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寒冰
寒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3
  • 关注人气:1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世说新语》

小时了了

贼人

荀巨伯

蓝田

杂谈

分类: 课文赏析

                     短小精悍,隽永传神

                           ——《世说新语》三则赏读

                                    温梅开

《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土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世说新语》记事短小,语言简练,擅长从一言一行中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记事短小,语言简练。

三则故事,篇幅短小,叙事简练。每则故事都不足一百五十字,但仍能把故事的全过程交代的清清楚楚。《小时了了》叙述了孔融到洛阳、拜见李元礼、反驳陈韪,过程清晰,文笔简练。《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由三部分构成:“远看友人疾,胡贼攻郡”为事件的起因;朋友与之的对话是事件的发展;贼人与荀的对话和撤兵为事件的高潮和结局。文章虽然短小,但叙事清晰,有条有理。《王蓝田性急》记述了王述吃鸡蛋的趣事,聊聊数语就讲述完王蓝田吃鸡蛋的全过程。篇幅的短小决定了语言的简练,如《小时了了》中孔融应对陈韪的话“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由陈韪的现在推断过去,仅仅八个字就把陈韪反驳得“大蹴踖”, 如此简约的言辞,巧妙地应对,让人拍案叫绝。

刻画人物,个性飞扬。

三则故事虽然都很简短,但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带有个性化的言行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神韵。对话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在三个故事中表现得尤为精彩。

《小时了了》记述了汉末著名文学家孔融幼时的奇闻轶事。“十岁”年龄极小,李膺当时“盛名”、官高、难见,小孔融要想见到李膺是非常困难的。“我是 李府君亲”,一语惊人,虽然进了门,如果李膺问该怎么办,让人替孔融捏了一把汗,李膺果然问“君与仆何亲?”孔融说起孔子曾向老子(相传老子原名李耳)问“礼”的师生情谊,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见识,令人赞叹。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全文纯以对话写成,其中荀巨伯的话“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是全文的中心,在他看来,义比生命更重要,突出表现了荀巨伯的高尚节操。“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诠释了真朋友与真德行;“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通过贼人的话又从侧面揭示了荀巨伯思想的高尚。荀巨伯用言行实践了孟子“舍生而取义”的大丈夫风范,大义凛然而掷地有声。

再如《王蓝田性急》中“刺”“举”“掷”“内”“啮”“吐”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王蓝田性格急躁的特点。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个性展现地神采飞扬,把人物的形象表现地栩栩如生。

一言一行,昭示人性;短小之间,尽显风流。学习《世说新语》就要用心揣摩作者记言记事的方法。当然,感悟和践行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也是要义所在。

阅读    收藏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文赏析

 

 

 一“横” 二“站” 三“飞”

        —— 《故乡》中的经典动词赏析

                    温梅开

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对动词的巧妙运用,领略他作为语言大师的魅力。

一“横”——渲染凄凉的气氛。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横”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给人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作者回到日夜想念的故乡,举目望去的竟然是衰败、凋敝、沉寂的荒村,没有一丝的生机,没有一毫的活力。“横”字,把萧索的场景一下子渲染出来,使文章一开始就揭示出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破败的悲惨景象,一个“横”字写尽了凄凉的气氛。

两“站”揭示深刻的主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一“站”是旁若无人的“站”,是以倚老卖老的“站”, 是一种俯视一切傲然挺立的“站”,是要“我”确认其身份以便名正言顺地取走那些“破烂木器”的“站”,其自私泼悍之性格跃然纸上。当杨二嫂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这一“站”站出了一个可怜、可笑、可卑的人物形象。

“阿!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面对“我”的一声“闰土哥”,闰土没有“笑”,没有“抱”,更没有“扑”,而是一“站”。这一“站”,站没了儿时的亲密无间,这一“站”,站出了昔日兄弟之间的隔阂。这一“站”站出了在封建礼法观念长期的压制下逐渐形成的木偶人的形象。

三“飞”——凸显丰富的心理。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飞”字,原本指有翅膀的动物飞翔的动态,但在名家的笔下,它却可以用到人的身上。作者不用“跑”,而用一个“飞”字,既把小孩跑得飞快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又把小孩听到“我”归来时急切想见的心情表露无遗,很符合小孩的年龄特点。如果换成“跑”,将趣味顿无。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

既然是日日都在盼,那好不容易盼望的人终于来到了,自然而然会是“飞”跑着去看,“飞”很贴切地表达了“我”愿望实现时无比兴奋的心情,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的这样快。

自私的杨二嫂害怕自己对闰土的污蔑被别人发现,从而会失去“狗气杀”,竟然冒着丢倒的危险,“飞”也似的跑了。这个“飞”凸现了她自私贪利的性格特征。

再如在描写“雪地捕鸟”时,作者使用了“扫”、“支”、“撒”、“拉”、“罩”等一连串的动词,极其细致准确地写出了的全过程,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调。《故乡》一课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文章中去细细品味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动词!

阅读    收藏 
(2009-03-31 11:43)
标签:

余映潮

评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这几天一直在余老师的网站浏览,想起20007年亲自聆听先生评的十节课,至今犹记得当时是听傻了!短短的时间内我都把墨水用完了,唯恐落下一个字!今天找出当时的笔记,复制到下面,回味一番!

 

 

评课

余映潮

文字整理:温梅开

    2007年,北方大厦。

第一节: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施颖雯 《女孩独立》

创意:以电话二字为线索,串起全文的教学,用反复改编电话对话的方法创造学生活动的机会,紧扣独立一词进行穿插式的有层次的讨论。

缺点:用数字进行评课。

1、提问次数34次以上,中上等水平。

2、朗读时间加起来5分钟左右。

3、让学生安静下来,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2分钟。

4、识字、识词的个数从客观上趋向于零。

建议:花一段很长的时间收集散文教学资料,研究记叙文类散文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王晓菁 深圳 翠园中学  《杜甫诗二首》

创意:用组合的方式连续两篇同一作者不同时代的诗歌,力图用情境设计的方式形成生动教学的氛围,运用一定的媒体手段并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文言诗歌的专题教学。

缺点:用设问的方式进行评课。

1、导入。导入播放《朋友》的歌曲,此歌与杜甫诗二首是否存在着有机的结合?

2、背景音乐。比较秀丽,描述江南景色的丝竹音乐,这种音乐作为诗歌教学背景音乐是否烘托出《望岳》的气势,《春望》的深沉与悲痛?

3、课堂上教学呈现出一种快乐的教学情境,这与《春望》深沉的哀痛能否合拍?

4、两首诗歌的难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歌中是否用了一定的力量去解决、理解、品析的?

5、和诗人交朋友这种情境,两种情境两种不同的氛围,在此种氛围中,尤其是第二首,诗人在命都不保的情况下,作者时刻面临被抓的的危险,用“交友”这两个字是否适合?

建议:花一段时间研究与实践文言诗连赏析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姜秋红 山东青岛即墨教研室 《变色龙》

创意:用导学题纲的手法来形成教学的层次,用设置问题的方式代出课堂自学成果,整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显现出教学设计的个性化。

缺点:采用“专题分析”的方法来评课。

1、专门分析这一课的提问。“与赵丽蓉的变,也是这样的吗?”不如直接切入到课题中。

2、导学题纲一,两个问题有交叉的部分。

3、导学提纲二,3个提问太大,没有充分时间进行各个深入的评析。

4、导学提纲三,“假如你是其中一个人物,你会如何做?”没有把学生引入对主旨的理解,放化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不助于对作者塑造人物表达目的的理解。

建议:试一试用选点突破的方式来尝试进行文章稍长的小说的教学。

第四节:郑凤梅 湖北江汉教育集团向阳中学 《俗世奇人》

运用版块式教学是路,用两篇课文的交融连读的方法,突出运用演讲的方式,充分利用老师自身朗读的气势,层次明晰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建议:一个字的修改来评课。“切”

1、切去1篇课文,研读其中一篇。

2、切开绘声绘色演习这个版块。(30分钟,节奏显不出来,带来某些内容,分成几个小步来做,层次感不强。)

3、切掉一个7分钟长的无法解答的问题。

“你认为在今天社会中的这样做人,行的通吗?”这样说不清的问题去掉。把1个农民放入到当今社会中,跨度太大,理性上难以联系起来。

4、思考并实践从语文的角度来进行深化地阅读方法。如:品词论句,手法探究,语言特色赏析。

第五节:崔彦茹 石家庄25中 《紫藤萝瀑布》

创意:以朗读为基本手法,以语言品析,情感体验为重点,以听花之歌、赏花之美等四个步骤为基本结构,有目标地进行本课的欣赏教学。

评课:用欣赏细节教学美点的方式来评课。

1、开课结题。1分钟进入本课。

2、全课层次之美,听花之歌,赏花之美,品花之神,写花之语。

3、细节的滋润,圆滑。

如“赏花之美”,自由朗读标出写花的句子。注意:老师提示。然后才是发言,又进一步,第一段哪些词体现花之繁。作注音,语速等提示,朗读方法,再朗读别的段落,丝丝入扣,方便了学生。

4、铺垫与渲染。把背景介绍放入品花之神里面。

5、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老师不打扰学生,看,轻走动,细节做的好。课件简洁,明朗。

自我建议:多角度,多层次地体验并实践朗读教学的角度,本课角度很平常。如“从未见过这样盛开——”(赞叹,再说重点。)

第六节:愈文光 浙江上虞华维外国语学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创意:以老师抒情式讲解为基本手法,以画面为辅助手段,以某个段落为载体,自然地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评课:以微型讲座的方式评课。

教学思路策划:是年轻老师最基础的动力,分几个步骤走。考虑内容取舍,教学手法运用,起承转合层次安排。每个细节的琢雕没有思路,必是一片混沌,前有铺垫后有升华。

建议:进行课堂教学步骤上的研究与实践。

第七节:刘静 黑龙江大庆油田24中  作文课《品味亲情》

教学创意:以品味亲情为写作对象,以感受为中心活动,以反复进行感受为手段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亲情并进行写作训练。

评课方式:采用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来进行。没有明确的训练点,品味亲情不是训练点,假设点为:记叙文写作指导(友情,亲情类作文)——结构指导。

导入:选文1、通过1件事来写一个人。让学生感受结构之一。

选文2、通过一件事来写几个人。让学生感受结构之二。

选文3、通过多件事来写1个人。让学生感受结构之三。

选文4、几件事写几个人。让学生感受结构之四。

理解性的总结,再写作文。

建议:重点研究通过几件事来写几个人的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第八节:刘卫东 河北保定育德中学 《曹刿论战》

创意:以朗读为熟悉课文手段,以字词理解活动为基本活动,将文言知识教学穿插其中,以人物形象分析提高语文教学高度,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

评课:以评论的方式来评课。

优秀。1、第一次有了让学生活动超过5分钟,交流字词,理解,总共长达20分钟的字词理解。

2、长达8分钟的朗读训练,本课课文总共读了3遍。

3、巧用材料,用理解性的话作为小结很精彩。

4、第一次教学内容都在本课之中。

建议:尝试一课多案的研究。

第九节:刘飞鹏 宁夏银川回民中学 《夏》

创意:着眼于学生基础设计,以听读领起,在观看画面之中感受在对课文句子品析中欣赏,通过师生对话来领会全文内容。

谈三点建议:

1、建议补上文意把握,不是简单的概括。认识文章的理路,为什么这样安排段落,为何不能调换,再进行品析,不能单纯进行品析,很仓促。

2、建议延长读的时间,要重点,反复地朗读。

3、深化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赏析。

本课表情达意,每字可评点,美在句式,作者用多种手法来形成对称之美,前后照应。

建议:反复探索,操练精段品读的教学方法。怎样多角度。

第十节:李巍 新疆乌鲁木齐19中 《背影》

创意:在整天感知中初步理解课文。在朗读之中感受文章的动人之处,用切入到第五段重点段进行品析,从而让学生感受渗透在文中的情感。

评课:谈一谈我由此刻的一个弱点联想到一个经典教学中铺垫手法的缺失。

本课有特殊的背景,正因为背景才会更加感人。时代背景要进行详细地介绍,少了一种社会感。《望岳》缺少命运感,《紫藤萝瀑布》文革的背景再铺垫,时代感有时候还需要多个层次的铺垫。

建议:用长时间探讨教学方法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做的更艺术一些。两个标格,图形不好,文字表格不得体,如《药》,鲁迅,用表演方式不得体。

 

十节课不利的方法:

1、毫无联系式拉扯式导入。

2、吵人的音乐声。读书,看画面,思考融为一体,需要6只眼睛,已超过老师的声音。

3、硬性的迁移、拓展。“环保”等

4、言过其实的夸奖,掌声鼓励。

5、频繁的分组活动。

6、板书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

 

阅读    收藏 
标签:

唐宋

大诗人

诗中的物候

分类: 发表作品
 

                  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物候与古诗

                                           河北  温梅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写的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较一般说明文说明的内容而言,这篇说明文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就是唐宋古诗中的物候。作者从唐宋古诗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句,详细、生动地说明唐宋古诗对中国古代物候记录的杰出贡献。

    一、贯穿始终的诗句列举。

    为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作者列举的大量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如:开头引用“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诗句,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的物候知识。以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举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举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春天到来的标志;举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为了指出杨柳抽青,初春季节的到来;举杜甫的“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杜鹃的分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贯穿文章的始终。大量例子的列举使文章达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使说明文具有了很强的文学性,使读者在乐读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科学知识。

    二、注重深浅的诗句安排。

    因为涉及唐宋古诗句,所以作者讲究由浅入深来列举,以达到让读者明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植物的变化也昭示物候的变化,作者在列举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后又列举了李白、王安石、李益、刘禹锡等人的作品,白居易的作品只是说明芳草一年一度的循环是随物候转移的,后几个例子由春草绿扩展到杨柳抽青这些标示春天到来重要的特征,这样不仅使说明更加的翔实、具体、严密,而且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提高了读者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

    三、讲究条理的诗句布局。

    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丰富多彩,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为了准确而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分三部分来组织全文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尤其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诗句先介绍了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侯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这样内容显得丰富而又有条理。

    另外,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兼有说明文的晓畅和散文的生动,作者采用多种说明手法,如举例、引用、数字说明等,增强了说明的多样性和文章的生动性。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要思考,善于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