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2007-08-13 21:03:15)
标签:

唐宋

大诗人

诗中的物候

分类: 发表作品
 

                  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物候与古诗

                                           河北  温梅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写的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较一般说明文说明的内容而言,这篇说明文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就是唐宋古诗中的物候。作者从唐宋古诗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句,详细、生动地说明唐宋古诗对中国古代物候记录的杰出贡献。

    一、贯穿始终的诗句列举。

    为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作者列举的大量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如:开头引用“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诗句,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的物候知识。以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举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举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春天到来的标志;举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为了指出杨柳抽青,初春季节的到来;举杜甫的“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杜鹃的分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贯穿文章的始终。大量例子的列举使文章达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使说明文具有了很强的文学性,使读者在乐读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科学知识。

    二、注重深浅的诗句安排。

    因为涉及唐宋古诗句,所以作者讲究由浅入深来列举,以达到让读者明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植物的变化也昭示物候的变化,作者在列举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后又列举了李白、王安石、李益、刘禹锡等人的作品,白居易的作品只是说明芳草一年一度的循环是随物候转移的,后几个例子由春草绿扩展到杨柳抽青这些标示春天到来重要的特征,这样不仅使说明更加的翔实、具体、严密,而且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提高了读者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

    三、讲究条理的诗句布局。

    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丰富多彩,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为了准确而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分三部分来组织全文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尤其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诗句先介绍了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侯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这样内容显得丰富而又有条理。

    另外,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兼有说明文的晓畅和散文的生动,作者采用多种说明手法,如举例、引用、数字说明等,增强了说明的多样性和文章的生动性。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要思考,善于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