是有拒绝提名这臆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看瑞典文学院或者准确的说法叫瑞典学院50年之后的答案解密,有没有涉及到这一块。鲁迅1927年,加50年是1977年,现在还没有文献的材料证明1927年的时候鲁迅的被推荐是否是确实的。但是关于鲁迅被推荐的这个信息,在我们国内流传得很广,和沈从文、老舍、林语堂基本上都被纳入到了我们上世纪百年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纠结在一起而且充满期待情绪当中。

    老舍先生也是这样,老舍的作品被国内作家所接受,其实是在1927年以后,鲁迅当时说那段话的时候,我们国内没有人能够获得。你看《小约翰》的作者写的那样的作品我就写不出来,而且我建议中国作家谁也不要给,鲁迅那样一种心态我们不去管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的优秀作品其实产生在1927年以后,特别是长篇小说,他们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世界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是远远不够的,那个时候国内的转型也好,或者文学受文艺复兴启蒙的影响也好,以及我们天才的作家开始尝试用长篇小说这样的形式反映时代生活、时代精神等等也好,它更多的汲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那个时候大量的翻译文学,大量的外国文学涌入到国内,为中国文学的催生、发展和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中国文学向外的这种输出,向外的这种介绍,从近现代史以来也都是弱项。包括到现在,虽然我们大概有很多官方的计划甚至是工程,把我们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具有操作性大规模的向外国介绍,但是能够为很多外国读者所主动的愿意接受的中国作家似乎并不多,这是我们和世界文学好像又是一个没有在同一条水平面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国内就目前来说,中年、青年有一些非常有天赋写作才华的作家,他们正在慢慢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但是我说的这个世界可能也是指人数很少,也是刚开始你说什么冷门,甚至现在在国内我们也说文学本身可能也不是热门,也在边缘化,是小众化,好像每年都得有什么重大的活动,有什么奖项,比如四年一次的茅盾文学奖要揭幕的时候,国内的文坛和作家们也是充满了期待或者很复杂微妙的矛盾心理。不管是瑞典的诺奖还是我们自己国内的茅奖,很多作家在对奖项的情结的复杂与微妙上,似乎也差不多。

    傅光明:在诺奖评选上中国作家天生“有点吃亏”

    主持人:很多人像我一样都是看谁获奖了才去买谁的作品,哪部作品获奖了我再买回来看一下,现在都反过来了,靠这样一种方式去了解文学、接近文学。

    傅光明:所以,冷门不单纯发生在诺奖上,茅盾文学奖也是一样。比如一个作家获得茅奖,我们会觉得这个作家大家并不熟悉,可能是某一个作家的某种思想内容似乎更符合什么主流话语,也是有有些不同的意见。对于任何一个奖项以及获了奖的任何一个作家来说,有一些微辞,有一些不认可甚至批评都很正常。

    主持人:所以语言和文字是一个障碍,或者是中国作家有点吃亏。另外,可能文化背景也是有原因的,可能西方人对中华文化了解太少了。当然这里边有一个特例就是林语堂,四次被提名,到底有没有被提名也得等解密之后才能看到。但是他四次被提名次数之多是有原因的,因为林语堂的作品是在国外拿英文写的,比如《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就是他最早拿英语写出来的作品,所以它能够被西方世界的人所更多的了解到,这是原因之一吗?

    傅光明:对,是原因之一吧。《京华烟云》用英语写的,也说明林语堂超好的英文写作能力。同时《京华烟云》又被一些西方的媒体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由于林语堂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晚年的时候做到了国际笔会主席,跟国际文学界的交流以及知名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仅仅获得了我们道听途说来的可能的四次提名,也可能不是。

    另外,我们常说的中国作家缺乏外语能力,不光是用英文写作的能力不行,用英语跟世界交流,跟外国人直接用英语会话也不行。简单的“你好”、“我好”可能会,但是如果深入探讨思想、中华文化就不行了。

    主持人:看来语言的问题还是挺大的。接下来我们聊聊,之前您也刚好提到了鲁迅的言论,鲁迅说最好不要给中国人发这个诺贝尔奖,这样会增长中国人自大的心理。鲁迅存在的那个时代,如果当时那个时代是中国的作家也好或者文学工作者离诺奖比较远,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多年了,发展了70多年,7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听到这种声音,有人还在说不要把诺贝尔奖看得太重,诺贝尔奖也不一定能代表更多的一些东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一种言论,是因为缺少机会、运气还是真的就是这种言论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

    傅光明:这也不好简单的来回答,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鲁迅当年那么说也是本着他对中国国民性的了解,他知道如果有一个中国作家获奖了,不管是谁,可能就会造成我们一种强烈的内耗,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去反对他,心里面都在衡量着那个奖应该是我得才对。即便是到今天,我们很多人对诺奖已经变得可以以一种从容平静的态度来看它了,但是我想真的有一个中国作家获奖的时候,国内的反对之声,很多作家的不愤不平依然可能是会存在的。存在这种也很正常,就像今年的诺奖获奖者是德国作家穆勒一样,名字一出来,有很多人就觉得怎么会是他,他并不怎么样,这也很正常。我们对诺奖的态度垄断来说就是要科学理性和客观,也要从容和平静。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毕竟不是一个世界上惟一的来衡量文学好坏的奖,比如我们看武术擂台赛,看拳击比赛,它可以通过轻量级、重量级的划分最后决出一个冠亚军来。我们过去有一句俗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术可以通过竞技决出第一、第二,文学怎么决?就说今年的获奖者是穆勒,我们也认可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那今年的获奖者穆勒就代表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之一吗?也未见得。鲁迅当年不管是出于什么背景和出于怎样的考虑,他对于诺奖的态度我觉得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作家们依然来借鉴的。首先诺贝尔文学奖是有权威性的,一百多年了,我们看一看诺奖上个世纪百年获奖的名单当中,我想应该有七八成还是代表着诺奖的权威性。第二,世界上好的作家非常多,而诺奖只有一个。第三,因为好的作家很多,而诺贝尔文学奖只有一个,这也就意味着有很多作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些没有获得诺奖的作家并不意味着他自己的创作才华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本身的艺术生命力就是差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