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挽唐筼联,“断肠史”对“眼枯人”?〔赋诗拟联小鉴〕
对联,是中华文学高峰中的一枝奇葩,十分引人。但这“玩艺儿”不是谁都能弄的。有时一副名联连引用都还大有欠缺。现举典型一例可见一斑。
最近新购的修订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注①)一书,却没能将陈寅恪的一副名联“修订”好,留下了典型一遗憾!书中写道:“1967年夏,唐筼心脏病发作……陈寅恪写下一副‘遗恨塞乾坤’的预挽爱妻的对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第461页)。
无独有偶。《光明日报》上的《牛衣对泣式的爱情》一文写道:“偶然的机会,我被一则成语感动了:‘牛衣对泣’……两千多年后,大学者陈寅恪竟也将这个典故派上了用场。‘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这是他自知身处险境,绝无去处后,拟用妻子的语气给自己事先写的一副催人泪下的挽联。此挽联撰后一个多月,夫妻两人就相继辞世。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喟叹不已”(2013-6-7.16版,郑小驴)。
以上两例所引陈寅恪的那副“挽联”就存不小问题。该联“废残”对“涕泣”;“豹隐”对“牛衣”;“九泉”对“卌载”等均对得十分工稳和巧妙。但“眼枯”与“断肠”是词性结构与平仄明显不对的。是宽对吗?不一定。当然,陆书与郑文所引也应有其来历。
本人案头还有本《陈寅恪家世》(注②),书中载:“因唐筼(陈妻)久有心脏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陈寅恪曾撰极为哀痛的《预挽唐筼》一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第504页)。应特别注意的是,此处写的是“肠断史”而非“断肠史”,这就说明,以上两例存在着“有对或真对”的问题。3个字的语序不同,其寓意当然更为不同。由此可知,上述两例所引“断肠史”应为语序颠倒的“肠断史”之错!
别看这个语序问题让大报作者与编者疏忽了一下,案头的另一书也犯了同错。《中华对联辞典》(注③)载:“[1208]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出处]陈寅恪(kè)的自挽联。……[用法]陈寅恪用以自挽。”(第526页)这里且不讨论是“自挽”还是“预挽唐筼”,仅将“肠断史”错成“断肠史”就有损誉于以“辞典”命名一书了(该书另有错如:将唐州司马官品说成“属九品”等)。须知,陈寅恪除了有“教授的教授”之称外,也是个拟联高手。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选才,“孙行者……”国文试题“对对子”一项便是由他出对的。
附注:①《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北京第1版(陆键东著,责任编辑:潘振平、孙晓林,印数5000册)。②《陈寅恪家世》,花城出版社(广州)2001年1月第1版(叶绍荣著,字数38万,印数5千册)。③《中华对联辞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丁荣凡编著,定价30元)。〔江西〕叶才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