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著书立说小鉴

历史

办报编刊小鉴

文化

教育

分类: 著书立说小鉴
吴有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著书立说小鉴〕
    近购《中西文化比较(第2版)》(注)一书,读后总体感觉知识丰富,观点鲜明。但所见问题亦应提出,以便再版时有所订正。
    书中写道:“吴有训在X射线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1927年刚满30岁的吴有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也因此改名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这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的一大骄傲”(第217页)。翻书看到这里不由为之大喜一番:这是真的吗?
    案头就有本《中国历代名人选录》(黄河出版社),在录的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名下却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类字眼。再查较为权威的书籍,也没记载他曾获此奖。不过,《辞海》说他“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另据有关资料,康普顿和威尔逊却于1927年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可知,吴有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说是误传了的信息!
    另外,此书“星学入于北斗”(第209页)一句,应是“有星孛入于北斗”之错。“晃衡就是日本来华留学的阿倍仲麻吕”中的“晃衡”(第252页,两处),亦是“晁衡(汉名)”之误。
 
标签:

编史修志小鉴

文化

办报编刊小鉴

历史

名人名字趣闻

分类: 办报编刊小鉴
“阎伯舆”误“阎伯屿”,“就理”更难代“就里”〔办报编刊小鉴〕
    近期《文史博览》的首页“悦读”文是《行稳,方能致远》(祁文斌,注),选题立意很好,但举例用词有些不准确。
    一、文中写道:“王勃的浮躁、轻率在写《滕王阁序》一事上表现尤为明显。上元二年(675)秋……正好碰上了都督阎伯舆重修的滕王阁落成”。这位都督大人是否就叫“阎伯舆”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中国旅游出版社的《江西》一书在谈到《滕王阁序》时,就有两处说到那位都督是叫“阎伯屿”(第93页)。(二)较早也较权威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中《滕王阁序》的一条注释是:“都督阎公,名不详。旧说是洪州都督阎伯玙,误。见岑仲勉《唐集质疑》‘都督阎公之雅望’条”(第259页)。(三)中华书局的《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干脆就对“都督阎公”回避解释。
    “舆(yú,14画)”:车,车厢,轿子,众人的,大地等之意;“屿(,6画)”:小岛;“玙(yú,7画,繁体‘璵’)”:美玉。“舆”和“屿(嶼
标签:

编史修志小鉴

文化

著书立说小鉴

历史

分类: 赋诗拟联小鉴
陈寅恪挽唐筼联,“断肠史”对“眼枯人”?〔赋诗拟联小鉴〕
    对联,是中华文学高峰中的一枝奇葩,十分引人。但这“玩艺儿”不是谁都能弄的。有时一副名联连引用都还大有欠缺。现举典型一例可见一斑。
    最近新购的修订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注①)一书,却没能将陈寅恪的一副名联“修订”好,留下了典型一遗憾!书中写道:“1967年夏,唐筼心脏病发作……陈寅恪写下一副‘遗恨塞乾坤’的预挽爱妻的对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第461页)。
    无独有偶。《光明日报》上的《牛衣对泣式的爱情》一文写道:“偶然的机会,我被一则成语感动了:‘牛衣对泣’……两千多年后,大学者陈寅恪竟也将这个典故派上了用场。‘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这是他自知身处险境,绝无去处后,拟用妻子的语气给自己事先写的一副催人泪下的挽联。此挽联撰后一个多月,夫妻两人就相继辞世。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喟叹不已”(2013-6-7.16版,郑小驴)。
    以上两例所引陈寅恪的那副“挽联”就存不小问题。该联“废残”
标签:

编史修志小鉴

文化

办报编刊小鉴

著书立说小鉴

分类: 编史修志小鉴
是'王树枬',还是'王树枏'?〔编史修志小鉴〕
    两个常用字“木”与“黄”组合,得到的仍是常用字“横”,但两个常用字“木”与“丹”组合,得到的是个“枬”,此字却是很不好认的。如取人名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如王树枬《武汉战纪》:四川以保路案激民变,粤东、湖北诸省均汹汹起反抗朝议,人心偾张”(《咬文嚼字》2014年4期7页)。这儿的“王树枬”一名就是典型一例。
    “王树枬《武汉战纪》”从百度百科“王树枬”中可检得“陶庐丛刻·武汉战纪”。该词条还载:王树枬(zhān),又名(或被误作)王树枏、王树柟、王树楠,字晋卿,晚号陶庐老人。直隶新城县人,丙戊(戌)科进士,曾任新疆布政使等。这些信息说明此名确实复杂。因而还须作点辨正。
    一、曾任新疆布政使的是“王树柟”。《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注①)载:王树柟,河北新城人,光绪进士,历任四川等省知县多年,官至新疆布政史(使,第49页)。《通用规范汉字表》(简称字表)载:“柟(nán)”为“楠(序号5393)”的两个异体字之一。
    二、号作陶庐的是“王树枏”。《辞海》载:王树枏(1852-1936) 清末民国
标签:

办报编刊小鉴

文化

编史修志小鉴

著书立说小鉴

分类: 办报编刊小鉴
是“烟波浩淼”还是成语“烟波浩渺”?[把握新标准,用对规范字]
    近日大报上的《苇浪烟波七里海》写道:“从北京驱车出发,行约一个半小时,进入天津市宁河县境内,很快就会有片烟波浩淼的水域,在暖阳照耀下渐渐移入眼帘。”(《人民日报》2013-09-07.12版,柳萌,亦可网检)这里的词组“烟波浩淼”用得对不对呢?现据国务院新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简称《字表》,注①)可知结论。
    在《字表》公布前,写“烟波浩淼”比较难说是与非,而今就不一样了。查《字表》可知,“渺(12画,[规范字]序号2755,1级)”,有2个异体字:“淼[45]”与“洱+少(此字电脑暂时打不出)”。其中的“[45]淼”,加注说明为:“可用于姓氏人名、地名。”其使用范围和用法即已有严格说明。这就是说以前姓“淼”的今后照写,姓王姓李名“淼生”的今后照写“王淼生”、“李淼生”,其《身份证》的制与换等不会有麻烦了。此外再无义项。而“淼(12画,序号7371,3级)”,虽为规范字,但仅归入3级,它与高频字的“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此可见,将“烟波浩淼”改作成语“烟波浩渺”才是规范用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
标签:

办报编刊小鉴

文化

编史修志小鉴

是“入闱面试人员”还是“入围面试人员”?(存疑待解)
    《江西日报》等近日刊发《江西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公告》,文中“入闱面试成绩”、两处“入闱面试人员”和两处“入闱最后一名”中的“入闱”(共5处,《江西日报》2012-11-6.A3版)均现疑为“入围”之误。如下作点分析。
    “闱(7画)”,“门”字中间加个“韦”。“入闱”,科举时代应考的或监考之人进入考场。而科举时代早已结束,现何有“入闱”之举?“围(7画)”,“囗(国字框)”中加个“韦”。“入围”,经过竞赛、选拔获得资格进入某一范围或行列之意。当今“面试人员”应有可能由此“入围”才对。该《公告》还在“中国江西网”等权威网站发布时,“入闱”照发未改。
    此外,“新华网江西频道”在发布该《公告》时,似发现了问题,但仅将两处“入闱最后一名”中的“入闱”改作了“入围”,而另有三处仍保留着“入闱”。如“(五)面试……按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每个公选职位入闱面试人员(入围最后一名出现成绩相同者一并列入)。入闱面试人员名单向社会公布”等(网上均可检索)。
    选拔领导干部的《公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