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上大讲堂之五十九:凤凰主播陈晓楠灾区归来谈见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12:48 新浪博客
![]() 图: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blog) 5月29日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陈晓楠(blog)灾区归来,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讲述灾区亲历,分享前线抗灾的感人故事。以下为访谈实录:
精彩语录: 我们更想是以我们自己一种很人性的视角去记录下来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发生在这样一场大灾难面前的这些面孔,这些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从最人性、人本的角度去深深挖掘灾难中的某些故事。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生死127小时》让我下定决心去到四川地震现场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blog)。我们新来认识一下今天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的这位嘉宾,她就是陈晓楠。 陈晓楠:大家好。 主持人:陈晓楠应该是第二次做客新浪。 陈晓楠:对。可能是第三次了吧(笑),其实来过,之前谈过我的节目。 主持人:今天也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们聊抗震救灾的话题。这次灾情很严重,很多新闻工作者都到了一线,陈晓楠也去了,而且节目中都看到了,很辛苦,我们今天聊一聊您到前线的感受。 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去的灾区,怎么去的? 陈晓楠:我自己当时算了一下,因为在地震发生之后,其实第一时刻就特别想去,但因为当时在香港做主播,那个时候好像每天都很煎熬,因为我给我的摄制组打很多电话,他们在第二天就赶到了,我当时算了一下当时127个小时过后,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特别节目,在香港做了整个一周的回看,还有其中的动态,特别让我们感慨的节目,叫做《生死127小时》,做完之后我觉得无论如何我得去,因为毕竟在演播室里你觉得和灾难现场,完全你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可能可以去准确报道一个事情的动态,尽量准确报道它的动态,但还是无法第一时间感受到它,而且发掘你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大概是做完这个特别报道就赶快打包走了。 去现场的目的不是报道灾情而是挖掘人性 主持人:到了灾区之后都去了哪些地方? 陈晓楠:我从成都开始走,先去了绵竹,看了那里的重灾区东汽中学,到了绵竹就到了绵阳,因为绵阳从北川撤下来的灾民都在那儿,在绵阳我们做了比较长时间的采访。因为当时对我们来讲,挖掘的废墟第一时间进入工作,我们已经做了,而我去主要是做一些比较深度的访谈,比如绵阳我们做了北川一中的访谈,同时我们也在绵阳做了一些寻亲的故事,在东汽中学我们也拍到我们所需要的一些新闻特写,纪录片的东西。 主持人:沿途的路应该是地震造成很不好走,可能有的地方得徒步? 陈晓楠:我去的时候,到北川的路、到绵竹的路基本上都是通的,当然如果到了绵阳想要上北川真正出事的现场,因为北川出事的很多地方是在山上,还是需要攀山,攀大概两个小时的非常陡的路才能看到废墟。另外还有一路记者更加辛苦,他们第一时间往汶川去,这次很多记者都走了这样一条非常艰险的路,我们这路记者甚至比先头部队还要更早到达,走了至少是9个小时的路,而且不能带特别重的给养,他们基本上把吃的所有东西都扔下了,两天两夜没有任何通讯,也没有任何给养的情况下走进去。他们到了汶川也拍到了第一时间的细节。 主持人:因为您去的是北川,您刚到北川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的眼睛所看到的是什么? 陈晓楠:北川当时基本上被夷为平地,房屋倒塌得非常严重。当然像我127个小时过去,救援的工作肯定还是在紧张的进行,还是人们在极力地探索,哪怕是最微弱的一点点的生命气息,但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折磨人和相当残酷的过程。因为每救一个生命,可能所需要的时间,大家所需要的耐心都是非常漫长的一种努力。但那个时候人们还是留存着一点点希望,因为每次都有奇迹出现,我们更大部分的工作,因为在那个时候除了第一手的现场发生的动态的资料之外,我们更想是以我们自己一种很人性的视角去记录下来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发生在这样一场大灾难面前的这些面孔,这些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对我们来讲当时可能更多是一种深度的访谈,比如我们做了大地震中的北川中学,可能就是听他们缓缓的叙述,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访谈,对我们来讲可能他们的命运里面的一些故事,可能对我们来讲是更重要的。 从最人性、最人本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主持人:网友也看了好几期节目,我手上拿的名字,其中有些我也盘过,比如“陈坚的最后79个小时”,还有“大地震中的北川中学”,这几个节目,网友可能还看到其它晓楠的报道。可能大家真的是感同身受很多东西。做这些节目的时候,一开始有明确的目标要做什么吗?或者真是有感而发。 陈晓楠:我们的角度是一定的,出去的时候我们心里明白我们做什么,因为《冷暖人生》做什么,这几年我们一直是知道的,我们就是关注个体的生命,从个体的生命作为一个标本来折射它背后数千个人、数万个人生命的轨迹。 这一次其实像这样巨大的巨变是着落在每个具体的生命之上,我们当时想我们不用拍一个全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照顾到所有的场面,但是我们有能力的是把每一个生命个体还原成非常活生生的人,当这样的灾难发生在活生生的人面前的时候,人的命运的轨迹如何改变,而人在这个面前又是坚持什么。还是想拍到一些除了悲伤的灾难之外这个灾难留下的一些东西,或者说人在灾难面前所秉承的一些东西。我们就是奔着这样一个角度,从最人性、人本的角度去。所以,一定会发生很多细节,因为在这样一个巨变,所有人人生裂变的过程当中,一定是有太多故事的。我们就冲着这样一个角度去,深深挖掘某些故事。 主持人:看到您的节目不是煽情的,但是却发人深省,也很沉重,但是是不卑不亢? 陈晓楠:我们就想用特别朴素的角度,其实《冷暖人生》以往的节目也是一样的,其实生命本身已经足够深刻,已经足够有它的情感的浓度了,尤其是像这一次就更加是。这个新闻事件的张力如此之大,它给我们的冲击力如此之大,冲击每个人的心灵,引发每一个人的思考。而且这里面悲欢离合的浓度是如此之大,完全不需要任何的煽情,反而煽情我觉得会降低这个事件的真实度,反而会打扰我们在真正感受它的那时候的真实度。 主持人:您也会有自己的感受,只是暂时把它搁在一边了。 陈晓楠:这次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我们是融入其中的,不需要我们去评论、评价。你只需要去观察。其实在我们呈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参与其中的。因为你是一个人,你到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在你面前,甚至那么多死亡在你面前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更多的还是一种,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融入其中去感受一些事情,去发现一些事情。所以,对我来讲可能在现场的这个过程当中,更多的跟以往所做的采访的工作还是稍有不同的。 主持人:过去可能会比现在做的要…… 陈晓楠:当然现在作为一个记者,你的观察也一定不能说是完全井底之蛙,完全局部,还是需要有一些冷静的距离。但是在这样的灾难当中,首先你是一个有热度的人,你如果看到一个人抓住你问他的孩子到底在哪儿的时候,你是需要去帮助他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生命需要救援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是去救援的,这对我们来说是更重要的,记者的职责是让位于这个。 采访北川中学每时每刻都被震撼 主持人:像这次节目,大地震中的北川中学,我的同事看了只有两个字:震撼。只有两个字,震撼。这次节目中,陈晓楠也是一个亲历者,您讲讲当时当地您所看到的情景? 陈晓楠:当时我们知道北川中学一定有很多故事,因为这所中学我们当时得到的数字,它的人数从2800人骤降到1000多人,这个学校基本上一半的学生都在这场大地震中丧生了,其中也包括18名教师的子女。我们知道这里面有太多的生死抉择在里面,有师生与师生之间,有家长和学生之间,有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个多层面的报道。我们之前没有设想太多,我就想我就静静地和这所学校呆几天时间,我就耐下心来,不贪别的东西,就耐下心来看这所中学身上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们去的时候,那个中学已经是一个帐篷中学了,长虹公司把他们所有的学生都安排在当时的草坪上,搭起了帐篷,让他们在那儿。等于学生们初进去的时候,你会看到教师是还是很平静的,跟学生笑着打招呼,学生见老师都说“老师好”,学生在帐篷里三人两人聊天,男生还在打篮球。你初见这个大草坪上的中学,你不觉得气氛任何压抑,不觉得他们是几天前面临这样深重的灾难,有那么多人没有家的感觉。 但是当然我觉得他们在这样的事情背后,因为有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不是为了展示它的撕心裂肺,好,把你们值得同情可怜的故事说出来,是因为我知道这里边有很多教师,为了抢救资格的学生,并没有首先抢救自己的儿女,还有很多教师他们的家人儿女已经丧生了,但是他们还是神态自若为了避免学生的情绪,把自己内心的伤痛留在内心最深的地方,让这所学校再站出来。另外,这所学校有很多学生救学生的故事,学生救老师的故事,老师救学生的故事,这里有太多的事情,当然不是一上来就问他们这些事情,一上来就是慢慢以聊天的方式,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以一种听的方式。这些老师说这么多天连自己想要静下来哭一场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们一直要在学生面前保持自己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其实对他们来讲太难了。我采访到一位宋老师,他最后由衷地说做老师太难了,因为他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丧生了。这里面你真的会见证到对一个教师来讲,对一个清贫、平凡的教师来讲“职责”这两个字或者是“责任”这两个字在他心中是什么样的分量,而从普通人身伤折射出来人格的力量是如此强大,震撼我们每一个人。北川一中整个采访过程当中,我们是每一时每一刻确实都被震撼着。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