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课标会议心得
(2022-06-16 17:30:30)分类: 课题研究 |
向“深度成长”前行
——《基于UbD理念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6月份活动心得
澄阳小学沈鑫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2年第5期上,中国现代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发表一篇题为《一项课题应该成为一个引领性的样本》的文章。文中提到教育科研的研究“见术更要见人”。文中的“人”字指的是为人服务。我想,为人服务即指向为学生服务,还指向为老师服务。只有当老师们的学识、技巧不断提升,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成功。为此,深度成长是我们要奔赴的方向和目标。
在6月初的课题组第5次活动中,欣喜的看到老师们的成长。郭艺苑老师展现了她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研究心得——表述的精准、学习的关联、理论的实践,呈现出了个体深度学习的样态,畅谈了她对深度学习的思考。马菁菁老师以“向‘美’而行——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为主题,展现了她对新课标文本的有效探究,呈现出些许静心学习的状态,我想这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和改变。邵桂苏老师从“听赏与评述的内在联系”出发和成员们了解自己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体会,思考很深、讲得很多,展现了他对课题学习的认真劲儿,实属不易。汪成瑶老师以生活中的音乐为主题,突出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中的关键要求、行为动词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比较,分享的简明扼要、清楚到位。我认为,我们课题组就要以这种方式来分享和思考,才能更好的走进课标、读清课标、读懂课标。
深度学习的论点、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成尚荣的课题观点……这让我意识到“深度成长”的重要性。我想,在课题研究中,一是要关注主体性成长。只有每一名成员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其学习动力才不会枯竭。为此,暑期的研究活动中,需要适当的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给成员们,充实和拓展她们的视野。二是要关注对话性成长。要从“闭门造车”走向“出门合辙”,从“个体思考”走向“集思广益”,在对话中辨真伪、在对话中促成长。三是要关注协同性成长。这既是对个人格局的提升,又是对团队协作的要求。
我想,一项课题还应该成为一群人走向“深度成长”的阶梯。
课题研讨活动心得
漕湖学校 郭艺苑
新课标分享心得体会
澄阳小学 邵桂苏
6月1日是我们课题组第五次分享讲座了,每一次的课题活动,既是一段时间学习的分享,更是不同思维的碰撞。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所关注的独特角度,但是另一方面也就不能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而相互分享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而这也就是团队的意义。
郭老师分享的概念“单元教学的深度学习”,从她分享中,我能更加了解这个概念。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内容要求多为输入性行为动词、学业要求多为输出性行为动词。前者体现出了教师角度,后者体现出了学生叫角度,达到了教学评的可能。
马老师分享的向“美”而行,分享课程标准中每一阶段的不同内容并且向深而行,每一阶段内容要求和框架综合性艺术表演属于表现这一框架表现出来的。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提升音乐素养。学业质量要求向内容要求递进,每一阶段充分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于围绕。
汪成瑶老师每一次她的分享总是能够找到最关键的点,有着创新的地方,因此每一次的分享中我都会期待。比如第一次分享时就是她先将学习的内容内化,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将内化的知识再呈现出来,再比如上一次的分享聚焦核心素养,并提出了自己对提高核心素养的几个思考。
而这一次的培训中也是将我们学习的内容运用到了课堂的实践当中,在后面总结的环节中,张琴主任也提出,我们所有的学习,研究,最终还是要去实践,才能够检验。
学习心得
苏大第二实验学校 干娅婷
半个月一次的线上交流研讨活动如约而至,五位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自开学以来,已经忙碌的连轴转,我没有仔细的再去阅读《艺术课程标准》,深感惭愧。现在来说说我从大家讲座中提炼出来的学习心得。
郭老师的讲座围绕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几个角度,解释了课标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要求的不同,从学习内容关联核心素养,从学习目标阐释自己的理解。表述很精准,从趣味唱游,独唱与合唱、独奏与合奏。马老师对于情景化表演的板块进行了阐释吗,从小型歌舞表演给出了自己的想法,邵老师对于听赏和评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汪老师的讲座发现身边的音乐,探索生活中的音乐,从发现、探索两个维度,从生活的角度,基于在线课堂的案例,对如何达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协同性成长的维度,理解六个侧面进行讲座的思考,再次要沉浸。最后张琴老师给与我们很多的建议,年青教师要沉浸,要认真钻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对我们后期的分享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自己也要认真多看课标,多思考,和其他老师学习。争取对于新课标熟练于心。
澄阳小学 马菁菁
为更深入地解读课程标准,计划以“结构化”为主题,以课标梳理和交流为内容,开展课题组第五次活动。
本次活动郭老师从理解: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与UbD相结合的思考——理解六侧面、深度阅读与分析整理与核心素养对标、设定学习目标这几个方面分析了课程标准。
邵老师从听赏是评述的基本前提,评述是听赏的最终目标,听赏与评述能够共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这几点解答了听赏与评述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这个问题。他还指出音乐离不开听赏,听赏更是一切音乐学习的基础。评述是学生在听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所产生的认知和体验,是基于自身感悟而展开的个性化论述。要想让学生获得这经验和能力,就需要关注对大家听赏和评述能力的培养。听赏与评述本身就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申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听赏与评述的内容
汪老师以《小狗圆舞曲》教学为例,指出学生能够完整说出自己聆听音乐故事内容,音乐形象。我认为在课堂上学习的表现就是生活中衍生形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聆听音乐的能力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的音乐的敏锐和专注。
沈鑫老师也提醒我们思考要更加深入,注意关联,与UbD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已有经验。以及和我们分享了“深度成长”这个关键词的四个维度主体性学习、对话性成长、互动性成长、协同性成长提醒我们沉浸式成长。
张主任提醒我们要联系实践,把课标中的东西运用到课堂进行实践加深理解,理论的东西需要实践的支撑。让我们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深度成长”,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